寧海水簾洞

寧海水簾洞

寧海水簾洞位於浙江寧海西鄉桑洲鎮的麻岙村東南,黃羅楊的西北方向。此山洞約有50米寬,高有一個人高,洞深處3米左右,可容納幾十個人。雖是少雨季節,但洞外水霧飄飄。據了解,在下大雨的時候,洞頂上的水直奔而瀉,好像一塊白簾,能把整個洞外都遮了。被人稱為水簾洞。這個洞頂上的水來自桑洲夏家和黃羅楊一帶流下來的山水,一直流到馬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寧海水簾洞
  • 外文名稱:Ninghai shuiliandong
  • 地理位置:浙江寧海西鄉
  • 著名景點:雙龍瀑布
概述,故事傳說,詳細介紹,景區介紹,名洞,名潭,

概述

百丈水瀑布在寧海縣城東北的茶山北坡。從寧海縣城乘公共汽車到橋頭胡,轉乘去龍潭村的中巴車到終點站。步行上山,經過電站,繼續前進幾十米,就到。百丈水瀑布在寧海縣城東北的茶山北坡。從寧海縣城乘公共汽車到橋頭胡,轉乘去龍潭村的中巴車到終點站。步行上山,經過電站,繼續前進幾十米,就到。百丈水瀑布的高度,在目前發現的寧海龍中可數第一。由於它的高,故稱為百丈水。百丈水龍潭本來常年不竭。現在,龍潭的上游築起了兩個水庫,在雨季仍能在對面的山上看到整個瀑布飛流直瀉,而在旱季只能在近處看到瀑布的下半部。
雙龍瀑布

故事傳說

周弁故里——浙江寧海東洲(東)東北角的新嶺腳下,隱藏著一條高約50公尺的瀑布,叫雙龍瀑布。為什麼叫雙龍瀑布,這裡還有神話般的傳說。東洲原來出了一個屠天官,一直為當地百姓造福。有一天,江西的一班官兒來看望自己的祖輩,在回家的路上,他們中間有些人說,屠天官已是個老頭了,不久就要死了。後來,這話傳到屠天官耳里,屠天官非常氣憤地說,什麼,說我快要死了,好吧,我就削你半個江西的官。果然,那年江西一半的地方官兒都免了。後來,江西人知道這一定是天官幹的事。馬上到東洲來看風水,發現雙龍瀑布當中,兩塊大岩石中間夾有一個像龍珠一樣的岩石,好像兩條在搶。知道這是個風水寶地。於是請風水先生看過以後,就派人把這個岩石炸開,以斷東洲風水。到了第二年,江西又派人來看,又發現這個像龍珠一樣的岩石還在瀑布中間,雙龍搶珠的景觀依然存在。這時,風水先生就叫人在岩石上滴上雞血,從此,雙龍搶珠的景象就消失了。就在這一年,新嶺腳的一塊田中央立起一塊不知從何而來的一個人高的正方形岩石,據說,這是一個天官印。所謂“天官印”石確實是有的,不過,已被用作建造反帝橋了,現在刻著“反帝橋”橋碑的岩石就是。屠天官的傳說畢竟不能當真,但雙龍瀑布的魅力卻是無疑的。

