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區域範圍,保護目標,綜述,植物,動物,管理措施,管理機構,管理設施,開發利用,科學研究,旅遊景點,生態價值,
歷史沿革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南華山腹地的海原縣水沖寺、五橋溝、靈光寺林場等幾個林業單位,成為當地林草植被建設的重點區域。
1993年10月,海原縣在南華山成立10萬畝水源涵養林基地建設指揮部。
1997年,在水源涵養林基地建設指揮部的礎上,合併原南華山牧場,成立南華山水源涵養林總場。
2004年,寧夏回族自治區九屆人大二次會議上,部分人大代表遞交了建立南華山自然保護區的議案,劃定南華山為省級自然保護區,2004年底,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海原縣南華山區級自然保護區。
2014年12月5日,經
國務院辦公廳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22年,寧夏將對南華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工作,進一步摸清自然保護地範圍內濕地、草原、荒地等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種類、分布等自然狀況。
2023年11月30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陸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名錄(第一批)》,寧夏海原南華山獸類及鳥類重要棲息地入選。
地理環境
位置
地質地貌
南華山所屬區域大地構造屬於較活動的秦祁昆地槽褶皺系“北祁連褶皺系的北祁連走廊過渡帶”,按板塊構造觀點,本區域所屬大地構造位置位於秦嶺—祁連活動帶祁連—北秦嶺褶皺系的北祁連加里東褶皺帶南華山斷褶帶。
南華山出露地層由老到新包括中元古界長城系南華山群(Chnh)、薊縣系園河群(Jxyh)、下古生界志留繫上統旱峽組(S3h)、上古生界泥盆系中統石峽溝組(D2s)和石炭系中統羊虎溝組(C2y)、中生界白堊系下統六盤山群(K1l)、新生界古近系始新統寺口子組(E2s)和漸新統清水營組(E2q)、新生界新近系中新統紅柳溝組(N1h)和第四系沖、洪積物及黃土沉積。
南華山地區出露了早古生代中酸性岩漿岩,分布在山體西北、北東側和西側。南華山地區出露的花崗閃長岩體,受南西華山深大斷裂控制,呈北西-南東向展布,構成岩漿岩帶。分別沿南華山南、北斷裂帶侵入於元古界地層中,呈岩株、岩瘤狀產出,屬淺成侵入體。
南華山地區位於寧夏南部向北東突出的弧形構造體系之中,屬於該體系年代最新,活動最烈的南西列構造帶,晚新生代以來持續上升,構成西華山—南華山弧形構造山地。
南華山地區出露最老的地層為中元古界長城系南華山群(Chnh),為一套綠片岩-雲母片岩-大理岩岩石組合,原岩為海底火山岩和優地槽型海相沉積,表明在中元古代早期發生強烈的拉張和裂陷,中元古代末期,在五台運動作用下,轉變為擠壓體系,經過北祁連洋殼向南側西寧—蘭州微板塊下俯衝,海槽封閉,褶皺隆起。早古生代再度強烈拗陷,早古生代後期強烈的加里東運動使北祁連海槽前寒武紀地層褶皺抬升,並伴有中酸性岩漿岩體侵入。經剝蝕後,在山前低地堆積了泥盆系陸相紅色碎屑岩,經過長期的夷平和沉降又接受了石炭系的深灰色泥岩夾砂岩和薄煤層沉積。二疊紀早期本區基本上脫離了海洋環境發育陸相沉積。印支、燕山運動使該地區多次發生褶皺與沖斷,進而控制了中、新生代山間斷陷盆地的發生與發展。山體進一步抬升,在山前前緣盆地內發育了白堊紀和第三紀沉積。
喜馬拉雅運動在該地區表現非常顯著,以差異性升降運動為特徵。在斷陷盆地邊緣第四紀斷裂異常發育,同時也為近代地震分布地帶,尤其以1920年海原8.5級特大地震最為著名,沿南、西華山深大斷裂形成了長約200千米的地表形變帶。
南華山是寧夏南部六盤山、月亮山、南華山、西華山弧形山地的一部分,為侵蝕構造中山山地地貌。山體呈西北—東南走向,山體內部沖溝切割強烈,斷層岩壁較為發育;溝系呈放射狀,羽狀展布;山脊呈尖棱狀、魚脊狀、齒狀,有的經風化剝蝕成渾圓狀。最高峰馬萬山2954.6米,平均海拔2600米左右,溝口海拔一般北麓2000米,南麓2200米,相對高差700~900米左右。
南華山地區地貌形成與演化明顯受地質構造和岩層控制。南華山—西華山深大斷裂從元古代開始一直影響本區的構造和沉積。南華山山體自二疊紀早期脫離了海洋環境後,長時期處於隆升剝蝕狀態,只是在山前前緣盆地內發育了白堊紀和第三紀沉積。中新世時,曾先後發生過兩次構造變形,造成了山體隆升和紅柳溝組與清水營組之間的角度不整合。上新世末期—更新世以來新構造運動活躍,構造變形在本區較中新世兩次構造變形更加強烈,南、西華山北麓斷裂強烈活動,山體進一步隆升,盆地進一步斷陷,第四紀地層被錯斷,形成山邊斷陷,引起水系、山脊和階地的變化。
氣候
寧夏南華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溫由山麓向山頂逐漸降低。南華山最冷月在1月份,月平均氣溫為-9.8℃,最熱月在7月,月平均氣溫為10.9℃,全年平均氣溫為0.8℃,年較差 20.7℃。平均年降雨量為 495.5毫米,降雨主要分布在植物生長季的5~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77.15%。
水文
寧夏南華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水文特點是山間河谷及山洪溝較多,但地表徑流不大,多為間歇河,季節性變化大,遇到暴雨即發洪水,雨後基本乾涸,部分降水滲入地下,以泉水的形式溢出;地下水受地質構造的影響,而大氣降水是地下水的重要補給來源。南華山山體內部沖溝切割強烈,溝谷水系呈放射狀、羽狀展布,分別屬於清水河水系二級流域的西河流域和莧麻河流域。南華山有大小沖溝約35條,分別匯入西河、莧麻河。
