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拔罐

中藥拔罐

中藥拔罐:俗稱藥罐法,又稱中藥拔罐療法,它是指中藥與拔罐療法相結合的一種治療方法,在治療中不僅能起到拔罐時的溫熱刺激和機械刺激作用,而且又可發揮中藥的藥理作用,提高拔罐的治療效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藥拔罐
  • 俗稱:藥罐法
機制,中醫學的認識,現代醫學的研究和認識,常用工具,發展歷史,先秦時期,晉唐時期,宋金元時期,明代,清代,

機制

中醫學的認識

拔罐療法之所以能取得其他療法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因為它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根據中醫的陰陽五行學說、臟腑經絡學說形成一套獨立的治療手段。它雖然只是在局部或經絡腧穴穴位上刺激,然而可循經感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引起局部乃至全身反應,從而調整機體功能,達到同其經脈、調整氣血、平衡陰陽、活血散瘀、消腫止痛、祛風除濕、逐寒和祛病健身的目的。

現代醫學的研究和認識

科學的發展及醫學的研究模式改變,使人們對非藥物療法加以認可和接受,從而對拔罐療法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現分別敘述如下:
1、刺激作用
拔罐療法是一種遵循經絡穴位的中醫外治法,亦屬於刺激療法。通過罐內的負壓,使局部組織充血、水腫,產生刺激作用和生物學作用。
據中國中醫研究院基礎理論研究所朱觀煦、馬璋瑤報導:“用投火法和閃火法拔罐,無論陶罐、玻璃罐、大號罐或小號罐,都能獲得相近似的負壓強極限值,其值高達50.65千帕,就吸拔力而言,大口罐大於小口罐的吸拔力,臨床上實際套用的負壓值一般多在42.65千帕。機械拔罐器為42.65千帕,而30分鐘內負壓值基本不變。”
這樣大的負壓吸引力也可使局部毛細血管破裂而產生組織淤血、放血,發生溶血現象,而紅細胞的破壞,血紅蛋白的釋放,使機體產生了良性刺激作用,這種刺激又稱為溶血刺激
負壓的形成同時牽拉神經、肌肉以及皮下腺體,引起一系列內分泌反應,如釋放組織胺、5-羥色胺等神經介質,然後通過神經體液機制,調整整個機體的功能,由傳入神經傳至大腦皮質,再由大腦皮質發生反射作用,使機體增強抗病能力。
通常負壓吸引拔力愈大,這種刺激的量和強度就愈大。在臨床試驗中輕而緩的拔罐,可使神經受到抑制;強而急的拔罐則使神經興奮;過強過重的吸拔,又可使神經抑制。身體處於興奮狀態時拔罐可使其鎮靜,身體處於抑鬱狀態時,拔罐可使其興奮。總之,通過調整負壓吸引力大小的機械刺激作用,可使機體功能趨於平衡。
2、熱刺激作用
拔罐療法對局部皮膚有溫熱刺激作用。此種刺激能使局部的前曾組織發生被動充血,促使局部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血液循環加速,從而改善皮膚的血液供應;增強皮膚深層細胞的活力;增強血管壁通透性及細胞吞噬能力,使局部溫度升高;同時增加局部耐受性及機體的抵抗力,提高免疫力,促進疾病好轉。據有關文獻報告,進行過拔罐的地方,血紅蛋白和白細胞都比全身有顯著增加,其中血紅蛋白增加20%,紅細胞增加100萬以上,白細胞增加8000左右,所以拔罐後促進新陳代謝,使病情好轉,恢復健康。皮膚內的汗腺和皮脂腺都有分泌和排泄的作用,拔罐的此種作用可加速新陳代謝,從而汗腺和皮脂腺功能加強;同時可使皮膚表層衰老細胞脫落;局部皮膚組織氣體交換加強,使體內的廢物、毒素加速排除,起到解毒作用。
3、藥物作用
拔罐療法與藥物療法相結合,可提高療效,充分發揮藥物作用。此作用亦是建立在溫熱刺激作用基礎上,拔罐後局部皮膚溫度升高,毛細血管擴張,血管壁通透性增強,新陳代謝旺盛,因而有利於藥物吸收,直達病所,發揮其治療作用。孟氏活血通絡液經臨床實驗研究有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祛除風濕、運行氣血、散寒止痛功效,在負壓吸拔作用下,更有利於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和對穴位、經絡的作用。
4、消炎,緩解機體疼痛作用
任何刺激,只要達到一定強度都可以成為傷害性刺激,當傳入神經末梢接受了刺激以後,機體內便產生致痛物質,從而導致疼痛。同時局部的組織在刺激下也發生炎症反應,產生炎性滲出物,和一系列紅腫、痛等病理變化。拔罐療法的負壓、吸吮、牽拉、擠壓皮膚和淺層肌肉的良性刺激,可引起血液重新分配,改善神經調節,從而改善局部內環境,加速血液循環,促進病變部位組織細胞的恢復和再生。吸拔後引起的血液循環的改善,可迅速帶走炎性滲出物及致痛因子,減少或消除對神經末梢的刺激,消除腫脹,緩解疼痛。同時局部白細胞的輕微增多和吞噬功能的增強,可以吞掉細菌和病毒,所以又有消炎作用。
5、其他作用
拔罐拔罐療法對心率、血壓、呼吸、神經、內分泌等系統具有雙向的良性調節作用。如使高血壓降低,使低血壓升高;心動過速時使心率減慢,心動過緩時使心率加快等。這種雙向調節作用與疾病的好轉也是一致的。因此,為此種療法廣泛的臨床套用及推廣,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常用工具

