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現實主義

實驗現實主義

實驗現實主義即參與實驗的人群,讓他們真的投入其中。研究者並不希望實驗者們有意識地去表演,或是應付了事;實驗需要真實心理過程的參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實驗現實主義
  • 外文名:experiment realisim
當社會心理學家設計那些引發個體強烈的思想與感情的實驗時,他們就常常冒險遊歷在道德灰色地帶中。實驗並不一定要符合阿倫森等人( Aronson&others,1985)所稱的現世實在論( mundane realism)。即,實驗行為(舉例來說,將實施電擊作為研究暴力行為實驗的一部分)並非要與真實生活中的行為一模一樣。對於許多研究者來說,這種標準的確很生活化,但並不那么重要。但是實驗研究應該符合實驗現實主義,即’它應該包括參與實驗的人群,並真的讓他們投入其中。研究者並不希望實驗者們有意諷地去表演,或是應付了事;實驗需要真實心理過程的參與。舉例來說,迫使實驗者選擇給予他人重度還是中度電擊的確是衡量暴力行為的一個現實標準。它確實引發了真實的暴力行為。
為了符合實驗現實主義,有時候就要求研究者編個可信的故事暫時“矇騙”一下實驗者。如果事實上在隔壁房間的人並沒有受到電擊,研究者也並不希望實驗者知道這一點,否則就會將建立起來的實驗毀於一旦。基於這個考慮,大約有三分之一的社會心理學研究(儘管這個數字呈現下降趨勢)在其實實驗中為了研究的真實性而使用了欺騙手段。
研究者們實驗者們出於希望他們表現相反的行為。烏克蘭的安納托利·科蘭登(Anatoly Koladny)教授曾談到,在1990年的蘇聯,只有15%的烏克蘭人承認他們有宗教信仰,但在蘇聯解體後的1997年,70%的人承認他們有宗教信仰,而這也沒什麼好驚訝的(Nielsen,1998)。研究者的措辭、語調、手勢也可能以微妙的方式讓實驗者做出令人期望的反應。為了將這種需要特徵(demand characteristic)——那些看似“引發”特定行為的線索的影響降低到最小,研究者通常將他們的指導語標準化,或甚至使用計算機來呈現指導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