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巫舞是原始社會的產物,盛於漢末。寧德畲族奶娘催罡巫舞是閩東畲族巫師進行驅鬼鎮妖活動中的一段祭祀舞蹈, 伴奏以三音鑼為主,1985年發現於福安市社口鎮南山畲族村,傳授者為畲巫鐘伏成。
至於寧德畲族奶娘催罡巫舞何時傳入,穆陽鎮師公雷藏《雷氏巫譜》載:“由太始祖法振公自康熙五十一年( 1712年)遇閭山傳授巫流技藝……後經八代相傳,歷時二百餘載,叔同侄協共十四人習此藝出外遊行。”
舞蹈特色
表演形式
寧德畲族奶娘催罡巫舞的舞者通常是男扮女裝,其服飾主要有“頭紅”(包頭紅布)、神額、神裙。主要道具(法具)有羚號(閩東稱“龍角”)、鈴刀和手香爐。羚號按材質不同可分為木製羚號和銅製羚號,顏色以紅色或黑色為主,主要用於問奏中的對天長鳴,以渲染氣氛;鈴刀,一般由銅製成,柄似尖刀,舞動時鈴片可沙沙作響,取意鎮鬼驅魔,從音樂的角度來說,起到類似“沙槌”的伴奏作用。音樂伴奏樂器還有鼓釵、三音鑼等。咒日:“ 左腳踏在天門上,右腳踏在地府里,吾今踏到人長生,吾今踏到鬼滅亡。左腳踏山山就斷,右腳踏石石成湯,閭山洞前行罡法,行罡休法上廟堂。”舞者頭戴神額,身穿神裙,左手執鈴刀,右手執羚號,邊唱邊跳,並有眾人和唱。
表演內容
寧德畲族奶娘催罡巫舞除了表現奶娘驅鬼鎮妖的神力外,也表現了奶娘在人間的生活場景。據鐘伏成口述,梳頭、扣纏、洗面、照鏡等都是在奶娘出征前梳妝打扮的活動情節。如:扣纏罡表現的就是奶娘出征前纏腳的細節;養身罡是指生兒育女後的侍奉療養;籠米、篩米、釣魚等表現的都是日常生產生活活動。這些場景的表達,進一步體現了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奶娘踩罡”是巫舞表演程式中的主段。主角是閩台兩地共同的女神陳靖姑,又名陳十四娘,閩東民間親昵地稱之為“奶娘”。表演流派屬於正乙道中的武堂(又稱武科)。全舞共分“淨壇”“請神”“踩罡”三個部分。“踩罡”是全舞的主體,由“罡頭”“罡尾”和十一個罡步組成。這些罡步體現了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奶娘出征前的梳妝打扮(如梳頭、扣纏、洗面、照鏡等);二是驅魔鎮鬼超度亡靈(如八步、鎖鏈、失亥等);三是保赤佑童扶助孕婦(如養身罡等);四是自然經濟中的生產生活,祈求鄉村的平安幸福(如籠米、篩米、釣魚台等)。
表演特徵
寧德畲族奶娘催罡巫舞隸屬於道教閭山派中的武科,表演驅鬼鎮妖場面時,舞者舞姿要剛猛威武,表演奶娘威風凜凜的英雄本色;表演奶娘出征前的生活場景時,舞者則要溫婉細膩,展現奶娘的女性氣質。全舞始終圍繞塑造地方女神陳靖姑的英雄形象來展開,正是這種剛柔相濟的風格,使奶娘催罡巫舞突破了民間舞“剛則暴,柔則弱”的局限,既表現出她作為女性的柔情細膩,又表現出她驅魔鎮鬼的凜凜威風和英雄本色。
舞蹈步法
寧德畲族奶娘催罡巫舞是閩東巫舞中較具代表性的一種民間舞蹈。全舞分“淨壇”“請神” “催罡” 三個部分。該舞最具特色的地方,就在於步法。巫師行走進退步位轉折略似北斗星象位置,謂之“布罡踏斗”。罡”是古星名,泛指北斗星的斗柄。舞者於方圓之地,腳踏北斗七星象位,變幻出十二罡步,它們分別是八步罡、鎖鏈罡、失亥罡、養身罡、梳頭罡、扣纏罡、洗面罡、照鏡罡、籠米罡、篩米罡、釣魚罡、罡尾。十二罡中,八步罡是按照道術,將天地分為天門、地府、人門、鬼路四個方位,奶娘用八步罡驅趕邪魔,以免鬼魂在人間作祟成禍。特別的是鎖鏈罡和失亥罡中的“單腿跳”。鎖鏈罡,表演者以右腳拇指和食指夾住左腳大拇指,單腳挪步,形似鏈條擺動。失亥罡,是用右腳拇指與食指夾住左腳後跟筋單腿擰動。這兩個罡步是畲族舞蹈中獨一無二的動作,被稱為“畲族獨腳舞”。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舞蹈中人物個性與情節發展相吻合,形象逼真,生活氣息濃厚,成為獨具特色的原始舞蹈藝術珍品,對研究畲族社會生態具有較高的人文價值。
該舞蹈潛藏著畲族藝術的原生態因素,可從中窺見畲族原始舞蹈形態和原始的音樂特徵,從而有力地證明了畲族並非“只會唱不會舞”的民族。從鎖鏈罡和失亥罡中所顯現的“畲族獨腳舞”,更是畲族人民的獨創。
該舞還體現了樸素的人道主義思想,它始終把保婦佑童、護衛鄉村、超陰保陽、普度眾生作為自己的終極目的(這可從多段唱詞中得到驗證);奶娘信仰原是漢族的民間信仰,畲舞把奶娘陳靖姑接受為自己的主角並加以弘揚塑造,成為畲族人民信仰的主要神只之一體現了畲漢文化的交融;在漫長的演進中,畲巫在舞蹈中揉進了自己民族的東西,體現了畲族原始的舞蹈形態和音樂風格;畲漢民眾觀看巫舞像過節日一般,這種融洽氛圍形成閩東特有的歷史文化積澱,體現了社會大家庭的一種和諧共處。
傳承人物
雷廷木,男,畲族,1968年10月出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寧德畲族奶娘催罡巫舞”第四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鄧張松,男,1977年11月出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寧德畲族奶娘催罡巫舞”第五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保護措施
1985年,福安市委宣傳部為該舞拍攝了錄像,進行保存。
1987年,福建省民間舞蹈集成辦又專門到社口進行實地拍攝,並派去舞蹈專家協助文化部門進行舞步研究。央視2套、7套及省級電視台都曾到福安對這段巫舞進行現場錄製。
1987年,該舞蹈被福建省作為重點項目收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福建卷》。
社會影響
表演活動
中華畲族奶娘催罡舞道經團曾赴港交流並表演畲族巫舞《奶娘催罡》;
2017年,畲族閭山派道經團應邀參加第五屆澳門陳婧姑文化節,並在文化節期間表演畲族巫舞《奶娘催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