寧夏南華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林草茂密,植被覆蓋度高,有利於涵養水源,降水滲入地下,在山麓以泉眼的形成溢出地表,是周圍鄉(鎮)人畜飲水的重要水源。
土壤
寧夏南華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由於不同的海拔高度,陰坡和陽坡,所接受的陽光不同、降水和相對濕度的不同、植被類型的不同,形成以垂直地帶性土壤
灰褐土和山麓為基帶土壤
黑壚土為主的土類。
灰褐土一般分布在海拔2000~2955米之間,其下部與水平地帶性土壤黑壚土銜接,成土母質為紅色、紫紅色和雜色砂岩、灰綠色雲母片岩的風化物,土壤有機質含量高,黑色腐殖質層較厚,有輕度淋溶現象發生,剖面中下部質地較表層土黏,有石灰澱積。分為暗灰褐土:主要分布在海拔2600米以上的山脊和陰坡中上部比較平緩處;石灰性灰褐土:大部分位於海拔2600米以下的陰坡及山谷兩旁。
黑壚土類是南華山的基帶土壤,一般分布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麓或低山丘陵區,成土母質多為第四紀黃土。最顯著的特徵是剖面中有比較深厚、暗灰色的有機質層和明顯的石灰質假菌絲體,整個剖面質地比較均一,土壤比較肥沃。
區域範圍
寧夏南華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域範圍分別與海城鎮、史店鄉、曹窪鄉、紅羊鄉、樹台鄉和西安鎮接壤。其地理坐標為東經105°31′-105°44′,北緯36°20′-36°33′,呈西北-東南走向,南北寬19.2千米,東西長26.4千米,總面積20100.5公頃。
按照自然保護區功能區劃要求,寧夏南華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區劃為實驗區、緩衝區和核心區三個功能區。其中,核心區6182.1公頃,
緩衝區5235.3公頃,
實驗區8683.1公頃。東南以亂堆子、窪里、老虎崾峴、柳樹灣、莧麻灣、石塘為界,西部以種田溝、水擔溝,新庄子、崾峴、陽屲、王坡、龔灣為界,北部以菜園、野狐坡、刺兒溝、小山、山門、蘆子溝、油房院為界。四至界限以標牌、宣傳欄、巡護道路及鐵絲圍欄為明顯標誌。
保護目標
綜述
寧夏南華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主要保護對象為山地森林生態系統和山地草原與草甸生態系統。
植物
截至2013年,寧夏南華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共有野生維管植物 426 種(包括種以下單位),隸屬58科,203屬。其中蕨類植物2科2屬4種;裸子植物2科5屬6種;被子植物54科196屬416種。保護區近一半的植物種都有程度不同、類型不同的資源價值,多屬於資源植物。其中有藥用植物60餘種,如
黃芪、
升麻、
黨參、
天仙子、
補血草等;有油料植物十餘種,如山杏、風花菜、虎榛子等;有飼草植物20餘種,如大針茅、長芒草、短花針茅等;有園林綠化與材用經濟植物30餘種,如華北紫丁香、毛葉忍冬等。南華山的野生植物中還有澱粉植物、纖維植物、單寧植物、花卉觀賞植物、食用果菜類、蜜源植物、芳香植物等多種用途的野生植物,有的植物兼具多種價值。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
髮菜,二級重點保護植物
蒙古扁桃、
華北駝絨藜、
短芒披鹼草、
中麻黃。
動物
寧夏在中國動物地理區劃上跨蒙新區的東部草原亞區、西部荒漠亞區和華北區的黃土高原亞區三個亞區。寧夏南華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處在蒙新區的西部荒漠亞區邊緣。從動物區系成分上來看,蒙新區成分占有優勢,華北區與蒙新區物種混雜程度大,帶有明顯的過渡特徵。
截至2013年,寧夏南華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脊椎動物有5綱26目57科126屬173種(含116亞種)。其中,魚綱2目3科8屬9種,兩棲綱1目2科2屬3種,爬行綱2目5科6屬10種(含1亞種),鳥綱15目33科80屬115種(含80亞種),哺乳綱6目14科 30屬36種(含35亞種)。以鳥類占優勢,哺乳類次之,兩棲類最少。
在脊椎動物資源中,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22種,其中屬於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為
金雕1種,Ⅱ級重點保護動物21種,其中鳥類Ⅱ級重點保護物種17種(有:
鳶、
蒼鷹、
雀鷹、
松雀鷹、
大天鵝、
草原雕、
禿鷲、
白尾鷂、
獵隼、
燕隼、
紅腳隼、
紅隼、
雕鴞、長耳鴞、縱紋腹小鴞等),哺乳類Ⅱ級重點保護物種4種(
荒漠貓、兔獼、
豹貓、
岩羊)。《
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規定的種類25種,列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等級動物名錄的有24種,列入《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動物名錄的有9種,有中日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環境協定規定的保護鳥類42種,有中澳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環境協定規定的保護鳥類13種,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的有65種,屬於寧夏重點保護動物有35種。