詳細介紹

在寧海縣城以北的山下劉村東首大約200米處。站在山下劉村前的梅深公路上,就能看到飛瀑。 相傳九龍飛瀑住著一條老,這條老龍求名心切,想得到龍王的封賜。一天它化裝成凡夫老人到上河村(即現在的後園遺址),為顯示自己的本領,向在一地裡幹活的凡夫老人道:前面好像是老龍在噴水。凡夫答曰:我看是很像白馬撒尿。老龍不但沒有得到凡夫的賞識,而且還遭受污辱,一氣之下就往東而去了。據說這條老龍就是現在叫的茶山小白龍,當地人們將九龍飛瀑直呼馬撒尿。從九龍飛瀑上去還有九成潭、連瀑、龍床潭、劍門瀑等六級瀑布和九個龍潭。從寧海東站乘車行20公里至力洋,轉入茶山林場北行10公里,到了蓋蒼山景區的入口——桃花坑南腰雙瀑。從公路東入百餘米,就能見飛瀑深藏於 高岩峽谷之中。由瀑布西側沿新修的探險道攀壁而上,跨過過澗斜橋,北行200餘米,就到了氣勢磅礴的雙瀑。再向上走就看到觀音岩,在觀音岩東面有茶山最為壯觀的月邊銀河飛瀑。月邊銀河飛瀑東邊的岩壁形似個彎月,瀑布好像銀河飛流直瀉,故德此名。月邊銀河飛瀑頂部為平坡和多個龍潭,舊時系象山縣與鄰近村民旱天祈雨之所。平溪瀑布位於大松溪峽谷上游的赤岩坑的一個支流上。該溪上游都較平坦,在快到赤岩坑處,有個切塏,溪水直瀉,形成瀑布。切塏有個大轉彎,形如“之”字,因此,也有把平溪瀑布叫作“之”字瀑布。天門瀑布位於《徐霞客遊記》記載的梁皇山的北麓,距縣城15公里,黃壇鎮西部的野鶴湫景區內。景區內自然景觀豐富,有浙東地區最密集的瀑、潭群。18級飛瀑,36泓龍潭,或緩或急,或寬或窄,綿延數公里。
寧海水簾洞

景區介紹

這裡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春來山花滿坡,蝶飛翩翩;秋天紅葉遍地,雁鳴聲聲。景區內,溝谷縱橫,險峻奇秀,林木豐盛,環境清幽,空氣新鮮,氣候宜人,最適合一家人或三五好友在此喝茶聊天、休閒自娛。據說,此地曾是野鶴的家園。民間一直流傳著王喬乘鶴東來這裡的仙話。這一帶還被推斷為黃公造紙的基地。據開發部門規劃,整個景區分為六個分景區:野鶴溪、閒雲溪、雲鶴坪、野豬頭、丁山等。最有特色的分景區是野鶴溪,全溪長達2.5華里,有由會真瀑布、瑤台瀑布、天門瀑布等組成的瀑布群。其中天門瀑布最有名聲。距寧海縣城西北21公里的龍宮村東南的龍宮大溪上游,奇蹟般地散布著大小龍潭瀑布。最壯觀的有龍宮泄、大泄潭、小放泄、大岩泄、香岩泄、大放泄六處。龍宮泄,位於龍宮村北面的龍宮溪中,俗稱水晶宮。從第一尖的石井潭經獨旦、蔣家山而來的龍宮水,流至石龍竇突然消失,又從巨壁岩隙中衝出,形成深不可測的龍宮泄。它好似巨龍出泄,奔騰入海。“水晶宮”三字今仍鐫於潭壁,另有明代“龍溪挺秀”石坊立於路口,龍宮村亦由此得名。歷代史志均記此 景。旁有龍宮庵,建於明代永樂年間,今保留了完整的明清古建。大泄潭,在龍宮村南峽口。該潭水色如墨,深30餘米,1988年曾用五台抽水機經一星期才抽乾。今泄上建有大泄潭水庫,原有的湯瓶潭、克簍潭等已沒入水庫中。大泄潭、龍槽、喜鵲潭、長石坦諸景相連,兩側獅子頭、天打岩、雞冠岩、弄堂岩、仙人曬肚、舒夏坑等景相映成趣,是一處遠近稱譽的勝景。從長石坦西入的三岔坑四泄卻鮮為人知。小放泄、大岩泄、香岩泄、大放泄相距僅一公里。循溪漸入,一景更勝一景,最秀的大放泄高達20米,三方巨壁圍裹,難以攀登。泄下碧潭能見魚兒細須,寬廣平滑的石灘,能容納數百人,至者讚不絕口。這裡是夏秋季節野外安寨結營的好地方。丹山雙瀑位於寧海茶山東鹿的大丹山東部的歸雲洞西邊。這裡有兩支山水從大丹山夾谷流入東蒼溪。在山水與溪水之間有數十米的峭壁,故形成南北兩支瀑布。南、北瀑布形態各異。南瀑布細而長,北瀑布粗而廣。

