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公園(湖北省武漢市中山公園)

中山公園(湖北省武漢市中山公園)

武漢市中山公園位於漢口解放大道旁,是全國百家歷史名園之一,國家重點公園。公園占地32.8萬平方米,其中陸地26.8萬平方米,水面6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93%。中山公園始建於1910年,經過幾代人的艱辛努力,已成為集休閒、娛樂、遊藝等多項服務功能於一身的大型綜合性公園,是武漢鬧市中的“綠寶石”,年接待遊客量一千萬餘人次。公園分前、中、後三個景區。

截至2013年,中山公園有植物219多個品種,喬木5281株,灌木50016株(含綠籬模紋花壇),其中重點保護樹木140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中山公園
  • 地理位置:漢口解放大道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32.8萬平方米
  • 開放時間:全天
  • 景點級別:國家重點公園
  • 門票價格:無
  • 著名景點:湖心亭、日晷台遺址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湖北省武漢市
  • 建議遊玩時長:1小時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歷史沿革,園林布局,園林建築,湖心亭,綠漪長廊,日晷台遺址,快風亭,枕茵亭,雨亦奇亭,凝雪亭,景點景觀,旅遊信息,乘車路線,特色餐飲,

歷史沿革

中山公園前身名曰“西園”,始建於1910年,為私人花園,占地三餘畝。
民國三年(1914年)西園擴建至20多畝。
民國十六年(1927年),漢口市國民政府將西園收歸國有並確定建為“漢口第一公園”。
中山公園(武漢)中山公園(武漢)
民國十七年(1928年),原漢口市政府倡導建中山公園,李宗仁先生等認可,將漢口第一公園改名為中山公園,並於1928年10月12日擴建開工。
民國十八年(1929年)6月10日中山公園試開放,面積為170畝。民國十八年(1929年)10月10日,中山公園正式揭幕對外開放,漢口各屆人士及市民五萬餘人參加開幕大會。
民國十九年(1930年),中山公園辦事處改為中山公園董事會,直屬市府管轄。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張學良參加在中山公園體育場舉行的漢口市第五屆暨第一屆中等學校聯合運動會並發表演說。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月9日,郭沫若領導的三廳在中山公園舉行萬人抗日歌詠活動,郭沫若、田漢講演後,由冼星海、張曙指揮,抗日歌聲響徹雲霄。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18日,在公園受降堂(原張公祠),舉行華中戰區受降儀式。由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孫蔚如代表中方接受日本岡部直三郎大將投降,受降日軍21萬,並立受降碑。此受降碑於1998年5月21口在張公亭的地下室發現。
1949年5月16日,武漢解放,軍管會於同年9月18日接管公園。
1950年5月1日,武漢市第一次運動會在中山公園舉行。
1951年4月起,中山公園改、擴建工程動工,全市19萬人參加義務勞動,歷時2月,於1951年7月初步完成中山公園擴建工程,公園面積擴大至600畝左右。
1952年2月,中國人民志願軍歸國代表團和朝鮮人民訪華團在公園舉行聯歡。
1952年10月,舉辦中南區土地改革展覽、參觀人數達100萬。1956年11月,在公園舉辦全市首屆菊花展覽,展覽菊花3萬多盆。以後亦舉辦過多次全市各類型花卉盆景展覽。
1956年,在公園對面修建中蘇友好宮時,亦將公園門樓改為檢閱台。每逢武漢重大慶典活動在此檢閱和集會。
1958年5月—1960年5月,中山公園動物演出團馴化獅、虎、豹、熊到長沙、南昌、上海等十多個城市,作巡迴演出。
1959年10月,為慶祝建國十周年,在公園舉辦首屆全市“百花齊放”展覽,展出花卉7000多盆。
1965年7月-10月,在公園人民會場演出大型音樂史詩“東方紅”。全場座位7.5千個,場場客滿。
武漢中山公園武漢中山公園
1982年10月,將原花卉展覽館建為擷翠園,以作第二屆全市盆景展覽。
1982年至1985年,公園對園路、園燈、亭台樓閣進行了大規模修復。
1985年公園動物園搬遷至漢陽,園內動物全部交武漢動物園
1986年,公園在後區建設“武漢市兒童遊樂中心”,第—期工程13項遊樂設施建成並於同年10月1日正式開放,以後又陸續添置遊樂設備至30多項,成為全省最大的兒童遊樂場所。
1989年5月1日—6月10日,公園和自貢市聯辦《武漢—自貢文化交流大型燈會》,展出大型燈組32座,觀眾達150萬人次,盛況空前
1991年10月至1992年元月,公園在原動物園地址上建成西遊記宮並於同年元月22日正式對外開放。
1997年12月,投資100餘萬元將公園後區草坪廣場進行了改造,於1998年3月改造竣工。
1998年8月拆除擷翠園和溫室,建成中山公園展覽館
1998年元月公園貸款300萬元,自籌500萬元建設安裝大型遊藝機“過山車”並於同年9月26日建成開放。

