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證主義倫理學是指從實證主義出發說明道德現象的倫理學理論。主要代表有法國孔德,英國J,S,穆勒、斯賓塞。實證主義以強調感覺經驗,反對形上學為基本特徵,側重於從心理學、生物進化論中尋求解決問題的基礎,主張哲學是各門科學的協調、綜合。“實證主義”一詞首先於19世紀初為法國聖西門所使用,意指科學方法及其在哲學上的推廣,後被孔德所採納,用於指稱一種哲學。孔德從1830年起陸續出版6卷《實證哲學教程》,標誌著實證主義哲學派別的形成,他本人被視為實證主義的創始人。19世紀下半葉實證主義在歐洲各國成為一種強有力的哲學派別和思潮。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經驗批判主義(馬赫主義)是這一派別的直接繼承和發展,20世紀流行的邏輯實證主義則與經驗批判主義直接相聯,也是實證主義在當代的表現形式,又被稱為新實證主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實證主義倫理學
- 代表人物:孔德、穆勒、斯賓塞
- 釋義:從實證主義出發說明道德現象的倫理學理論
實證主義倫理學是實證主義哲學觀點在倫理學上的表現,但各人的具體主張各不相同。孔德認為利己心與利他心是每個人都有的天性,兩者並行不悖。人類早期利己思想超過利他思想,隨著文化的發展,利他思想逐漸有所發展,但到現在也還沒有達到兩者的平衡。兩者可以達到和諧。家庭就是兩者和諧的例子,社會是一有機體,也以兩者和諧為正常現象。認為他的實證主義和人道教就是為了達到這種和諧。穆勒是功利主義的代表,認為達到邊沁提出的“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就是善,否則就是惡善不僅有量的區別,也有質的不同。善可分為高級的善與低級的善,前者是精神的快樂,後者為肉體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