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門票預訂,景點美圖,景區熱度指數,歷史沿革,簡介,創立,傳承與發展,清末、抗戰時期,新中國時期,建築特色,藏品介紹,早期管理制度,主要藏品,藏書文化,主要景點,閣主人范欽,歷任領導,實用信息,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簡介
天一閣位於浙江寧波市海曙區,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也是亞洲現有最古老的圖書館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
天一閣占地面積2.6萬平方米,建於明朝中期,由當時退隱的兵部右侍郎范欽主持建造,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藏各類古籍近30萬卷,其中珍槧善本8萬卷,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舉錄最為珍貴。
我館事業發展迅速,先後新增中國地方志珍藏館、銀台第官宅博物館、麻將起源地陳列館等處。 書閣為木構的二層硬山頂建築,通高8.5米。
底層面闊、進深各六間,前後有廊。二層除樓梯間外為一大通間,以書櫥間隔。
此外,還在樓前鑿“天一池”通月湖,既可美化環境,又可蓄水以防火。天一閣的建築布局後來為其他藏書樓所效仿。
創立
天一閣建於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至四十五年(1566年),是當時明朝兵部右侍郎
范欽所建的私家藏書樓。范欽喜好讀書和藏書,平生所藏各類圖書典籍達7萬餘卷。
范欽所收藏圖書以方誌、政書、科舉錄、詩文集為特色。
由於一度位高權重,范欽的一部分藏書為官署的內部資料,這也是普通藏書家難以獲得的。
在他解職歸田後,便建造藏書樓來保管這些藏書。
辭官歸家之後,隨著藏書的增多,亟需興建新的藏書樓。
范欽根據
鄭玄所著《易經注》中的“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之語,將新藏書樓命名為“天一閣”,並在建築格局中採納“天一地六”的格局,樓外築水池以防火,“以水制火”。
同時,採用各種防蛀、驅蟲措施保護書籍。
傳承與發展
范懋柱輯《天一閣藏書總目》,序中提及“
乾隆間詔建七閣,參用其式,且多寫其書入四庫,賜以圖書集成,亦至顯榮矣”。
1585年,范欽去世。
據
全祖望《天一閣藏書記》載,范欽去世前,將家產分為藏書和其他家產兩部分。長子
范大沖自願放棄其他家產的繼承權,而繼承了父親收藏的7萬餘卷藏書,這也形成了天一閣“代不分書,書不出閣”的祖訓。
范大沖在維繫和補充天一閣藏書的同時,也建立了維繫天一閣藏書的族規,規定藏書歸子孫共有,非各房齊集書櫥鑰匙,不得開鎖。
這些制度在天一閣私藏時期(天一閣始建至1949年)一直保留,並得到歷代補充。
1665年,范欽的曾孫范光文在天一閣前修造園林,用假山石形成“九獅一象”等動物形態,改善了天一閣周圍的環境。
這一時期同時也是天一閣藏書最為豐富的時期。據考證,當時天一閣藏書達到5000餘部,70000餘卷,此後直到1949年,藏書幾乎沒有增加。
1676年,范欽後人
范光燮傳抄天一閣百餘種書籍供士子閱讀。范光燮破例幫助大學者
黃宗羲登樓閱讀天一閣藏書,使得黃宗羲成為第一個進入天一閣的外族人。
黃宗羲為天一閣編制書目,並撰寫《天一閣藏書記》,讚揚范氏後人“范氏能世其家,禮不在范氏乎?幸勿等之雲煙過眼,世世子孫如護目睛”。
