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地形地貌,氣候,水文,土壤,區域範圍,保護目標,綜述,植物,動物,管理措施,管理機構,管理方法,開發利用,科學研究,開發建設,生態價值,
歷史沿革
沙湖位處寧夏平羅縣。追溯歷史,早在公元407年銀北就有屯墾戍邊記錄,清代初期又得到較大規模開發。
1952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軍區獨立一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農業建設第一師(簡稱農建一師)抽調部分人員在該地區組建前進農場。
1954年9月,由農建一師一、二、三團改為單獨生產、獨立核算的前進農場一、二、三場,該保護區就地處原前進農場二、三場地帶。
1977年,農場開始利用沙湖濕地養魚。
1982年,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組建了“寧夏自然保護區領導小組”,對全區進行了各種類型保護區區劃,1986 年寧夏回族自治區自然保護區區劃領導小組對沙湖進行鳥類考察,並將其列入“寧夏自然保護區區劃方案”中,自治區人民政府以寧政發(1986)57號文批准了這個方案,方案中共區劃了39 個保護區點,其中沙湖(前進湖)被列為禁獵區。
1989 年9月,自治區政府領導在前進農場視察時,提出開發前進湖(沙湖原名)建立旅遊區,為寧夏開闢一個獨具特色的旅遊勝地。
1990年,定名為沙湖。
1995年,對沙湖進行旅遊資源調查與規劃,同年由自治區環保局進行環境檢測評估,編寫出評估報告。
1996年,由寧夏林業廳、寧夏農墾局對沙湖進行全面調查,編寫出“寧夏沙湖自然保護區可行性報告”,通過區級專家審定。
1997年1月27日,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寧夏沙湖自然保護區。
2001年,沙湖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全國首批4A級生態旅遊區。
2007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全國首批5A級景區,自然保護區的保護管理工作逐步規範、科學。
2013年10月31日,寧夏沙湖自然保護區榮獲“中國十大魅力濕地”稱號。
地理環境
位置
寧夏沙湖自然保護區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
銀川市以北42公里,平羅縣西南14公里處的國營前進農場境內。
地形地貌
寧夏沙湖自然保護區基岩地層屬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統,地貌單元屬銀川平原湖灘地(西大灘碟形窪地),其中心部分為湖泊,湖的南岸為流動沙丘,湖的東面主要為鹽鹼窪地,西面、北面主要為農田耕地。保護區西鄰賀蘭山洪積平原,地勢西高東低,洪積平原前緣是低洼地區,即第二農場渠屬東一支渠至第三排水溝東測八一支渠的西大灘地。該地呈碟形,略向北傾,比降為1/5700,由於地勢低洼,地下水位高而蒸發量大,多為低洼鹽鹼化濕地。
沙湖是古河道型湖泊,由黃河古河道窪地經過山洪刨蝕、地下水溢出匯集,並接受大氣降水和地表水的補給而形成。其特點是:湖體外形受窪地形狀控制,呈不規則狀;湖水深度多為2~3米。由於湖泊周圍地勢低洼,地下水位埋藏淺,故土壤鹽漬化潛育化較重。沙丘按形態特徵和活動程度的不同,分為流動沙丘、新月形沙丘、蜂窩狀沙丘、壠崗狀沙丘和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平沙地等。固定和半固定沙丘主要為草叢沙丘,高約1~2米,間有平沙地分布,地形較為平緩。流動沙丘呈波狀起伏,沙丘高3~5米,部分高達10~20米,無植被生長。由於湖周沙地廣泛分布,因此得名沙湖。
氣候
寧夏沙湖自然保護區地處內陸,遠離海洋,受東亞季風影響不大,多受西北乾冷大陸性氣團控制,屬典型的大陸性氣候。保護區位於中溫帶的半乾旱荒漠地區,由於賀蘭山的屏障作用,西北來的冷空氣難以長驅直入,故形成了日照充足,熱量豐富,乾旱少雨,降水集中,晝夜溫差大,蒸發量大,多風,冬寒漫長,夏熱短促等氣候特點。
降水:寧夏沙湖自然保護區多年平均降水量174.7毫米,年際降水分布不均,多雨年降水量(308.4毫米)是少雨年(68.6毫米)的4 倍;且年內月際降水量變化大, 7、8、9 三個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5%左右,冬季只占全年降水量的0.1 左右。