名洞

在寧海東鄉長街鎮,有好幾個石窟,伍山石窟是其中一個。伍山石窟歷經800多年,由人工採石形成。目前,已經發現大約30餘個洞窟群,800多個形態各異、宛如天成的洞窟。石窟群風光奇險,雄偉與嫵媚並存。整個石窟從外看,好像一個巨大的城堡。主洞窟高數丈,旁有幾個小石窟,洞窟之間或相連或相通。數個洞窟好像一個歪斜的葫蘆,口小腹大。洞口就在山頂,像一扇天窗。洞壁就像一頂隨風飄舞的幔帳。洞內可搭戲台。伍山石窟因緊臨大海,為遊客提供了豐富的海產。目前總規劃面積約40公頃的伍山石窟旅遊度假區即將建成。整個規劃區域分為一個主景區和兩個分景區。伍山石窟主景區包括不周神山、聰明山水、岳井洋景區和伍山度假區,將分別建成洞室園林觀光區、洞窟童話遊樂區、海灣鹽場觀光區以及賓館別墅度假區;道士岩和石蘭山這兩個分景區,將建宗教、石文化區和洞窟野營探險區。
梁皇洞在寧海縣城西面11.4公里前童鎮北部邊境梁皇寺西面的半山上。傳說梁宣帝避難時躲過此洞,所以叫“梁皇洞”。此洞生在陡峭的山岩間,荊棘叢生,葛藤纏繞,風化巨石壘壘,可望而不可及,人跡罕至,所以山前村民對此洞有多種的稱呼和各種各樣美麗的傳說。山上有兩塊巨岩相併,狀如兩扇大門,叫“雙大門”,“梁皇洞”在其下,所以又叫“雙大門岩洞”。因位於梁皇寺西邊山上,抬頭仰望如在西天,所以又叫“西天洞”。洞中多蝙蝠,所以又稱“蝙蝠洞”。傳說洞中還住有蝙蝠成精的仙姑,所以名之為“仙姑洞”。還有梁皇洞通新昌、杭州的傳說和仙魚的奇景。
歸雲洞在蓋蒼山(茶山)的東麓,胡陳鄉里岙王小丹山的半山處有一個山洞,洞高16米,深12米。春夏,常有雲霧繚繞洞口,故名“歸雲洞”。從寧海縣城至東倉的公路可直達歸雲洞下的岙里王村。村後山道蜿蜒,路隨水轉。半個小時後過魚蝦不生的冷水塘,到一平崗,即歸雲庵古蹟所在。繼續沿石路上山,過一間避風遮雨的棚屋,出石牆洞門,迎面石壁如屏。左瀑貼岩瀉下,高近30米,右瀑曲折多姿,傾入龍潭,聞聲如巨雷,看雲煙翻飛,卻不見洞在何處。潭邊有一巨石可登,容十數人,舊名“石城台”。旁植桂花,據傳為葉夢鼎當年“折桂”手栽,後由村民再植。驀回首,始見岩壁張開巨口,面朝東南,高約18米,寬約6米,此即鼎鼎大名的歸雲洞。據《寧海縣誌》記載,此為葉夢鼎少年時代讀書處。古人有詩云:“宋室江山雲渺渺,歸雲洞外水悠悠。先公舊跡今何在,日暮夕陽古道秋。” 曾到歸雲洞仰賢探勝的,有宋代著名大儒胡三省、舒岳祥,明代大儒方孝孺,國畫大師潘天壽,還有寧海的歷代縣令和地方名士。據傳,歸雲洞曾是葛洪煉丹處。