天一閣因而提高了在學者中的知名度。自此以後,天一閣逐漸結束對外封閉的狀態,對著名學者開放,儘管獲得這種機會的學者並不多。
1773年,乾隆帝詔修《四庫全書》時,范欽八世孫
范懋柱進呈天一閣珍本641種,數量上名列全國第二,但質量一流,包含大量珍本、善本。所呈藏書中,七分之五收入《
四庫全書總目》,六分之一全本抄入,但所有藏書未歸還,使得天一閣藏書下降到4819部。乾隆三十九年六月,特頒諭旨,恩賞天一閣《
古今圖書集成》一部,以示嘉獎,且派遣杭州織造寅著前往天一閣了解建築格局,並下旨仿天一閣建造
文淵閣等“內廷四閣”,“閣之制一如范氏天一閣”,希望借鑑天一閣的設計使得《四庫全書》能夠安全保存。乾隆四十四年六月,賜范家
郎世寧刻《平定回部得勝圖》十六幅。乾隆五十二年二月,再賜《平定兩金川戰圖》十二幅。
1829年,范筠甫、范邦冉等范氏後人對藏書樓進行大修,更換磚瓦台階,修葺假山,疏浚池水,同時修訂天一閣管理制度,立下禁碑三種,條款十五項,嚴格保證天一閣圖書“書不出閣”。
清末、抗戰時期
1840年,
鴉片戰爭爆發,1841年,寧波府城陷落。英國占領軍掠奪《
大明一統志》等輿地書數十種。
至1847年,天一閣中僅存書籍2223部。
1861年,
太平軍攻陷寧波,盜賊乘亂盜取天一閣藏書出售,後部分書籍被范欽十世孫范邦綏盡力購回。據
薛福成命人所編《天一閣見存書目》,至1884年,天一閣存有原藏書2152部,共17382卷,《古今圖書集成》8462卷。
中華民國成立後的1914年,大盜薛繼渭潛入天一閣,與樓外盜賊裡應外合,將盜走的天一閣書籍運往上海,在書店中出售,後被
商務印書館的
張元濟巨資贖回一部分,藏於
東方圖書館涵芬樓,但在抗日戰爭中由於東方圖書館被炸而焚毀。這一事件使得天一閣藏書損失千部。
1933年9月18日,颱風造成天一閣毀壞。在鄞縣縣長陳寶麟支持下,馮孟顓、楊菊庭等地方人士成立包含范氏後人的重修天一閣委員會,將寧波府學內的尊經閣遷移至天一閣內,並將80餘方碑刻移至天一閣後院,建立“明州碑林”。同時,在尊經閣西側開闢千晉齋,將寧波學者馬廉蒐集的歷代古磚和寧波城牆拆除後收集的城磚予以陳列。
1933年天一閣重建時,寶書樓藏書遷至范氏詒谷堂保存,政府派兵守衛
1937年,
抗日戰爭爆發。為了保護天一閣藏書,天一閣經歷了建成370年以來的首次大範圍出閣。首批三箱書籍於1937年8月17日離開天一閣。
1939年1月5日,第二批明以前版本八箱也運離天一閣,運往鄉間暫避。
1939年4月12日,先前運出的兩批藏書和閣中剩餘的藏書總計28箱,9080冊,由鄞縣政府加封,運往
龍泉縣後方,暫存於
躂石鄉,與
浙江省圖書館的藏書一同隱蔽。抗戰結束後,這批藏書被運往杭州,直到1946年12月16日,天一閣藏書方才運回閣中,並於次年3月1日至3日進行了天一閣建成以來的首次公開展出。
新中國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
周恩來曾指示保護天一閣。解放寧波後,
中國人民解放軍派專人保護天一閣。1949年6月9日,寧波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天一閣,並使之成為事業單位,范氏後人范盈泩、范鹿其成為公職人員。寧波多位本地藏書家將個人藏書捐獻給天一閣,這極大地豐富了天一閣的藏書。
1982年,天一閣入選第二批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一閣已經擁有藏書30萬卷,並仍在增加,同時設有專門的古籍修復部門。
2007年又被公布為全國重點古籍保護單位。
