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寧市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

西寧市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

西寧市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位於青海省西寧市南川東路烈士陵園內最高處。陵園由烈士群雕塑像、紀念碑烈士墓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等組成。

紀念館總面積784平方米,為平頂一層建築,由徐向前題寫館名,是西北最大的西路紅軍紀念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寧市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
  • 成立時間:1954年7月
歷史,地理環境,

歷史

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後,紅軍橫跨黃河兩岸,欲打通蘇聯,形成雄峙西北的戰略態勢。紅四方面軍之五、九、三十軍及總直部隊21800餘人,奉命於10月下旬西渡黃河,執行“寧夏戰役計畫”。後因戰局發生變化,中央決定放棄寧夏戰役計畫,制定新的作戰計畫,於11月11日,命令已經渡過黃河的部隊組成西路軍,肩負“在河西創立根據地,直接打通遠方,準備一年之內完成之”的重任。由此,西路軍開始了西征甘西北地區、打通與蘇聯的聯繫通道的戰鬥歷程。
紅西路軍渡河西征,蔣介石得悉後,迭次電令馬步芳圍追堵截。西路軍與甘、青兩省國民黨軍閥馬步芳、馬步青及地方反動民團展開了浴血奮戰。在給養十分困難的劣勢下,全軍將士萬眾一心、前仆後繼,與敵人鏖戰近5個月,經歷大小戰鬥80餘次,重創馬步芳、馬步青軍隊,但終因孤軍深入,寡不敵眾,於1937年3月中旬兵敗祁連山。
1937年3月前後,馬步芳將在河西戰役中被俘的紅西路軍將士6000餘人陸續押送至青海,他們絕大多數是從張掖經民樂、祁連、門源、大通到西寧,少數是從武威取道永登、民和、樂都到西寧。途中,被俘紅軍遭受了敵人殘酷迫害,行走困難的傷病員被殺害,年小體弱的被活埋,還有的被敵人活活燒死,最終5600餘人到達西寧。馬步芳將其中2800餘人編入其新編2軍所轄補充團,從事修建營房、橋樑及校舍等強制性勞動,其中400餘人被強迫編成工兵營在循化縣勞作。西路軍被俘人員中有大批的女紅軍指戰員,她們或被送工廠做苦工,或被送與馬軍屬下官佐人員弁作妻奴。無論被管制於何處,他們都是生活在血雨腥風之中,被迫忍受種種屈辱,甚至死於非命。被俘紅軍指戰員中有1600多名遭殺害。
西路軍總政治部宣傳部長劉瑞龍(化名李占魁)和劉靜生、魏傳統、徐宏才、惠子明、董光益、張玉清、袁正明等8名同志在張掖獄中成立了一個秘密黨支部,劉瑞龍任書記、魏傳統任副書記,領導難友開展對敵鬥爭。被敵人押到西寧後,在獄中他們利用放風與大家接觸的機會,進行革命氣節教育,以《蘇武牧羊》歌詞“留胡節不辱”“歷盡難中難,心如鐵石堅”“任海枯石爛,大節定不稍虧”等互相激勵。時隔不久,敵人將劉瑞龍、魏傳統、徐宏才、惠子明等四人押送蘭州,被八路軍駐蘭州辦事處營救去了延安。九軍軍長孫玉清寧死不屈,於1937年5月下旬被馬步芳秘密殺害,時年28歲。西路軍政治部組織部長張琴秋被押到西寧後,化名苟秀英,被同志們掩護起來,領導大家與敵人作鬥爭。這些在戰場上同敵人展開殊死戰鬥的英雄,被俘後面對敵人的殘酷迫害,以各種手段堅持鬥爭,表現出了視死如歸、忠貞不屈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
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發生,中國共產黨從國家、民族命運大義出發,促成了事變的和平解決。此後,周恩來根據黨中央指示,多次派遣地下黨員或特邀民主愛國人士前往甘、青兩地,利用各種渠道,通過各種辦法與“二馬”交涉,要求停止對西路軍的進攻;看望被俘人員、密囑中央指示。經過艱苦不懈的努力,使得4000餘人擺脫敵人魔爪,返回革命隊伍。
為紀念紅西路軍犧牲的英烈,中共西寧市委、市人民政府決定在西寧市烈士陵園內修建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1988年8月15日,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揭幕開館。2006年,省委、省政府做出了重建紀念館的決定,新館選址於西寧市烈士陵園北側。2010年6月28日舉行了開館儀式。2015年5月,西寧市對紀念館進行擴建改造工作。8月,完成改擴建,新館開館,展線由原來的400多米增加到678米,集繪畫、雕塑藝術,聲、光、電數字控制為一體,較為全面地反映了紅西路軍的整個歷史。

地理環境

烈士陵園建於1954年7月,位於青海省西寧市市區鳳凰山下,傍依南川河,風景秀麗。 陵園門前有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烈士群雕塑像,基座上刻著李先念同志的題詞:“紅軍西路軍烈士永遠活在我們心中”。園內最高處是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烈士墓,西寧市人民政府早在1954年就挖掘收集了死難烈士的遺骨,安葬於陵園正中,並隆重集會進行公祭。墓穴為圓形,墓體呈白色,直徑3米,安葬著孫玉清等840位紅軍烈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