烏岩洞在帽峰山西北部,南岙村前,有一座小山叫“黑母山”。遠看包冠岩高插雲霄、老鷹岩活靈活現。當年國畫大師曾在這裡畫下了“家在三門象山間”的一幅畫,送給一位教書朋友。就在這黑母山中還藏著個使人心驚的烏岩洞是由三個大岩頭構成的。洞高數丈,洞口朝西,洞內可容納數十人。相傳,葛洪曾在此煉丹鑄劍,劍成以試,留下“試劍石”。據當地村民介紹,南岙村有舞獅龍燈隊,每次都從這個洞內開始,敲鑼打鼓,沿著卵石路打下山。洞旁現建有寺院,洞下有“烏龍潭”,洞上方有包冠岩、老鷹岩桐山水庫諸景。
紫溪洞位於寧海縣城以北的蓮花峰東南麓。因紫溪流經洞南而得名。紫溪洞洞口朝東南,高3米,寬6米,洞深4米,內可容20餘人。唐代宗寶應元年(762)秋,袁晁聚眾陷浙東諸郡。翌年四月李光弼遣將擒晁,晁弟英率餘部五百騎入紫溪洞附近山中,遭李部將洪經輪率孫功斐等追擊,起義軍不屈,全部犧牲於此。現在,西店鎮政府規劃將紫溪洞所在的紫溪流域開發成旅遊風景區。
麻源洞在寧海西鄉桑洲鎮的麻岙村東南,黃羅楊的西北方向,有一個山洞。此山洞約有50米寬,高有一個人高,洞深處3米左右,可容納幾十個人。今天雖是少雨季節,但洞外水霧飄飄。據了解,在下大雨的時候,洞頂上的水直奔而瀉,好像一塊白簾,能把整個洞外都遮了。被人稱為水簾洞。這個洞頂上的水來自桑洲夏家和黃羅楊一帶流下來的山水,一直流到馬岙。
羊估洞羊估洞在寧海帽峰山的西面。洞深、寬和高均為兩公尺許。洞內有水塘。並有燒香點燭的痕跡。
羊估,《晉書·羊估傳》記載:“估,蔡邕外孫,景獻皇后同產弟”。他是魏國上黨太守羊道的兒子,魏晉時期傑出的軍事家、征南大將軍。傳說,他在平定南方時,不殺無辜。被人民愛戴。當地人就為他立廟紀念。在帽峰山的北面還建有羊府殿。清·光緒《靈峰寺碑記》有“緱邑諸山惟帽峰最秀,蛟龍所至,雲致雨至,乘載之,有東西兩洞,而西洞尤深,邃瑰寄相,傳有碗錢瓷器,可惜洵神靈之窟穴,仙道之福也。”