2010年底,天一閣古籍數位化平台建立,以館藏善本為主的3萬冊古蹟得到數位化,供線上查閱。
2012年10月9日從南昌市滕王閣管理處證實
滕王閣(南昌市)、
岳陽樓(岳陽市)、
黃鶴樓(武漢市)、
鸛雀樓(山西永濟市)、
蓬萊閣(山東蓬萊市)、
大觀樓(昆明市)、
閱江樓(南京市)、
天心閣(長沙市)、
鐘鼓樓(西安市)、天一閣(寧波市)等十大中國歷史文化名樓,將共同申報聯合國物質文化遺產。
建築特色
天一閣之名,取義於漢鄭玄《易經注》中天一生水之說,因為火是藏書樓最大的禍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 所以取名“天一閣”。書閣是硬山頂重樓式,面闊、進深各有六間,前後有長廊相互溝通。樓前有“天一池”,引水入池,蓄水以防火。
康熙四年(1665年),范欽的曾孫范光文又繞池疊砌假山、修亭建橋、種花植草,使整個的樓閣及其周圍初具江南私家園林的風貌。樓上一大間,樓下成六間,併名為天一閣。園林以“福、祿、壽”作總體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獅一象等景點。風物清麗,格調高雅,別具江南庭院式園林特色。
天一閣博物館是以藏書文化為特色,融社會歷史、藝術於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天一閣博物館環境幽雅,園林精美、建築古樸,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除了藏書豐富,天一閣在防火、通風、防潮方面也獨具特色。
防火
建藏書樓首先要考慮的就是防火問題。一次,范欽在翻閱碑帖時,看到
揭傒斯書寫的《龍虎山天一池記》,該帖上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一句,范欽從中得到啟發,決定按照源自《易經·繫辭》的這句話的含義建造藏書樓,並將藏書樓命名為“天一閣”。
在《易經·繫辭》中,把奇數一、三、五、七、九稱為“天數”和“生數”,把“偶數”二、四、六、八、十稱為“地數”和“成數”,在數字和五行的對應上,一、六屬水,二、七屬火,三、八屬木,四、九屬金,五、十屬土。所以說“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范欽根據《易經·繫辭》“天一生水”和五行生剋中水克火的意思,在設計上獨具匠心,把藏書樓建成磚木結構六開間的二層樓房,樓下六間,樓上合而為一。下層供閱覽讀書和收藏石刻用,上層按經、史、子、集分類列櫃藏書。藏書樓在南北兩面開窗,空氣對流,通風防潮,東西兩山牆採用封火山牆,以免鄰屋火患蔓延書閣。這種下六上一的建築格局,正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寓意。不僅如此,其房間的高低深廣,以及書櫥的尺寸也都暗含“六”數。
在建樓時,范欽還在樓前開鑿一方水池,名為“天一池”。水池其實是消防池,環植竹木,池水經暗溝與藏書樓旁邊的月湖連通,如遇意外,便能引水滅火。
這樣建造的藏書樓,從物質和心理兩個方面都滿足了防火的需要。
藏品介紹
早期管理制度
歷代藏書家很多,其藏書能保存百年以上的並不多見,而范氏藏書卻保存至今,這與范欽對藏書的管理制度密不可分。天一閣藏書制度規定:“菸酒切忌登樓”、“代不分書,書不出閣”、還規定藏書櫃門鑰匙由子孫多房掌管,非各房齊集不得開鎖,外姓人不得入閣,不得私自領親友入閣,不得無故入閣,不得借書與外房他姓女性不能入閣,違反者將受到嚴厲的處罰,還制訂了防火、防水、防蟲、防鼠、防盜等各項措施。正因為如此,天一閣的藏書才得以保存到今日。“外姓人不得入閣”一條,使得天一閣的藏書不為外人所知,直到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明末清初思想家
