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戰役計畫

1936年10月26日,紅軍三大主力會師以後,紅四方面軍一部2萬多人根據中革軍委的命令,西渡黃河執行寧夏戰役計畫。11月11日奉中央決定稱西路軍。深入河西走廊的西路軍將士英勇奮戰,但在沒有根據地,沒有兵員、物資補充,敵眾我寡的條件下,到次年3月,在甘肅北部地區遭到最後失敗。

基本介紹

  • 名稱:寧夏戰役計畫
  • 發生時間:1936年10月 至 1937年3月
  • 地點:中國寧夏
  • 主要指揮官: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
計畫簡介,

計畫簡介

1936年紅一、二、四三個方面軍齊集甘肅,面對有利態勢,為了貫徹“逼蔣抗日”的方針,促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迎接全國的抗日高潮,中共中央和軍委於1936年8月12日提出了奪取寧夏的戰略計畫。計畫最初構想四方面軍從甘肅渡過黃河,然後沿河北上。一方面軍從陝北攻入寧夏,在寧夏金積、靈武渡河,兩軍南北兩面夾擊,消滅寧夏馬鴻逵部占據寧夏,二方面軍負責側翼掩護。
當時陝甘蘇區在敵軍的步步緊逼下日益縮小,紅軍的財政、糧食等均十分困難,而占領寧夏則可解決上述困難。1936年9月19日,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在致朱德張國燾賀龍任弼時的電報中進一步指出:紅軍今後“向寧夏及甘西發展,重點在寧夏不在甘西”,“奪取寧夏,打通蘇聯,不論在紅軍發展上,在全國統一戰線上,在西北新局面上,在作戰上,都是決定的一環”。
1936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和軍委發布了《十月份作戰綱領》(即寧夏戰役計畫),對奪取寧夏的各項準備和各部任務作了具體部署。第一步,紅一方面軍主力轉移到同心城地區休整,偵察寧夏情況;紅二方面軍轉移到靜寧、隆德以北地區休整,威脅與遲滯胡宗南部西進;紅四方面軍以一個軍進至靖遠、中衛地段,選擇渡河點,加緊造船,主力在通渭、靜寧、會寧地區梯次配置,扇形防禦,控制西蘭大道。第二步,從11月中旬起,以紅一方面軍之西方野戰軍和紅四方面軍的3個軍進攻寧夏;以紅四方面軍的另兩個軍、紅二方面軍,組成向南防禦部隊。
《十月份作戰綱領》發布後,各個方面軍立即開始行動。紅三十軍開至靖遠大蘆子一帶秘密造船,偵察渡河地點,準備渡河事宜;紅四、紅五、紅三十一軍,沿會寧、通渭、靜寧等地,梯次配備,抗擊南敵;紅九軍置於會寧至靖遠之間,作為預備隊。1936年10月24日至30日紅四方面軍21800餘人在靖遠成功渡河。
為阻擊南線敵人,加強三個方面軍的協同作戰,10月30日,彭德懷下達《海打戰役計畫》。但海打戰役計畫未能實現,致使紅軍主力右翼完全暴露在敵人面前,由打拉池向東轉移。而這時敵人已打通了增援寧夏的通路,河東河西紅軍被分隔在了黃河兩岸,寧夏戰役計畫已無條件實施,被迫中止。渡過河的部隊後組建為西路軍,肩負起打通國際路線重任,踏上了浴血河西的征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