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27年春,在
孫中山先生逝世二周年之際,有人提議,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建造一座中山公園,立即得到了甬城社會各界人士的贊同。
經過籌劃,於6月1日召開建設中山公園籌備大會。與會的社會各界人士達132人,會上選出嚴康懋、俞佐庭、金臻庠等35人為籌備委員;計畫募集建設經費20萬元;公園地址選定在舊道署、後樂園、府後山一帶,占地約60畝。籌備委員會在副委員長、地方士紳、時事公報創辦人金臻庠等人的主持下開展工作,並登報徵求方案,由市政府工務局設計、招工承建。
中山公園原址,自唐代明州刺史韓察在此建州衙以來,一直是地方主要政權機構的所在地。宋代是明州州署、慶元府署,元代是慶元路總管府,明代先後為明州府署和寧波府署,清代是寧紹台道衙署。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十月,
薛福成任寧紹台道台時,以道署西面的獨秀山為基礎
加以整修擴建,建起了一個很像樣的花園。說起這座獨秀山,還是寧波有史以來最早的一座假山,是來甬任職的布政使左參政劉洪(廣東人)於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建造的。現在仍保存完好,位處原中山公園西側“九曲畫廊”的東面。至於劉洪為什麼要建這座假山,以及假山造好後的獨特形狀和情趣,這在他所撰《獨秀山記》碑刻中都一一作了敘述的。此碑雖已字跡模糊,至今仍嵌在獨秀山下清涼洞口。
花園落成後,薛福成自撰《後樂園記》,取宋代
范仲淹《
岳陽樓記》中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意,命名為“後樂園”。不過,當年這座被稱為“花發而幽香滿園”的衙署後樂園,主要還是供達官貴人們遊樂賞玩,甬上百姓很難共享其樂的。
辛亥革命後,後樂園已衰敗破落,一時卻成了革命者集合活動的場所。在當時的方池西側有一片密茂的竹林,竹林深處有一個約長15米、寬5米的船形茅亭,用帶樹皮的刺杉搭建。1919年“五四”運動時,寧波許多愛國青年就常在這個船亭里開會;1924年6月15日,以中共黨員為核心的寧波國民黨黨員大會在後樂園舉行;1925年“五四”前後,中小學生的進步組織也在後樂園成立;1926年3月8日,寧波最早的婦女團體“寧波各界婦女聯合會”在後樂園成立……那時的後樂園,成了革命者的“後樂園”。
自1929年在這裡建成中山公園後,景區範圍擴大了,景物增多了,大門敞開了,真正成為市民遊樂休閒的公共活動場所。
就公園的景區布局來看,門廳高大雄偉,“中山公園”四個大字高懸在門額上,兩側是門樓。進園後主軸線上,首立孫中山總理遺囑亭,內勒石碑一塊,一面是總理遺囑,一面是中山公園碑記,都是沙孟海青年時期手跡。“文革”初,遺囑亭遭拆毀,幸石碑尚在,現移至中軸線北端。過一小橋,有“景行”碑樓,始建於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石柱楹聯張元煒題:“遠矚林園勝妙殊絕,越諸塵累身心瞭然”。向前行,進入八角鐵亭,稱“閒樂亭”,後也被拆移至北首。西側瀕水有書樓,為紀念薛福成,也稱“薛樓”,系移建附近府學孔廟(原在老市體育場內)尊經閣原物,後曾作寧波市圖書館,樓的西面是一個很大的方池。
綜觀中山公園全貌,三山鼎立,一水環繞。除上述獨秀山外,尚有前山和後山,高低大小相仿。前山是故有的,位處公園進門東側,雖為泥石堆壘之假山,但不留痕跡,渾若天然,登高可一覽公園全景。解放後在前山旁曾設過“少年之家”,前山上還作過防空指揮部等。後山位於公園靠北的茶室後面,它是1927年建公園時,挖河泥土堆造起來的。經壘置巨石後,巉岩嶙峋,怪石崢嶸,拾階迴旋,可登山頂。山下有洞,洞內曲折幽暗,須摸索通過。公園內的小河環繞全園,上架橋5座,遊人可劃小舟繞園一周。
中山公園建成開放後,由於日常維護經費無著,管理困難,有的建築逐漸被商會、學校等一些團體占用。抗戰時期,園內設施遭到嚴重破壞,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無力整修、管理,只好租賃給一些商店經營。如一度在公園內開設過“珊珊”、“綠寶”、“大同”三家照相店。