黃宗羲才有幸成為外姓人登閣第一人。允許黃宗羲登閣的是范欽曾子孫(四世孫)
范光燮。自此以後天一閣才進入相對開放的時代,但仍只有一些真正的大學者才會被允許登天一閣參觀。清代思想家,歷史學家黃宗羲曾獲準在天一閣翻閱了全部藏書,把其中流通未廣者編為書目,另撰《天一閣藏書記》留世。
主要藏品
寧波天一閣作為中國歷史最悠久的藏書樓之一,與歷代大學者、大文豪有著不解之緣,黃宗羲、
萬斯同、
全祖望、
袁枚等文化名人均曾登臨天一閣,為其作文吟詩,傾訴仰慕之情。上個世紀90年代中葉,著名散文家
余秋雨寫出《
風雨天一閣》,更使天一閣名震一時。
天一閣現收藏各類古籍近30萬卷,其中以地方志、登科錄等史料性書籍居多。收藏現代作家鐵凝、黃亞洲、葉辛、高洪波、雷達、王宏甲、王劍冰、韓作榮、陳源斌、王旭峰、葉文玲、陳祖芬等12位作家的書稿,計14部23卷,是天一閣迄今第一次成批量收藏當代通俗類文學作品。徐良雄認為,這是古老的藏書館走向開放、走向現代,增進社會參與性的需要。
天一閣博物館接受了新昌縣儒岙鎮橫山村村民王世朝、王世恆贈送的《天姥王氏宗譜》一箱十冊。天一閣已經接受市民捐贈各類家譜十部,分別有:呂氏後人捐贈的《呂氏宗譜》一部;東陽史氏後人捐贈的《史氏宗譜(八行堂)》一部;江蘇徐州鄭氏後人鄭在君捐贈的《荒里鄭氏譜族》一部;寧海張林光捐贈的《張氏宗譜》一部;餘姚邵九華捐贈的《蘭風邵氏宗族》一部;《河南鹿邑丁氏宗譜》一部;廣西《范陽盧氏支譜》一部;象山《牆頭蔣氏宗譜》一部;樂清王定光捐贈的《左原王氏史料集(宗譜類)》;杭州張泉根捐贈的《濱江張氏宗譜》一部;新昌金樟興捐贈的《彭城射圃金氏宗譜》一部等等。
家譜的捐贈極大地豐富了天一閣此類藏品的數量,使其成為科舉錄和地方志之外天一閣收藏的又一亮點。隨著天一閣博物館“四個中心”建設目標得確立,天一閣大力發展中國特色文獻的收藏,不斷豐富館藏資源。天一閣新老家譜的數量已接近五百五十部,內容涵蓋了一百餘個姓氏,已經成為浙東第一家譜收藏中心。
藏書文化
“藏書之富,甲於天下”,2003年開幕的首屆天一閣中國藏書文化節展示了寧波人引為自豪的城市“文化招牌”:藏書文化。
寧波歷來是中華藏書文化的重地,特別是自宋代以來,私人藏書蔚然成風,名樓迭出,歷代著名的藏書樓有80餘座。歷經430餘年的天一閣是寧波藏書文化的典範,也是中國藏書文化的生動象徵,如今已被人們形象地稱為“寧波的書房”。
陳列按照時代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明代的藏書樓”、“清代的藏書樓”、“民國時期的藏書樓”和“新建紀念性藏書樓”。每一個藏書樓的介紹除了採用照片和中英文對照的文字外,有些還配有場景展示。
在展廳內,參觀者欣喜地看到:冰裂紋的花格窗後隱隱透出書桌的一角,黝黑的書版看似隨意地排放著,書箱中的線裝書有些已經打開了翻在某一頁……這樣的由書版、書箱、書桌組成的場景展示大概有10來組,它們與64幅捲軸式巨幅畫面以及古建築環境一起,形成了別出心裁的開放式的陳列,使觀者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藏書文化節上,70歲的
秦秉年算得上是重要的新聞人物。他再次將其家藏的珍貴文物捐贈給了天一閣博物館,捐贈的171件精美的明清瓷器將在天一閣展覽。
秦秉年先生祖籍寧波,1933年出生於上海,現為天一閣博物館終身研究員。其高祖秦祖安、曾祖秦際瀚和祖父秦偉楚,三代均為經商致富的“寧波幫”商人。秦祖安所建的秦氏支祠現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父親秦康祥為近代上海著名的篆刻家、收藏家,以收藏名家竹刻、璽印馳譽海內。