蒸發量:寧夏沙湖自然保護區年均蒸發量為2041.7毫米,為年降水量的10 倍,年際變化範圍50~300毫米。年乾燥度4.3,除8 月份乾燥度為2.05,其它各月都大於2.3。保護區乾旱指數為6.1。
氣溫:寧夏沙湖自然保護區近20年來(1989-2009年)平均氣溫在9.5℃,年平均月最高氣溫(7月)30.8℃,年平均月最低氣溫-13.5℃,極端最高氣溫可達37°C,極端最低氣溫為-27.6°C。無霜期約153 天左右,湖面冬季從11 月下旬結冰,次年3月解凍,冰厚20厘米。保護區≥0℃ 的有效積溫為4024.46,≥10℃ 的有效積溫為3465.66,≥15℃ 的有效積溫為2826.63,年平均積溫3190℃。
濕度:寧夏沙湖自然保護區年均相對濕度為55.2%,9月份的濕度較大為68.3%,4月份濕度較小為39.0%。
日照:寧夏沙湖自然保護區光熱能豐富,日照時間長,理論年平均日照4445―5153小時,實際日照數2927 h,是中國日照時間較長的地區之一。每年6~8月的日照時間最長,1月份最短,年平均日照百分率為61%。
風沙:寧夏沙湖自然保護區處於賀蘭山大峰溝溝口,常受來自汝箕溝和大峰溝風沙的侵襲,春季大風多出現在3~5月,以4月份為最多,起風連續數天,風速大於17.2米/秒的年大風日數有22天。9、10、11、12、次年1 月風速較低,3、4、5月風速最高。沙塵暴天氣年均6.5天,風向多為偏北風或西北風,大風一般七級左右,特大風可達十二級,對保護區威脅大。
水文
寧夏沙湖自然保護區湖水資源來源主要是降水、渠水、農田排水等地表水和地下水。
地表水:黃河水通過唐徠渠乾渠引入保護區,保護區水源主要有:位於保護區西部的東一支渠引水補水,年引水量600-700萬立方米,是沙湖湖水的主要源,在入湖處由一條長約100米的引水渠引入湖泊;位於保護區東部的八一支渠引水補水,年引水量600-800萬立方米,是沙湖湖水的次要源;位於保護區東部的第三排水溝向湖泊補水,年引水量600-800萬立方米;2009年後保護區南部的艾伊河連通沙湖,向沙湖補水。當地匯水,年匯水量400-700萬立方米。保護區濕地蓄水量也有年際變化,永久性濕地與季節性濕地蓄水量變動在2505.3-2772.6萬立方米。
地下水:寧夏沙湖自然保護區位於西大灘封閉碟形窪地中,地下水位較高,地下水埋深小於1.8米的土地占總面積的61.9%。保護區淺層地下水位埋深變化範圍在0.61-2.47米之間,兩個年度的月變動分別在0.61-2.47米、0.80-2.14米,年度變幅在1.34-1.86米,不同年份同月份的水位變幅在-0.52-0.75米。淺層地下水礦化度變化範圍為1.5g/L-2.0g/L。地下水的補給來源主要有:引黃渠系滲漏及灌溉入滲補給、大氣降水入滲補給、側向徑流補給、洪水散失補給。其中引黃渠系滲漏及灌溉入滲補給是地下水最主要的補給源,其補給量約占到了地下水總補給量的80%。地下水的排泄方式主要有四種,蒸發、人工開採、側向徑流及向排水溝和黃河的排泄,其中蒸發排泄是主要的排泄方式,其排泄量占到了總排泄量的50%以上。沙湖及其周邊地帶屬於地下水停滯帶,地下徑流不暢,沙湖就成為地下水排泄的重要通道。通過湖面蒸發使地下水形成垂直向上排泄。對調控湖泊周圍土地的地下水位,特別是湖泊西南和西側的地下水位起到重要作用。
土壤
寧夏沙湖自然保護區土壤主要有
風沙土、湖土、
灌淤土、
鹽鹼土、白僵土等類,其中以鹽鹼土和白僵土占地面積比較大,分別占總面積的29.6%和24.5%。整個沙湖土壤呈鹼性,含鹽量較高。
風沙土分布在湖泊的南部;白僵土分布在湖泊的東部和北部;湖土主要分布於湖面四周,生長草甸植被;鹽鹼土主要分布在草甸植被周圍和滲漏嚴重的渠道兩側,主要生長檉柳、小蘆草等耐鹽植物。
區域範圍
寧夏沙湖自然保護區地理坐標介於東經106°19′6″-106°24′10″,北緯38°45′17″-38°49′42″之間,東西長約6千米,南北寬約7千米,北起沙湖東乾渠、姚汝路為界,南與賀蘭縣洪廣鎮接壤,總面積4247.6公頃。其中,湖泊水體面積1963.5公頃,沼澤面積1043.1公頃,沙漠面積1241公頃。濕地面積占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的67.25%。
核心區面積1131.6公頃,占26.64%;
緩衝區面積880.8公頃,占20.74%;
試驗區面積2235.2公頃,占52.62%。
保護目標
綜述
寧夏沙湖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濕地生態系統、珍稀動物及其棲息地、以濕地和沙地為主的自然景觀。
植物