園林布局

中山公園分前、中、後三個景區
前區是中西合璧式的園林景觀區,保留了中國傳統園林風格及歷史建築,棋盤山、四顧軒、茹冰、松月軒等園林景點。
中區是現代化的休閒文化區,以受降堂、張公亭、孫中山宋慶齡銅像、大型音樂噴泉和多組雕塑為代表。
後區為大型生態遊樂場,遊樂項目達40餘項,過山車、摩天輪、激流探險、豪華碰碰車等。

園林建築

湖心亭

湖心亭(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33年初建,為木結構四角小亭,名水心亭,為公園標誌性園林建築之一。 1942年改建為湖心亭。以後雖屢經修繕,但基本維持外貌原狀。

綠漪長廊

綠漪長廊1956年初建,位於公園後區當時的西北湖邊,是琉璃瓦全木歇山式卷脊仿古建築,故名綠瓦長廊。1984年修整後改名為綠漪長廊(亭)。2001年按原樣重建。

日晷台遺址

日晷是中國古代計時的天文儀器,由咎盤晷針組成。公園日晷台建於1933年,乃全國公園首建,主要用於觀賞,亦可計時。1938年日軍占領公園,銅擀晷盤丟失,此後一直僅存日晷台基。1963年在原日晷台基上置山羊雕塑至今。
日晷台遺址日晷台遺址

快風亭

位於公園後區岩園山頂,正方形飛檐小亭,初建於1953年,重建於1984年。該亭名取自楚宋玉《風賦》中“快哉此雄”之句。

枕茵亭

1953年初建,原為木質小亭。2006年按原樣重建。該亭位於公園後區大草坪南邊的小丘上。

雨亦奇亭

雨亦奇亭始建於1935年,1971年重建,命名為“文化亭”,為文藝演出場所,後被人戲稱為“愛情角”,是五、六十年代戀人相約、共享甜蜜之地,1984年由著名書法家黃松濤先生為其題名為:“雨亦奇亭”。 2001年在原址原樣重建。

凝雪亭

中山公園(武漢)景2中山公園(武漢)景2
凌雪亭為樹皮小亭,1953年改為上下橢圓形水泥柱小亭,1984年重建。凝雪亭立於公園前區梅花花壇旁。梅花在中國最具盛名,歷經苦寒,傲雪迎春。歷史上詠梅詩詞千千萬,宋蘆梅坡有詩云:“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梅俗了人,白暮詩成天又雪,與梅並作十分香”。故此亭取名“凝雪”,意賞梅之。

景點景觀

武漢受降堂
武漢受降堂始建於1935年,原為大眾會堂、題襟館、重華堂、張公祠。1945年9月18日,中華民國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孫蔚如將軍在這裡接受侵華日軍第六方面軍投降,故取名為“受降堂”。受降堂占地面積355平方米,為磚木結構,長方形單層廳堂,黃牆青瓦,坐西朝東,外觀一直保持歷史原貌。1998年6月,由孫蔚如將軍親筆題寫、記錄受降過程的受降碑在張公亭底層被發現。2000年受降堂重新修繕整理,對外開放。2002年11月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漢中山公園武漢中山公園
館內陳列有受降場景、抗戰史料及相關實物,是武漢地區重要歷史紀念建築之一,2012年7月2日被命名為湖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旅遊信息

乘車路線

  • 搭乘公車
中山公園南門(正門):乘坐1路、 2路、 42路、291路、508路、524路、548路、549路、615路、628路、703路、706路、712路、716路、721路、726路、802路、808路、電車3路公車到“解放大道中山公園站” 下車步行即可到達。
中山公園東門:乘坐9路、 207路、291路、519路、527路、535路、561路、563路、575路、595路、601路、628路、705路、803路公車到“新華路協和醫院站”下車步行即可到達。
中山公園西門:乘坐519路、 575路、705路至“萬松園橫路站”下車步行即可到達。
中山公園北門:乘坐519路、575路、705路到“銀松路站”下車步行即可到達。
  • 軌道交通
乘坐輕軌1號線在“友誼路站”下車,乘坐捷運2號線在“中山公園站”下車步行即可到達。
  • 自駕車
自駕車遊客可行駛至公園北門(銀松路),門前有收費停車場。

特色餐飲

松月軒茶社
松月軒茶社位於公園前區留春湖畔的松月軒半島之上,此處半島於2012年5月整修改造後,以全新的面貌向遊客開放,並開設休閒茶飲和觀魚項目。
啜茗軒茶社
啜茗軒茶社位於公園後區梅山上,於2000年公園對外免費開放時整修一新。茶社主體茶樓總面積近700平方米,為中式兩層建築。茶樓四周濃蔭如蓋、空氣清新,園內最大規模的一處樟樹林就坐落於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