秦秉年先生就遵從其父遺願將收藏的101件珍貴明清竹刻捐贈給了家鄉的天一閣博物館。這次他捐贈的瓷器,包括國家二級文物6件,三級文物31件,如明崇禎青花人物蓮子罐、清雍正豇豆紅盤、清龍泉窯貫耳壁瓶等都是極為珍貴的文物。
除了上面這兩個活動,首屆天一閣中國藏書文化節還安排了“中國藏書文化研討會”、“中國藏書票展”、“中國藏書票知識講座”、“藏書文化知識遊園競猜”等既有較高的學術性,又有廣泛的民眾參與性的活動。
在浙江省寧波市第六個“歷史名城保護日”即將到來之際,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藏書樓——寧波天一閣於12月7日起舉辦“問譜尋根——天一閣家譜文化展”,包括
范欽、
章學誠、
全祖望、
孫星衍、
蔣介石、
包玉剛等名人的家譜一併展出,極東南人文之盛。
主要景點
天一閣占地面積2.6公頃,是一個以藏書文化為核心,集藏書的研究、保護、管理、陳列、社會教育、旅遊觀光於一體的專題性博物館。現藏古籍達30餘萬卷,其中,珍槧善本8萬餘卷,除此,還收藏大量的字畫、碑帖以及精美的地方工藝品。設有《天一閣發展史陳列》、《中國地方志珍藏館》、《中國現存藏書樓陳列》、《明清法帖陳列》等陳列廳,書畫館常年開展各種臨時展覽和文化交流活動。天一閣分藏書文化區、園林休閒區、陳列展覽區。以寶書樓為中心的藏書文化區有
東明草堂、
范氏故居、尊經閣、明州碑林、千晉齋和新建藏書庫。以東園為中心的園林休閒區有明池、
假山、長廊、碑林、百鵝亭、凝暉堂等景點。以近代民居建築秦氏支祠為中心的陳列展覽區,包括芙蓉洲、聞氏宗祠和新建的書畫館。書畫館在秦祠西側,粉牆黛瓦、黑柱褐梁,有宅六棟,曰:“雲在樓,博雅堂,晝錦堂,畫簾堂,狀元廳,南軒。”與金碧輝煌的秦祠相映照。
20世紀90年代以來,寧波市人民政府先後將緊鄰天一閣的陳氏宗祠、聞家祠堂和秦氏支祠,以及白雲莊、銀台第、
鼓樓、天封塔、伏跗室等文保單位(點)納入天一閣統一管理,並在陳氏宗祠內增設《麻將起源地陳列》、白雲莊設定了《浙東學術文化陳列》、銀台第開設官宅博物館;
秦氏支祠、
白雲莊相繼列入第五批、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行列。
寶書樓
寶書樓即天一閣藏書樓。建築為重檐硬山頂二層建築,坐北朝南。范欽取鄭玄《易經注》中“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之義,將藏書樓建成上下兩層。上層為一個單間,下層由標準五開間和一間樓梯間組成,形成“天一地六”的格局。
寶書樓的周邊設計中體現出不少防火方面的細節。西側生活區與藏書樓利用防火牆隔開,保持一定距離,並使兩者的門錯開。藏書樓周邊擁有大量的安全出口。藏書樓前修築水池,蓄水備火災時需要。相傳,這一水池的水與月湖相通,從而水量源源不斷。
東明草堂
東明草堂為天一閣建成前范欽的藏書樓,得名於范欽別號,又名“一吾廬”。正門前有獬豸浮雕。范欽字堯卿,號東明,故題其書室為“東明草堂”,又稱“一吾廬”,現東明草堂於1980年重建。
范氏故居
范氏故居原為范宅東廳,為范氏後裔居所,現存建築建於1829年。
司馬第
司馬第為范欽住所,由范欽官職得名,藏有范欽官服複製品和范家世系表。環境幽雅,位於月湖深處,林木蔭翳,規模豐敞,於1996年完成整修恢復司馬第台門、耳房。
麻將起源地陳列館
麻將起源地陳列館,就是當年陳政鑰先生家族宗祠,陳列了麻將史、與寧波關係史,並展示了世界各地麻將牌種類。