1、陶罐。
2、竹罐。
3、玻璃罐。
好輕鬆玻璃拔罐好輕鬆玻璃拔罐

發展歷史

先秦時期

拔罐療法,古代典籍中亦稱之為角法。這是因為我國遠古時代醫家,是套用動物的角作為吸拔工具的。在一九七三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就已經有關於角法治病的記述:“牡痔居竅旁,大者如棗,小者如核者,方以小角角之,如孰(熟)二斗米頃,而張角”。其中“以小角角之”,即指用小獸角吸拔。據醫史文獻方面的專家考證,《五十二病方》是我國現存最古的醫書,大約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這就表明我國醫家至少在公元前六~二世紀,已經採用拔罐這一治療方法。

晉唐時期

東晉人葛洪,在其所撰的《肘後備急方》中。提到用角法治療脫腫;所用的角為牛角。鑒於當時此法盛行,套用不當易造成事故。所以葛洪特別告誡要慎重地選擇適應症候,書中強調:“癰疽、瘤、石癰、結筋、瘰癧、皆不可就針角。針角者,少有不及禍者也”(《肘後備急方。卷中》)。
到了隋唐時期,拔罐的工具有了突破性的改進,開始用經過削制加工的竹罐來代替獸角。竹罐取材廣泛,價廉易得,大大有助於這一療法的變及和推廣;同時竹罐質地輕巧,吸拔力強,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治療的效果。在隋唐的醫籍中,記載這方面內容較多的是王燾的《外台秘要》。如《外台秘要。卷四十》中就有關於用竹罐吸拔的詳細描述:“遂依角法,以意用竹做作小角,留一節長三、四寸,孔經四、五分。若指上,可取細竹作之。才冷搭得螯處,指用大角角之,氣漏不嗍,故角不厭大,大即朔急差。速作五、四枚,鐺內熟煮,取之角螫處,冷即換。”指出應據不同的部位,取用不同大小的竹罐。而當時所用的吸拔方法,即為當今還在沿用的煮罐法,或稱煮拔筒法。值得指出的是,《外台秘要》對這一方法在多處加以具體的介紹,在第十三卷中提到,先在拔罐的部位上,“以墨點上記之。取三指大青竹筒,長寸半,一頭留節,無節頭削令薄似劍。煮此筒數沸,及熱出筒,籠墨點處按之”。吸拔工具和吸拔方法和改進,對後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宋金元時期