寧夏南華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昆蟲16目132科530種。主要由鞘翅目、鱗翅目、半翅目、雙翅目、直翅目和膜翅目種類組成,其中鞘翅目34科179種、鱗翅目26科156種、半翅目18科56種,6個目的科數為110科、占保護區昆蟲總科數的83.33%,物種數為480種、占保護區昆蟲總種類數的90.56%。
管理措施
管理機構
寧夏南華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為南華山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實行三級管理體制,行政上直屬海原縣人民政府領導,業務接受寧夏林業局和中衛市林業局指導。保護區管理處下設辦公室、科研中心、計畫財務科、管理站、保護點、檢查站。
截至2013年,寧夏南華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在職職工71人,行政管理人員5人,專業技術人員41人,巡護人員25人。
管理設施
寧夏南華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功能區劃調整後,原來設立在四橋的管理機構成為核心區,管理機構搬遷到縣城,由縣政府調劑辦公場地。
截至2013年,寧夏南華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管理站6個、瞭望塔2個、設立解說牌2塊,大宣傳牌2塊,小宣傳牌60塊。在周邊設立固定標準地60塊。配有少量計算機等辦公設備,及公務車、對講機、GPS、通訊和科研設備等。
開發利用
科學研究
2015年,對寧夏南華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北坡主要泉水量進行調查,並調查了降水量、蒸發量,簡要分析了寧夏南華山自然保護區北坡的主要泉水量,並對調查結果的合理性和準確性進行了探討。
2016年,對寧夏南華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氣候特徵進行監測與分析,通過長期監測南華山的氣候條件,分析評價了南華山保護區氣候資源。
旅遊景點
菜園新石器文化遺址
菜園遺址囊括了新石器時代遺存基本組成元素,有居址,有墓葬。居址中房屋、場院、窖穴、灰坑、陶瓷齊備。根據已測定的C14年代數據推斷,菜園文化遺存的年代在距今3980-4240年前後,屬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相當於中原仰韶文化晚期。菜園遺存是以農耕文化為主,兼營畜牧的文化遺存,其崇尚簡樸、興盛藍紋素陶的土著文化,使之既不同於馬家窯文化、也不同於齊家文化,但又與其有著密切聯繫。菜園遺存以清水河、涇河上游為活動中心,存在時代略晚於馬家窯文化,從當地的遠古文化中發展成熟,又從中孕育出齊家文化的主體,是齊家文化的前身。
靈光寺風景區
靈光寺風景區位於海原縣南華山西麓,處於保護區的實驗區,為海原縣著名風景區,該景區有近10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灌木林。
生態價值
寧夏南華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青藏高原邊緣及黃土高原周邊山地物種傳播廊道上的重要節點,擁有中國黃土高原森林草原地帶最為典型、保存最完整的森林草原複合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豐富。
寧夏南華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保存完好的灌叢植被生態系統,具有很好的防風固沙、蓄水、集水和保水功能。保護區內有很多的季節性的河流和茂密的灌叢植被、成片的林地,對保持水土、涵養水源、淨化水質、減少泥沙等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寧夏南華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系統類型和生物多樣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生存、繁衍的野生動植物極為豐富,其中有許多是珍稀特有的物種,是生物多樣性豐富的重要地區。寧夏南華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利用和改善自然生態系統和自然資源的戰略基地,是保存乾旱半乾旱地區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的必要條件和有效措施,這些特有物種長期在惡劣的生境生存進化,保留了豐富的抗逆性基因,是可供人類利用的特種遺傳資源,是十分寶貴的遺傳資源載體,是全世界共同擁有的資源和財富。對物種保存和保護物種多樣性發揮著重要作用。
寧夏南華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可以更準確地認識乾旱半乾旱地區生物與自然間的關係,它對於研究合理的生態結構,積極保護生態平衡有重大意義。該自然保護區的建設有助於探索和揭示黃土高原乾旱半乾旱地區植被退化、惡化及其演變規律,以及人類經營活動對環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