尊經閣
尊經閣原先位於寧波府學內,建於光緒年間,1935年天一閣重建時遷入天一閣內。建築格局為重檐歇山頂。內藏御賜書籍和儒家經典。尊經閣原為清光緒年重建,仍保持原來重檐歇山頂建築結構,氣勢磅礴肅穆。
明州碑林
明州碑林共有碑173方。年代最早的為宋碑,共8方,占8.7%,其中又以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的《眾樂亭詩刻》為最早。該碑原在月湖賀秘監祠,解放後遷入。碑上刻有錢公輔、王安石、司馬光等15人詩20首。碑林大多為明清時期的碑,各占36%和40%,成為明州碑林的主體。最晚的為1988年立的《天一閣東園記》,系陳從周所撰、沈元魁所書、顧廷龍篆額,張根方刻字。碑文記述了天一閣東園的建設情況。
東園
位於天一閣東南,占地約6000平方米。自1959年始,平整土地,種植竹木,移遷石亭、鐵牛、石虎於此,園林初具雛型。1974年將蒐集的69通碑石嵌入圍牆。1982年東園擴建,挖土成池,堆土為山,環園建廊,又移建清末建築兩幢,於1986年告竣並對外開放。
南樓
位於天一閣藏書樓之南,占地3400平方米,是天一閣擴建一期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於1996年動土,歷時二年,園以水為主,水岸聚而不分,池岸迭石玲瓏。池畔為臨水的主體建築“水北閣”;池南面建“抱經廳”。整個園林簡潔、清晰,給人以閒適、雅逸和平靜之感。
秦氏支祠
秦氏支祠建於1923年—1925年,系秦氏族人為祭祖先而建,由甬上富商秦君安出資,時耗銀元二十餘萬。
祠堂以照壁、台門、戲台為中軸線,五間二弄、前後三宸,兩側置有配殿、看樓,占地二畝六分,建築面積一千四百餘平方米。祠堂建築融合了木雕、磚雕、石雕、貼金、拷作等民間工藝,是寧波民居建築藝術集大成之作。
祠堂的戲台,匯雕刻、金飾、油漆於一體,流光溢彩,熠熠生輝。戲台的屋頂由十六個斗拱承托,為單檐歇山頂。穹形藻井由千百塊經過雕刻的板榫搭接構成,盤旋而上,牢固巧妙,為寧波工藝一大特色。嵌在牆體上的磚雕人物故事,造象生動逼真,刀法細膩圓潤,大面積的清水磨磚牆體,接縫嚴密,通體平滑,足見工藝之精。瓦頂廣施堆塑,有人物、翔仙禽、奔神獸,皆栩栩如生,獨具風采。
秦氏支祠歷盡風霜七十載,幾遭焚琴煮鶴。幸逢盛世,於1981年被寧波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劃歸文物部門管理使用,由國家文物局撥款一百一十萬元人民幣進行維修,歷時三年,已按原貌修復,於1994年5月向社會開放,使民間藝術奇葩生輝,秦氏支祠風物長存。
閣主人范欽
閣主人范欽(1505—1585),字堯卿,號東明,嘉靖進士,浙江鄞縣人,嘉靖十一年(1532年)進士。范欽性喜讀書,宦遊各地時悉心蒐集各類典籍,辭官返里後又收得許多藏書,經多年累積,所藏典籍達七萬卷。
曾任兵部右侍郎。生平好學,性喜藏書,為蒐集圖書,遍訪藏書名家和各地坊肆。范欽收藏日富,又因見著名的一代藏書之所-藏書樓毀於火災,而決心修此天一閣藏盡天下名書。范欽臨終前,把家產分為兩份,一份是"天一閣"及其藏書;一份是一萬兩銀子,讓兩個兒子挑選。長子范大沖挑選了"天一閣"及藏書,並遵照父親"代不分書,書不出閣"的遺訓,立有許多規矩。除了藏書豐富,天一閣在通風、防潮、防火方面也獨具特色。藏書閣明為二層,實為三層,其中的暗層為藏書庫,光線幽暗,陽光不能直射入室內,這點充分體現了設計者的藏書構想。樓下共分六間,以應"地六分成"之義。此外,西偏間,東偏一進,直邁牆壁,不儲藏書籍,以免外面的潮氣侵襲,二來透風。後列的中櫥之中,又有二小櫃,再西一間排列這十二個中櫥,櫥櫃之下各放置有英石一塊,以達到吸濕的作用。
