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餘額效應

實際餘額效應,“實際餘額”一詞,是指個人或整個經濟所持有的貨幣餘額的實際價值。強調“實際” (與之相對的是“名義”),反映了一個基本假設: 經濟個體不受“貨幣幻覺”影響。相應地,任何一個構造良好的貨幣需求方程,其因變數都是實際餘額。貨幣數量論分析貨幣數量增加的作用時,一個隱含的——有時是明顯的——假設是: 貨幣數量增加最終會導致價格水平成比例上漲,其機制是: 貨幣數量增加首先引致一個最初效應,即貨幣實際餘額的相應增加; 通過這一效應,進而增加對商品的需求,最終引致價格上漲。這一最初效應,現在被稱為 “實際餘額” 效應。庇古指出,降低工資和物價,引致貨幣持有量的實際價值增加,會直接增加對商品的總需求,而不是僅僅間接地通過降低利率這一途徑來實現。在對庇古理論的闡述中,帕延金將貨幣實際餘額增加對消費的直接效應,稱為“庇古效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實際餘額效應
  • 外文名:real balance effect
  • 提出者:皮古
  • 別名:財富效應
科學定義,效應簡述,作用機制,實際意義,

科學定義

價格水平上升,使人們所持有的貨幣及其它以貨幣為固定價值的資產的實際價值降低,人們會變得相對的貧窮,於是人們的消費水平就相應的減少,這種效應稱為實際餘額效應。

效應簡述

指實際餘額的變化對商品和勞務需求所產生的直接影響。當貨幣數量或價格水平發生變化時,實際餘額就要發生變化。實際餘額的增加或減少被認為將增加或減少總需求水平。
按照凱恩斯的理論,工資和價格下降會增加貨幣餘額的實際價值,從而降低利率。利率降低會刺激投資增加,從而增加對商品的總需求,就業水平也會因此而增加。這種由於工資和價格下降間接地通過壓低利率刺激總需求的效應,被稱作凱恩斯效應。凱恩斯進一步認為,利率下降有一個最低限度,低於這個限度,利率不可能繼續下降。因此,如果在充分就業之前,工資或價格的下降導致利率已經下降到這個最低限度,那么工資或價格的進一步下降都不會引起利率下降,也不可能刺激投資和總需求的增加。換句話,經濟陷入流動性陷阱中。然而皮古認為,工資和價格下跌引起貨幣餘額的實際價值上升,可以直接增長對商品的總需求,而不僅僅是間接地通過對利率的壓低作用。皮古的推論是,個人儲蓄的目的是相對他們的收入累積一定數量的財富。換句話說,財富與收入之間有一個合意的比例關係。儲蓄財富收入比例關係成反方向運動。當工資和價格下降時,貨幣財富的實際價值上升,財富與收入之間的比例也隨之而上升,這將導致儲蓄下降。這意味著對消費品的總需求將因此而增長。皮古這一觀點的理論含義是,即使經濟陷入流動性陷阱中,但只要工資率足夠低就可以產生充分就業水平的總需求。
由於實際貨幣是名義貨幣存量M和價格水平P之間的一個比例,即M/P,因此,如果假設價格不變,貨幣數量增加仍然可以得出上述結論。

作用機制

①每個人都在自己所保持的貨幣餘額和與用於購買商品和服務的開支之間建立了一種符合願望的關係;
②價格下降使他們所持有的貨幣的實際價值上升了;
③貨幣的實際餘額和開支之間的理想關係被打亂了,從而個人都有多餘的流動性資產的供給量;
④他們把多餘的供給量部分地用於購買商品和服務。
根據實際餘額效應,假設經濟中存在失業,那么工資的—廠降會促使物價不斷下降,由此導致的消費需求的增加終將實現充分就業。也就是說,只要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工資和物價具有完全彈性,經濟體系在達到均衡狀態時,必然會實現充分就業。

實際意義

實際餘額效應對許多古典經濟學和凱恩斯經濟學中的重要問題提供解決辦法。其中之一是著名的古典經濟學的兩分法。古典經濟學認為,經濟中的貨幣數量決定一般價格水平,而商品與勞務的供求關係決定相對價格。因此,價格水平對單個商品的供求沒有任何效應。實際餘額效應否定存在這種兩分法,因為任何實際餘額的變化都將直接影響商品與勞務的供求。
解決了凱恩斯效應在流動性陷阱和投資缺乏利率彈性兩種情況下不起作用的難題,從而論證了在價格和工資可以自由升降的情況下,經濟能夠自動回復到均衡狀態,並將凱恩斯學派模式中低於充分就業非均衡歸因於價格剛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