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畲族三月三節俗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寧德畲族三月三節俗
  • 主題詞:傳統習俗,畲族三月三節俗,寧德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民俗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唐代
  • 認證時間:2005年
  • 認證批次:第一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福建省寧德市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主要價值,保護措施,

簡介

3月30日,農曆三月初三,福建寧德市舉辦畲族“三月三”歌會活動。畲族同胞們以歌會友,以舞傳情,共度佳節。現場,還展出了畲族的特色民俗與技藝,吸引眾人觀看。寧德現有畲族人口近19萬人,占中國畲族人口的四分之一、福建畲族人口的二分之一,是中國最大的畲族聚居區,迄今保留著濃郁的畲族風情。“三月三”是畲族同胞的傳統節日,已成為畲鄉的品牌節慶活動。

歷史淵源

相傳在唐高宗總章年間,畲族英雄雷萬興領導義軍反抗唐王朝,被官軍圍困在大山里,糧斷援絕,處境十分艱難,眼看有全軍覆滅的危險,時值隆冬季節,天寒地凍,山里各種植物都已脫葉落果,唯有一種叫烏稔的野生植物,枝條上還掛有串串的甜果。畲軍採集回營,雷萬興之香甜可口,便傳令全軍四出採集,軍糧解決了,雷萬興便於三月初三日殺出重圍,取得了反圍剿的勝利。又是一年的三月初三日,雷萬興想吃當年的烏稔果,讓畲軍入山採摘,可是這時烏稔剛吐芽抽葉,士兵只採回葉子,加入糯米蒸製,飯呈藍黑色,同樣香噴可口,後來畲民為分享雷萬興抗擊官軍勝利的喜悅,每年三月初三日出門“踏青”,採集烏稔葉,蒸製烏米飯,世代相沿,衍成風俗。

基本內容

這是一個民族狂歡的大舞台,彩旗飄揚,氣氛濃烈。寧德畲族三月三的號角已經響起,畲家人們以歌代言,以歌敘事,以歌抒情,以歌表志。
每逢三月三,畲民就三五成群相互對歌。畲家善山歌,也對民間樂器有著深厚的情感,畲族鼓吹班,吹吹打打,嗩吶、笛子、胡琴、月琴、樂鑼、鼓等交匯,縈繞在每一個畲村,每一個畲民耳旁。
“三月三”民俗節又稱“烏飯節”。在這天,畲家人民戶戶都吃傳統烏米飯,整個村子裡都飄蕩著淡淡的清香。一粒粒穀米從白花花變成烏亮亮,就如同穿上了一件花衣裳,因此這裡流傳著煮烏米飯就是為了給穀米穿花衣裳,過生日的說法。

基本特徵

畲族人民無論是在田間勞動,還是走親會友,都有歌聲伴隨。婚嫁、喪事、祭祖等風俗活動中,更離不了歌;青年男女談情說愛,往往也是以歌為媒介。畲族民歌用畲語唱歌。識字的民間歌手非常熱心地傳唱民歌,把唱過的歌記錄下來,成為數量甚豐、源遠流長、廣為傳唱的民歌,不識字的民間歌手大多是婦女,他們最喜愛畲族民歌,從孩提時就向父母兄姐學唱歌,成人後又傳給自己的後輩,口口相傳,代代相傳。畲族民歌重在歌詞,一首歌的曲譜音調、格式基本無變化,很少有樂器伴奏。歌手大多用假嗓音唱,用原(真)音唱稱為“平講”,聲調較低。對歌場合或興致很濃時,男人都喜愛用假嗓音唱。不但歌編得好,嗓音也清亮好聽,才會被公認是好歌手。畲族民歌內容包羅萬象,可謂是畲族的一部口頭百科全書。按照畲族唱歌的習慣,大體可區別為喜慶歌類、哀歌類、雜歌類三大部分。

主要價值

每年的“三月三”,景寧畲鄉各族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的盛裝,以歌傳情,以歌會友,各種祭祀活動、民俗表演、山歌對唱等此起彼伏。共同抒發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熱愛。大街小巷張燈結彩,彩旗飛揚,歡騰三天三夜。自2001年開始,景寧“畲族三月三”節慶活動逐步走上常規化、檔次化之路,並成為了“展現畲鄉風采,展示畲族文化,提升景寧形象”的民族活動盛會。

保護措施

983年4月17日,有一百多位畲族同胞首次在京舉行“三月三”活動。如今,“三月三“活動內容和文化內涵極為豐富,影響力得到不斷提升。並在“三月三”期間舉辦全國畲族民歌節、畲族服裝設計大賽、山歌大賽等。景寧“畲族三月三”節慶活動逐步走上常規化、檔次化之路,並成為了“展現畲鄉風采,展示畲族文化,提升景寧形象“的民族活動盛會,在國內具有一定的影響力。2010年4月16日下午,2010中國畲鄉三月三集體婚禮大典暨行嫁踩街活動在景寧畲族自治縣城盛大舉行。來自各地的10對新人在畲鄉“三月三”這個傳統的特殊日子,身著畲族婚嫁盛裝喜結連理,情定終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