到范欽80歲去世時,天一閣已藏書7萬多卷。其中以明代地方志和登科錄最為稀珍。後藏書逐漸散失,及至四十年代藏書只存1.3萬多卷,僅及原藏書的五分之一左右。天一閣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政府多次撥款進行整修。解放後,天一閣在周恩來同志的關懷下,多方蒐集散失在各地的天一閣原藏書3000多卷。許多藏書家也先後把珍藏圖書捐獻給天一閣。到1995年底,閣藏古籍增加到30餘萬卷,其中善本書5萬餘卷。現存藏書中,共有明代方誌271種,有明代登科錄、會試錄、鄉試錄共379種,絕大部分為僅見之本,是研究明代人物、科舉制度的第一手資料。
歷任領導
主要黨政領導一覽表
(1949年—2007年)
時 間 | 姓 名 | 職 務 |
1949年—1951年9月 | 范鹿其 | 寧波市古物陳列所主任 |
1951年9月—1959年3月 | 馬涯民 | 寧波市古物陳列所負責人 |
1959年4月—1960年5月 | 邱嗣斌 | 寧波市古物陳列所所長 |
1960年6月—1970年2月 | 周文祥 | 寧波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主任 |
1962年11月—1971年7月 | 虞逸仲 | 中共寧波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支部書記 |
1971年7月—1978年9月 | 方秉 | 寧波圖書文物館支部書記革命領導小組組長 |
1982年10月—1989年5月 | 邱嗣斌 | 中共天一閣文物保管所黨支部書記 |
1978年9月—1991年2月 | 邱嗣斌 | 天一閣文物保管所所長 |
1989年5月—1992年7月 | 鄔向東 | 中共天一閣文物保管所黨支部書記 |
1991年2月—1992年5月 | 蔡燦臻 | 天一閣文物保管所所長 |
1992年5月—1994年11月 | 駱兆平 | 中共天一閣文物保管所黨支部書記、所長 |
1995年5月—1998年4月 | 孟建耀 | 天一閣博物館館長 |
1995年5月—2000年12月 | 孟建耀 | 中共天一閣博物館黨支部書記 |
1998年5月—2005年7月 | 徐良雄 | 天一閣博物館館長 |
2000年12月—2002年6月 | 鄔向東 | 中共天一閣博物館黨支部書記 |
2002年6月—2005年7月 | 徐炯明 | 中共天一閣博物館黨支部副書記 |
2005年8月—2007年12月 | 虞浩旭 | 中共天一閣博物館黨支部書記 |
2005年8月— | 虞浩旭 | 天一閣博物館館長 |
2007年12月— | 袁芳芳 | 中共天一閣博物館黨支部書記 |
實用信息
天一閣博物館收費標準 全票: 30元 成人
半票: 15元 全日制大學本科及以下學歷學生持有學生證者
(不含研究生、短期培訓學員、成人繼續教育學生)
60—69周歲老人持有身份證或其他有效證件
旅遊團隊:24元(須憑導遊證、出團單,且10人或10人以上)
開放時間:
夏令開放時間:5月1日—10月31日 8:30—17:30(17:00停止售票,
禁止入園)
冬令開放時間:11月1日—4月30日 8:30—17:00(16:30停止售票,禁止入園)
每周一上午閉館(法定節假日除外,並不延期後補),下午13:30開館。
交通信息
公交512路、371路、9路、26路均可到達景區附近。
捷運1號線西門口站沿著長春路向南步行約10分鐘可以到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