截至2012年,寧夏沙湖自然保護區內共有野生維管植物48科124屬162種(含亞種及變種),引進的栽培植物10科11屬13種。其中蕨類植物1科1屬1種,分別占2%、0.8%、0.6%;種子植物47科123屬161種,其中裸子植物2科5屬6種,分別占4.2%、4.1%、3.7%;被子植物45科118屬155種,分別占93.7%、95.1%、95.6%。被子植物占絕對的優勢,分布範圍廣泛,適應在各種環境下生存。主要包括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植被類型主要有鹽生植被、沙生植被、水生植被和落葉闊葉林等多種植被類型,所分布植物包括藥用植物、蜜源植物、食用植物、飼用植物以及保護和改造環境植物資源等。
寧夏沙湖自然保護區內野生植物中,草本植物有120種,喬灌木有48種,水生植物有15種,旱生以及中生植物有153 種。保護區主要優勢種或建群種主要有
蘆葦(Phragmites australis)、
長苞香蒲(Typhaangustata)、
沙棗(Elaeagnus angustifolia L)、
檉柳(Tamarix chinensis)、
尖葉鹽爪爪(Kalidium cuspidatum)、
花花柴(Karelinia caspia)、
鹼蓬(Suaeda glauca)、
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 L.)、
黑沙蒿(Artemisiaordosica Krasch)等。
寧夏沙湖自然保護區擁有國家林業局公布(1999 年)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名錄中的國家一級保護植物1 種,即
蘇鐵(Cycasrevoluta Thunb.);國家二級保護植物2種,即
沙蘆草(Agropyronmongolicum Keng)、
野大豆(Glycine soja Sieb et Zucc.);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修訂頒布(1987 年)的《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中保護植物共5種,分別是
樟子松(Pinus sylveatris L.)、
白梭梭(Haloxylon persicum Bunge ex Boiss et Buhse)、
野大豆(Glycine sojaSieb et Zucc)、
黃芪(Astragalus hoantchy Franch)以及
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 (Maxim) Cheng f.);寧夏優先保護的植物1種,即
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
動物
截至2012年,寧夏沙湖自然保護區共有脊椎動物5綱30目62科155屬241種,其中哺乳類5目10科23屬28種,占脊椎動物總種數的11.62%;鳥類18目36科101屬178種,占脊椎動物總種數的73.86%;爬行類2目5科7屬10種,占脊椎動物總種數的4.15%;兩棲類1目2科2屬2種,占脊椎動物總種數的0.83%;魚類4目8科22書23種,占脊椎動物總種數的9.54%。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4種,為
黑鸛(Ciconia nigra) 、
中華秋沙鴨(Mergus squamatus)、
白尾海雕(Haliaeetus albiclla)和
大鴇(Otistarda);國家二級保護動物24種,主要有
大鯢(Andras davidianus) 、角鸊鷈(Podiceps auritus) 、
斑嘴鵜鶘(Pelecanus philippensis)、
大天鵝(Cygnus Cygnus) 、
小天鵝(Cygnus columbicnus) 、
鴛鴦(Aix galericulata)、
白琵鷺(Platalea leucorodia) 、
灰鶴(Grusgrus)、
紅隼(Falco tinnunculus)、
獵隼(Falco cherrug)、
游隼(Falcoperegrinus)、
蒼鷹(Accipiter gentilis)、
雀鷹(Accipiter nisus)、
松雀鷹(Accipiter virgatus)、
大鵟(Brteo hemilasius)、
白尾鷂(Circuscyaneus)、
燕隼(Falco subbuteo)、
紅腳隼(Falco vespertinus )、
鶚(Pandion haliaetus)、鵰鶚(Bubo bubo)、
領角鴞(Otus bakkamoena)、紅角鶚(Otus scops) 、短耳鶚(Asio flammeus)、縱紋腹小鶚(Athenenoctua)等。
管理措施
管理機構