名潭

白龍潭在離寧海西站大約10公里的百畝洋北面,來自影潭山的溪流——乾溪上游。過去,這裡是北鄉取水的地方。現在還留有龍皇廟,立有取水石碑數個。但是,白龍潭流經的溪卻是一條“乾溪”。
傳說很久以前,乾溪白龍潭一帶是五穀豐登、人丁興旺的好地方,並且還出了個毛丞相。有一年,碰上各龍上京趕考。趕考要有皇帝的璽,乾溪橫嶺腳有條青龍叫毛丞相帶個印,皇帝問毛丞相,是否帶給青龍,毛丞相說:“乾溪有白龍,無青龍。”皇帝就讓他把璽帶給白龍。原來,白龍已經領來一顆璽,現在毛丞相又叫白龍來領璽,白龍得到了兩顆璽。後來,青龍聽說乾溪有白龍,無青龍,毛丞相不給。發怒說:“什麼,乾溪有白龍,無青龍,好,我要你乾溪一夜窮。”話音剛落,雷聲隆隆,山洪爆發,頓時傾盆大雨直瀉而來,乾溪的人畜房屋被大水一掃而光。據說,當時毛丞相還在房間裡下棋,等棋下完,一看發現自己好像坐在一艘小船上,原來房屋已衝到水車港頭,毛丞相就淹死在港頭。白龍有了雙印。後來變成一個男人到奉化一家小酒店當了三年作頭。三年過來,當家嫂從沒見這位男子漢洗澡。當家嫂對他說:“你做了三年活,我可沒見你洗過澡。是否要洗一洗澡。”白龍說:“我洗澡要七七石缸的水。”當家嫂就叫傭人把七七石缸的水擔滿。果然白龍就洗起澡來。當家嫂想,一個男人洗澡要七七石缸水,感到奇怪,就去看看。她看到的不是人,而是一條雪白滾壯的龍,從這一口缸滾到另一口缸,在七口缸里滾來滾去。當家嫂當場就被嚇死了。當家嫂死後,立了個牌位。白龍洗好澡,又變成一個男人,對送葬的人講,從今以後奉化如果要雨,就把當家嫂的牌位捧出來,保證“雨落奉化,風打寧海” 。因此,古時奉化旱了,百姓就經常到白龍潭祈雨取水。乾就變成了現在模樣
黑龍潭從寧海東站乘車20公里至力洋,轉去茶山林場北行10公里,就到了茶山的入口——桃花坑南腰雙瀑。從公路東入百餘米,就能見到深藏於高岩峽谷之中的瀑布。由瀑布西側沿新修的探險道攀壁而上,跨過過澗斜橋,北行200餘米,就到了氣勢磅礴的雙瀑。這南腰雙瀑俗稱茶山“黑龍潭”,民間流傳著黑龍施雨的神話。茶山龍又稱“無尾巴龍”。民間傳說茶山龍原來住在馬諸溪的上游,即今檀樹頭的龍潭坑。有一天,看牛娃在龍潭上游放牛,牛流出涎水,恰巧滴在這條龍的尾巴上。龍非常愛清潔,就把這件事稟報王母娘娘。王母娘娘告訴它,要用白茶山(指茶葉,寧海方言)來洗。小龍聽錯了,以為要逃到茶山。到了茶山,尾巴就爛斷了,茶山龍非常生氣。後來茶山龍降雨,就只落象山,不下寧海。民間傳說“茶山老龍象山獨鐘”。
梁源潭在寧海縣城西面11.4公里,前童鎮北部邊境,梁皇山西南部的一支溪流上。梁皇山五指峰東南的一個夾谷中,一條溪流從梁皇山上面的八鳥峰自西北向東南流入梁皇溪。由於溪流兩側多岩崖,所以水勢洶湧,形成了大大小小的龍潭十來個。梁源潭就是其中一個。據說,宋嘉定四年(1211)大旱,稻田開裂,泥土起殼,禾苗枯死。農民心如火燒,趙縣令想起游梁皇山祭祀梁宣帝時曾在古碑上見到梁皇山有龍潭祈雨的記載:“至亢旱,邑令率其民吏,躬祭祠下,誠心祈禱,未嘗不應。時雨降,神之靈,神之聖,可謂至矣。”於是戴上草帽,穿上蒲鞋,率領縣堂同僚、差役,帶上道士和附近百姓,抬著“三牲福禮”上樑皇山樑源潭祈雨和取水。