1949年5月寧波解放,中山公園由寧波軍管會交通處接收。1951年著手大修,對園內假山、曲廊、亭台、路徑等全面整修,恢復為一個民眾遊覽場所。以後又經過了多次整修和局部改造,使布局更加合理,景點更加漂亮。
老寧波一定還記得,歷年來在中山公園內經常舉辦各種盆景藝術展、菊展、花展、燈展等大型展覽,每次都迎來數以萬計的市民前來觀賞。平日裡每天從早到晚遊人不絕,特別是許多老年人,最喜歡到這裡來聚會,說說笑笑,拉拉唱唱,好不熱鬧,好不開心。
改革開放以後,城市面貌日新月異,人民民眾的物質生活條件日益改善,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也愈來愈高,原中山公園的園地、景物、設施已不能滿足民眾休閒遊樂生活的需求。1998年初,寧波市人民政府決定撥巨款在原中山公園和市體育場基礎上修建現代化的中山廣場,拆除市體育場原有一切設施與市工商聯原址及蒼水街西端部分居民住宅,與原中山公園連成一片。整箇中山廣場占地面積共83750平方米,約為127畝。當年3月1日開始動工,歷時僅8個月零20天,於同年11月20日全面竣工。
原中山公園園區內也修葺一新。在公園南端仍保留了“中山公園”門樓;前山已改建成一個汽車庫,外形卻是一座黃石假山,頂部辟有兩個門球場,所有地坪綠草、園路、路燈、地下管線都重新鋪設;小河的河床、河坎、橋樑都予修竣、新建。
園內風景
寧波中山公園位於寧波市海曙區解放北路,現為中山廣場的一部分。最早為寧波衙署所在地,1927年春,在孫中山先生逝世二周年之際,有人提議,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建造一座中山公園,立即得到了甬城社會各界人士的贊同。
公園地址選定在舊道署、後樂園、府後山一帶,占地約60畝,並於當年夏天動工。經過兩年多時間的努力,耗資11萬餘元,於1929年秋公園落成。共建造各式房屋21座、亭台4個、牌坊2座、廊3條、橋5座。其中的獨秀山為明代遺物,尊經閣為寧波府學遷建。
中山公園的歷史久遠,其所在地自從唐長慶元年(821年)寧波建城以來,一直是衙署所在地。1927年,地方政府拆毀舊衙署,在其址上歷時兩年興建以孫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中山公園。中山公園門樓為民國時期的西洋風格建築。園內的景行牌坊建於清道光十七年,上書的‘遠矚林園勝妙殊絕,越諸塵累身心瞭然’的對聯為沙孟海的老師、清光緒年間寧波名儒張原煒所書。其中逸仙樓也為清朝建築,是原鄞縣孔廟內的尊經閣遷建於此。在九曲迴廊中間是總理遺囑亭,其中遺囑碑為沙孟海所書。假山西北麓蒼水街邊上有座《後樂園記》石碑,為清光緒時寧紹台道道台薛福成所記。
在公園東首是及原工商聯小花廳、“同樂亭”和張蒼水的故居。
主要景點
獨秀山
獨秀山是寧波有史以來最早的一座假山,由山石堆築而成,高約二丈,方圓六丈。弘治元年,印綬監太監張公受命出鎮寧波,來寧波衛任鎮撫司鎮撫。十年後(1498年),政通人和,想到明州是以四明山而得名,而城內卻無一座山,一年四季無景可觀,覺得很遺憾,於是在官舍擇空地壘海島石為山,既成命名為獨秀山。當時的布政使左參政劉洪在他撰寫的《獨秀山記》碑刻中對這都作了一一敘述。此碑至今仍嵌在獨秀山清涼洞上。字跡雖已略顯模糊,但從碑文的書法風格還是能看出是典型的明中後期那種結構嚴謹、用筆挺健、帶有濃厚文人氣息的明人“台閣體”小楷。山上有“螺髻亭”,亭上有寧波當代已故著名書法家丁乙卯題“螺髻亭”橫匾一塊。山下有“清涼洞”,貫通獨秀山的南北面,洞內有一個可坐六至八人的方形空間,夏季坐在洞內清涼適意,是納涼的好地方,故題為“清涼洞”。
從寧波的園林史上看,這座獨秀山可謂是寧波完整保存至今的最早的一座園林假山,也是江南地區少有的官家園林遺蹟,是考證、研究寧波園林史重要的第一手資料。遺憾的是,1998年擴建中山廣場,竟將南北二個洞口封堵了,遊客從此不能入洞通幽納涼,實在可惜。
總理遺囑碑及亭
原位於公園主軸線上的第一座主體建築是總理遺囑碑亭,從它的位置可以猜想當時設計者在構思中山公園布局時是把它作為與公園命名關係最密切的一個重要主體建築而放在最突出主題的位置。