根據寧夏自治區政府批准建立沙湖自然保護區的批覆,在寧夏農墾局設立沙湖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為正處級事業單位,單位編制9 人,有專業技術人員7 人,其中高級技術職務2人,中級技術職務2 人,初級技術職務3 人。管理處設綜合辦公室、保護管理科和科研宣教科三個科室。沙湖自然保護區管理處沒有管護執法隊伍,濕地保護管理的日常管護和執法工作由沙湖旅遊公司代為行使職能,沙湖保護管理處進行監督指導管理。保護區現場管護和執法人員156人,對口專業技術人員較少。
管理方法
根據沙湖自然保護區的實際情況、保護區性質、保護對象的特點,為了使濕地生態系統得到保護與恢復,生物多樣性得到維護,自然資源和自然景觀得到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按照國家有關自然保護區的規定,結合保護區功能區劃的原則,將沙湖自然保護區按照不同功能劃分為保護區域和經營區域二個管理區域。
保護區域:保護區域以保護濕地生態系統、拯救珍稀野生動植物資源及維護生物多樣性為目的。保護區域包括核心區和緩衝區,不進行任何影響生態環境或有可能破壞生態環境的建設內容。其中核心區是自然保護區的重點,是保護生態系統、保護物種的核心,需實行絕對保護,使其始終保持自然狀態。核心區的主要作用是保護濕地生態、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保持其生態系統和物種不受人為干擾,在自然保護狀態下演替和繁衍,保證核心區的自然性和完整性。核心區採取封閉式的嚴格保護,只能經保護管理機構批准允許進行科研監測活動,只設定必要的監測點、觀測點。緩衝區是核心區外圍,為防止和減緩外界對核心區的影響和干擾的區域。緩衝區對核心區的保護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緩衝區採取半封閉式管理,經保護管理機構批准許可,可以在緩衝區進行有組織的科研、教學、考察等活動。緩衝區不能開展各種經營活動。
經營區域:經營區域範圍嚴格控制在實驗區內,其目的是保護生態、改善自然環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及人文資源。實驗區是自然保護區進行科學實驗的區域,在實驗區發展特有動植物資源;建立水生植物園、野生動物飼養場;建立濕地生態和鳥類觀測站、水文、氣象監測站;進行教學實習,設立科學普及及宣傳教育展覽館;開展濕地生物資源的研究;開展生態旅遊活動等。保護區的管理等基礎設施也建在此處。
開發利用
科學研究
2013年,為加強沙湖自然保護區植物多樣性保護和資源可持續發展利用,通過2011-2012年對沙湖自然保護區的植物資源實地調查,客觀分析了沙湖自然保護區植物資源現狀,並對植物多樣性、區系組成、群落類型以及植物資源利用狀況進行了系統研究和評價。
2011年3~5月,對寧夏沙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的鳥類資源進行了調查。
開發建設
2017年5月5日,對寧夏沙湖自然保護區實驗區進行修復改善,主要建設內容為湖濱緩衝帶、圍堰、溢流堰、退水閘、濾解與生境重建帶、氧化塘、泵站及人工濕地。
生態價值
沙湖是寧夏境內面積最大的自然湖泊,在西北乾旱區有著調節氣候,減輕風沙危害,涵養地下水源,調蓄防洪抗旱和降解污染等不可估量的作用。處於湖泊和沙丘過渡地帶的沼澤濕地具有十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野生動物棲息、野生植物生長的良好環境。保護區的濕地生態系統對於改善地區生態環境具有顯著效能和重要意義。
寧夏沙湖自然保護區依賴濕地及沙地生境生存、繁衍著豐富的野生動植物,其中許多屬於珍稀瀕危物種,以及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是生物多樣性豐富的重要地區,也是遷徙鳥類以及其它野生動物重要的棲息繁衍地。鳥類種群數量大,保護區棲息鳥類數量多達百萬隻。大鯢在保護區內的微鹹水湖中發現在國內還屬首次。中華鱉在保護區湖泊西部蘆葦較多的地方分布,在微鹹水水域分布較為少見。沙湖自然保護區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特有的生態系統,為開展中國西北地區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恢復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研究提供了試驗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