石蒲潭在寧海東門外,坑龍王村內的一條來自煙墩崗的小溪上。正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名。抗戰勝利後,有一年天大旱,田禾枯裂,河塘掏盡,連人們吃水都困難,縣城內各界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自發組織祈雨。求雨須請龍聖,請龍聖須抽籤,於是將附近幾個龍潭都寫上照抽,結果抽中東門外石蒲潭。人們擇日子,抬龍王,請龍聖,背龍旗,扛鼓亭,扮抬角,游龍舞獅,老翁們及地方士紳搖著蕉扇穿長衫,三步一回首,齊求行雨。其隊伍之壯觀,樂得孩子們東奔西竄。回城後,進東門游大街,熱火朝天,三眼沖朝天放,想把天擊穿。隊伍到中街正值中午,剛才還烈日高照,瞬間就下起了滂沱大。後來人們在龍潭的谷口立了石碑,以示後人。現碑倒地,字跡猶存。石蒲潭也叫泥鰍龍潭。說的是在夏天,只要在石蒲潭有烏雲,馬上就會下雨,但一會兒又晴了。古諺云:一時雨來一時晴,要你看牛西佬衣淋淋。這是對石蒲潭的寫照。
蓋勝潭在寧海帽峰山的東面,從山腰一直下去,直到瓦窯頭村,有一條3里路左右長的生態溝。溝床都是岩石,兩邊也是陡峭的岩壁,山林茂盛,流水嘩嘩,時有百鳥啼鳴。最為難得的是這裡還有一個龍潭。潭不大,潭水水清澈見底。潭的旁邊還有一個古廟,三間石柱平屋,廟裡塑著龍王爺。還有光緒22年,邑人取水的石碑。碑上刻著: “光緒二十二年七月吉旦潭頭土地敕封帽峰山蓋勝潭顯應現雨龍王靈位寺蜃先官大湖合境公立”
“石泄潭”又稱“石泄龍吟”。在寧海縣城南門大橋乘車,經十三公里路程就到前童羅家岙村前。“石泄龍吟”南靠海拔544米的狀元峰,北臨長達60公里的白溪,“壑不深而泉靈”。元代詩人黃晉,曾寫有“縹緲蛟龍窟,風雷隔杳冥”之句。中國古代把“泄”作為山瀑的別稱,有山瀑泄瀉必形成深潭龍窟,故明初大儒方孝孺因這裡的景觀“或聞龍吟憩石泄,或聽鶴唳游梁山。神龍變化吟石泄,風雷唱和霖雨傾。”贊為 “石泄龍吟”。
沿羅家岙村南的溪邊公路上行,龍珠山小廟內,有清代乾隆二十八年(1763)的“敕封石泄龍吟”石碑,又有一塊刻於光緒五年(1879)的“敕賜顯應龍潭”碑。一出廟門,就可聞見嘩嘩水聲,山谷中如有急風暴雨。再拐過一道山彎,眼前一亮,一道高30米、寬5米的大瀑布懸掛在谷口崖下。清代康熙舉人童培有詩讚道:“南山之谷有龍母,一聲震嘯風雲吼,老藤高結碧潭間,峭壁遊人曾到否?”據明代崇禎《寧海縣誌》記載:“岩上有穴,徑尺許,清且澄。”此即石泄潭,一數約有20個,大者口徑2米多,小者不足40厘米。有的深不可測,據說36條牛繩不見底。有的深僅半米。岩底中有水滲出,水不乾涸。據說大泄是老龍王殿,小者為龍子龍孫所居。娃娃魚與水生動物生息於水底,歷歷可見。水味甘冽可口。清代文士齊周華《游石泄潭記》中又說:“潭下懸崖百尺,俗呼滴水岩,望之令人股慄。” 可見石泄龍吟自古便是一處遊覽的勝地。“石泄龍吟”以岩奇、峽險、澗幽長、森林植被茂密、野生動物資源豐富見長。還有建於唐鹹亨庚午年(670)的千年古剎——慧明寺。是一處具有歷史、文化和旅遊價值的好地方。
赤岩龍潭沿磨石倉右邊的山路走,走出頭有幾間小屋,這小屋地方就是下赤岩,現在也沒有人了。經過下赤岩,走不遠就是赤岩坑,到赤岩坑就能看到對面的雞龍巖、走不遠就有三角潭、玉帶潭,再走百來米就是赤岩龍潭。在赤岩龍潭頂,從下看,真是吃驚,三面是峭壁、瀑布直衝對面懸崖,向右一個轉彎,不知去處。如此氣勢之龍潭瀑布在寧海很少能看到。從左邊山上去,再往右下到龍潭。發現這是個雙摺瀑布。