如果說,在隋唐時代還是獸角和竹罐交替使用的話,那么,到了宋金元時代,則竹罐已完全代替了獸角。拔罐療法的名稱,亦由“吸筒法”替換了“角法”。在操作上,則進一步由單純用水煮的煮拔筒法發展為藥筒法。亦即先將竹罐在按一定處方配製的藥物中煮過備用,需要時,再將此罐置於沸水中煮後,乘熱拔在穴位上,以發揮吸拔和藥物外治的雙重作用。元代醫家薩謙齋所撰的《瑞竹堂經驗方》中曾明確地加以記述:“吸筒,以慈竹為之削去青。五倍子(多用),白礬(少用些子),二味和筒煮了收起。用時,再於沸湯煮令熱,以筋箕(箝)筒,乘熱安於患處。”

明代

拔罐法已經成為中醫外科中重要的外治法之一。當時一些主要外科著作幾乎都列有此法。主要用於吸拔膿血,治療癰腫。在吸拔方法上,較之前代,又有所改進。用得較多的是將竹罐直接在多味中藥煎熬後的汁液中,煮沸直接吸拔。所以,竹罐又被稱之為藥筒。明代外科大家陳實功,對此曾作過詳盡的記載:煮拔筒方:“羌活、獨活、紫蘇、艾葉、鮮菖蒲、甘草、白芷各五錢,連須蔥二兩。預用徑一寸二、三分新鮮嫩竹一段,長七寸,一頭留節,用力划去外青,留內白一半,約厚一分許,靠節鑽一小孔,以柵木條塞緊。將前藥放入筒內,筒口用蔥塞之。將筒橫放鍋內以物壓,勿得浮起。用清水十大碗筒煮數滾,約內藥濃熟為度候用。再用披針於瘡頂上一寸內品字放開三孔,深入淺寸,約筒圈內,將藥筒連湯用大磁缽盛貯患者榻前,將筒藥倒出,急用筒口乘熱對瘡合上,以手捺緊其筒,自然吸住。約待片時,藥筒已溫,拔去塞孔木條,其筒自脫。”(《外科正宗。癰疽門》)。這種煮拔藥筒的方法,在明清的一些重要外科著作如《外科大成》等以及《醫宗金鑒》,都有詳略不等的載述,表明此法當時十分流行。
除了煮拔筒法,也套用一些更為簡便的拔罐法,如明。申斗垣的《外科啟玄》就載有竹筒拔膿法:“瘡膿已潰已破,因膿塞阻之不通……如此當用竹筒吸法,自吸其膿,乃泄其毒也”。

清代

至清代,拔罐法獲得了更大的發展。首先是拔罐工具的又一次革新。竹罐儘管價廉易得,但吸力較差,且久置乾燥後,易產生燥裂漏氣。為補此不足,清代出現了陶土燒製成的陶罐,並正式提出了沿用的“火罐”一詞。對此,清。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一書敘述頗詳:“火罐:江右及閩中皆有之,系窯戶燒售,小如人大指,腹大兩頭微狹,使促口以受火氣,凡患一切風寒,皆用此罐。”表明陶罐已作為商品買賣,廣為流行了。
其次拔罐方法,有較大進步,“以小紙燒見焰,投入罐中,即將罐合於患處。如頭痛則合在太陽、腦戶或顛頂,腹痛合在臍上。罐得火氣舍於內,即卒不可脫,須得其自落,肉上起紅暈,罐中有氣水出。”此類拔罐法頗為常用的投火法。同時,一改以往以病灶區作為拔罐部位,採用吸拔穴位來提高治療效果。
同時,拔罐療法的治療範圍也突破了歷代以吸拔膿血瘡毒為主的界限,開始套用於多種病症,恰如《本草綱目拾遺》所云:“拔罐可治風寒頭痛及眩暈、風痹、腹痛等症”,可使“風寒盡出,不必服藥”。
另外,清。《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中還提到一種治療瘋狗咬傷的特殊拔罐之法,即在咬傷處,“急用大嘴砂酒壺一個,內盛於熱酒,燙極熱,去酒以酒壺嘴向咬處,如拔火罐樣,吸盡惡血為度,擊破自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