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中醫拔罐學

《實用中醫拔罐學(增補本)》是中國第一部在經絡學說指導下,全面、系統地介紹運用拔罐法診斷、預防、治療疾病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專著;是作者廣泛蒐集和參考古今中外散載於各類書籍、期刊中的有關資料,結合近三十年臨床體會和家傳師授經驗,在作者以往出版論著的基礎上寫成的。

基本介紹

  • 書名:實用中醫拔罐學
  • 作者:高祿汶
  • 出版日期:200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07706370
  • 外文名:Practical Cupping-Therapy
  • 出版社:學苑出版社
  • 頁數:222頁
  • 開本:32
  • 品牌:學苑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實用中醫拔罐學(增補本)》不僅採用了新的分類方法,而且對各種排氣法、罐法、配伍方法等關鍵環節提出了明確的概念,力求達到科學性、實用性的目的。《實用中醫拔罐學(增補本)》在第一版的基礎上進行了修訂,不僅可作為醫藥院校學生和中醫愛好者學習拔罐法的教材,也可供廣大醫療、教學、科研人員參考。

圖書目錄

上篇 拔罐法基礎知識
第一節 概論
第二節 作用機理
第三節 套用範圍
一、預防方面
二、診斷方面
三、治療方面
第四節 準備工作
一、體位的選擇
二、清理應拔部位
三、準備器具
第五節 罐具
一、傳統罐具
1、竹罐
2、陶瓷罐
3、玻璃罐
4、金屬罐
5、獸角罐
二、新型罐具
1、按罐具材料分類
2、按配用治療儀器分類
3、按罐具型號大小及用途分類
4、按排氣方法分類
5、按起罐方法分類
第六節 具體操作
一、排氣方法
1、火力排氣法
2、水煮排氣法
3、水蒸氣排氣法
4、藥煮排氣法
5、藥蒸氣排氣法
6、抽氣排氣法
7、擠壓排氣法
二、罐法
1、留罐法
附:發泡罐
2、閃罐法
3、走罐法
4、自旋罐法
5、提罐法
6、響罐法
7、提按罐法
8、搖罐法
9、震顫罐法
10、振盪罐法
三、複合拔罐法
1、火罐法
2、灸罐法
3、熨摩罐法
4、蠟罐法
5、水罐法
6、針罐法
7、刺絡(刺血)罐法
8、挑罐法
9、藥罐法
10、面墊罐法
11、紅外線罐法
12、紫外線罐法
13、雷射罐法
14、磁療罐法
15、電熱罐法
16、離子透入罐法
17、凡士林罐法
18、水蛭罐法
第七節 起罐法
第八節 禁忌證及注意事項
中篇 拔罐學基礎理論
第一節 經絡學
第二節 腧穴學
第三節 取穴(部位)原則
第四節 腧穴的定位方法
1、骨度分寸定位法
2、自然標誌取穴法
3、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4、簡便取穴法
下篇 拔罐法的臨床套用
第一節 傳染科疾病
感冒、流行性感冒
百日咳
流行性腮腺炎
肺結核
病毒性肝炎
細菌性痢疾
急性嗜鹽菌性食物中毒
瘧疾
第二節 內科疾病
中暑
支氣管炎
支氣管哮喘
大葉性肺炎
胸膜炎
陣發性心動過速
高血壓病
冠心痛
神經性嘔吐
膈肌痙攣
消化不良
胃炎
胃下垂
胃痙攣
便秘
腸炎
原發性腎小球腎炎
陽痿
糖尿病
肥胖症
頭痛
三叉神經痛
面神經麻痹
面肌痙攣
腦血管病後遺症
失眠
梅核氣
精神分裂症
癲癇
更年期綜合徵
第三節 外科疾病
頸椎病
落枕
肩關節周圍炎
肱骨外上髁炎
急性乳腺炎
肋間神經痛
肋骨凹陷性骨折
膽絞痛
腎絞痛
尿瀦留
前列腺炎
腎盂腎炎
乳糜尿
闌尾炎
急性腰扭傷
慢性腰痛
梨狀肌綜合徵
痔瘡
直腸脫垂症
坐骨神經痛
股外側皮神經炎
腓腸肌痙攣
足跟痛
軟組織損傷
腱鞘囊腫
紅斑性肢痛症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關節炎
手術後腸粘連
癤腫
慢性皮膚潰瘍
蟲蛇咬(螯)傷
第四節 婦產科疾病
妊娠惡阻
痛經
月經不調
帶下證
慢性盆腔炎
子宮脫垂
產後少乳
產後尿瀦留
第五節 兒科疾病
小兒支氣管炎
小兒肺炎
小兒腹瀉
小兒遺尿
小兒厭食
小兒麻痹後遺症
腦炎及腦脊髓膜炎後遺症
第六節 五官科疾病
結膜炎
溢淚症
麥粒腫
青光眼
鼻炎
急性扁桃腺炎
慢性咽炎
牙痛
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
美尼爾綜合徵
耳鳴、耳聾
第七節 皮膚科疾病
帶狀皰疹
慢性濕疹
蕁麻疹
銀屑病
酒渣鼻
黃褐斑
白癜風
痤瘡
玫瑰糠疹
白塞綜合徵
丹毒
神經性皮炎
……
附一 常用經穴、奇穴表
附二 十四經腧穴主治分部示意圖
主要參考書目

文摘

著作權頁:



插圖:



原蘇聯在20世紀50年代即用巴甫洛夫神經反射學說解釋拔罐法的機制,認為是一種“良性刺激性整體療法”,出血、溶血和血液被吸收的過程,能對機體產生良性刺激,通過皮膚神經感受器向心性傳到大腦皮質,在那裡產生興奮和抑制的平衡,從而加強大腦皮層對身體各部位的調節。
日本的黑岩東五先生曾經用他自己研製的電氣真空淨血治療器,對拔罐形成的瘀斑進行血清、血細胞等方面的檢驗,證實可以吸拔出體內有害物質,使人體康復。他的專著《真空淨血療法》指出:皮膚在拔罐時會產生氣體的分壓差,具有同肺泡一樣進行氣體交換的淨血作用;人將要發病或已發病時,拔罐後對瘀斑進行檢查,其血清中二氧化碳增加,紅細胞形態異常;鈣離子等有益元素含量降低;各項改變程度是已發病>將發病,患部及有關腧穴(部位)>其他部位;異常改變往往與瘀斑的深淺度成正比。拔罐治療後,異常改變可以逐漸減輕甚至消失,達到不發病或痊癒的目的。
筆者和同道曾用皮膚二氧化碳測定儀測定人體患部與正常部位皮膚的二氧化碳值,正常人平均值為10~15,典型病例患部最高值31.2,正常部位最低值14.0,二者相比差異明顯。針刺、拔罐前後,皮膚的二氧化碳呼出量也有顯著差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