亭內碑的內容是孫中山於民國十四年(1925年)所作,由我國書法泰斗沙孟海在1927年書寫刻石。當時的沙孟海在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國函社工作。同年4月,因三弟沙文漢在家鄉領導農民運動,同土豪作鬥爭,擔心三弟的安危,曾經回寧波沙村一趟,總理遺囑碑也許就是在當時所書。機緣巧合,沙孟海青年時期的書法精品由此保存了下來。就是這樣一座彌足珍貴的建築,文革初期也被作為“四舊”而慘遭拆除,石碑下落不明。1980年,中山公園建造盆景廊時,才在花房內發現了失散多年的遺囑碑。1983年10月,沙孟海探望沙村故居,聽說中山公園發現了他青年時期的字跡,很是高興,欣然揮毫為寧波題寫了“動物園”和“後樂園”兩幅橫額。前者雕嵌在原姚江動物園,後者已不慎遺失,實為可惜。現總理遺囑碑移放於九曲迴廊中間。
薛樓
薛樓是寧波六邑公會為紀念清光緒年間寧紹台道台薛福成,在1914年(民國3年)為存放薛福成和其後任吳福茨所收藏的書籍而建,建築為二層洋樓,命名“薛樓”(原址位於現“九曲迴廊”方亭址),後因白蟻危害樓成危房,1960年防颱風時拆除。而圖中的這棵古銀杏樹,現在還挺立在原處。
“景行”牌樓
原進入中山公園大門,首入眼帘的是孫中山的總理遺囑亭,過一小橋,就是一座建於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的牌樓,上書“景行”二字,故名“景行”牌樓。牌樓石柱上刻有“清道光十七年”的記年銘文。石柱二邊刻有沙孟海的老師、清光緒年間寧波名儒張原煒所書的楹聯“遠矚林園勝妙殊絕,越諸塵累身“景行”牌樓心瞭然”。遺憾的是1998年夏中山公園擴建施工時,牌樓不幸被工程車撞斷倒塌。現在我們看到的“景行”牌樓是用原料按原樣在原址上重新建造的。
中山公園門樓
寧波市典型的民國時代仿西洋門樓建築,始建於民國十六年年(l927年)夏,門樓高大雄偉,“中山公園”四個大字高懸在門額上,為當時寧波名流、清末會元何賜冕所題(現門樓經過整修,估計“中山公園”四字已非當年原跡了),是原中山公園的標誌性建築。現門樓已修葺一新,並安裝了泛光裝置,成為一處重要景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逸仙樓
逸仙樓是一棟始建於清末光緒年間的兩層木質結構的古老建築,經N維寧波群網友水銀考證,最早為原府學(即孔廟,原在老市體育場內)里的文昌閣原物(過去資料一直說是系移建府學尊經閣)。當時薛福成任寧紹台道台時為了寓教於園,啟迪大眾,購置各類典籍置放在攬秀堂供學人閱覽。其後任吳福茨秉承薛福成的做法,充實藏書,開設了崇實書院(現逸仙樓位置)。光緒31年(1905年)廢科舉,改書院為寧波府教育會。1916年8月22日中午,孫中山在後樂園參加寧波各界公宴並在此與在場人士合影留念。民國16年(1927年)建設中山公園時,把府學孔廟文昌閣址移建曾經的崇實書院,改名為寧波市立圖書館,由此作為公園書樓而得以保存。1998年中山公園擴建後,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被更名為“逸仙樓”。
張蒼水故居
故居位於寧波市蒼水街194號中山廣場內,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寧波市十大名人故居。張蒼水(1620—1664),名煌言,浙江鄞縣(即今寧波)人。明末浙東抗清名將、愛國軍旅詩人,畢生致力於反抗民族壓迫的鬥爭,曾四入長江、三下閩海、兩遭颶風,仍不屈不撓地在海上孤軍抗清達19年之久。因叛徒出賣,犧牲於杭州,葬在南屏山麓。故居現僅存中堂和書房,為明代後期所建。
中山公園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園,保護和發展曾走過了許多彎路,其幾經興衰的曲折歷程,當使我們以史為鑑、引以為戒,儘可能地避免類似動盪年代那般的悲劇在飽經蒼桑的中山公園再次重演。
旅遊信息
交通信息:中山廣場(118路,363路,380路,501路,516路,517路,521路,6路,305路,819路,527路,812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