松岩潭在海拔847米的香山北麓,流向鳧溪的支流上。宋《嘉定赤城志》,上面的記載:“松岩潭,三,在縣西北七十里。上潭險絕無徑;中潭名煎茶,每禱則渝茗焉,有瀑布瀉其下,水清淺,龜魚可數;下潭圓徑三丈許,上隘內寬,水紺色,莫知淺深,乾道中禱雨,僧墜鈸其中,善水者沒而取之,見其下若大堂第,晃潔可愛,有龍枕石臥,忽驤其首,沒者驚,亟出,俄而兩崖間水涌丈余,甘澍大洽焉。”可見松岩潭在800年前就出了名。 最下的一個龍潭前有一個巨石,巨石上刻著:“清光緒甲午秋洞口廟境下求雨者應紳耆感謝敬志”幾個秀麗的隸書。令今人讚嘆不已。離龍潭不遠處還設有龍王廟。
水井龍潭在寧海縣茶院鄉道士橋村東,有一個神奇的龍潭,龍潭的四周都是平滑的岩石,像一口通不到底的水井,故稱"水井龍潭"。據當地村民介紹,這個龍潭曾用三根柴繩接著放下去,都放不到底,用吸水的皮管吸了三天三夜也吸不乾。在這個龍潭的上面建有兩個水庫,在造水庫的時候,凡是從水庫上滾下來的岩石,到了龍潭,都會沉下去。村民們也曾用鋤頭、木棒敲龍潭西部的山,山好像是空的。後來又發現,龍潭的西部有洞,村民曾用三根毛竹捅進去也捅不盡頭。究竟這個龍潭是怎么形成的?這個山洞有多深?究竟有多大?一直是個迷。
結繩坑龍潭在寧海南部最高峰狀元峰的東北部。 結繩坑也是寧海緱城一帶古代取水之地。在翠竹林中還留有龍皇廟、香爐,在龍潭邊還立著殘缺的石碑。有一首民謠這樣說:“元峰龍波液,何時流石舌,地靈無人傑,烏金作爛鐵。”現在,據當地人介紹一位退休工人,把自己辛苦積聚起來的錢,已把水引到了石舌章。從此,石舌章人可以嘗到“龍波液”了。據《寧海縣誌》和《寧海縣地名志》記載,南宋右丞相兼樞密院史葉夢鼎和明代進士章朴均在結繩坑的私塾求學。
雷雲潭在寧海縣大佳何鎮下葛村南面的一個山岙中。該山岙叫莘東岙。莘東岙來自茶山支脈的白岩尖山。其勢雄偉,山巒起伏,兩翼如大鵬展翅。中間一條溪流注入莘東岙夾谷。當地百姓在上游築起一座水庫,其水質極優,不管食用還是灌溉在當地都首屈一指。尤其是水庫上游有一石脊橫阻,形成一個飛瀑,水大時如銀河直瀉,水小時又是一個不竭的龍湫。即使仲冬探訪也是水聲響徹山谷,玉露濺濕衣襟。當地人稱為“雷雲潭”,並有“龍頭曲嶺”之詩:“龍頭曲嶺鎖奇煙,煙作雲霞見在田,伏聽春雷猶碧色,反身黃甲臥青天。”莘東岙除雷雲潭“龍頭曲嶺”這樣的景點外,還有龍湫觀瀑、岩嶼晴眺、獅山拾石、石洞遨遊、虎鼻奇岩、獨鯉朝天、兩蛟夾水等景觀。
小嵩龍潭地處寧海西鄉黃壇鎮西北部的小嵩坑。小嵩坑上游是海拔812米高的龍王尖,下游是黃壇與馬岙的分界線。這是如今寧海惟一一條沒有絲毫污染的溪坑。小嵩龍潭,以前曾是寧海人取水的地方。現在小嵩龍潭築起了水電站。但水電站上游仍有很多龍潭瀑布。有名的有中北漁龍潭和雞籠潭。二○○三年夏秋乾旱,政府曾多次進行人工降雨。由於這裡的雲層最厚,火箭也朝這個方向發射,結果使下游的黃壇水庫水容量大增。儘管入冬以後繼續少雨,但小嵩坑仍是流水淙淙,碧波蕩漾,龍潭清澈見底。小嵩坑不僅水秀,山也青。兩岸高山要么是常綠的林木,要么是陡峭的岩壁。景致優美,值得一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