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姓氏之一。察姓的來源有兩個淵源,第一個淵源:源於官名,出自三國時期孫吳政權設定的負責監視吏民之官員,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第二個淵源: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歷史上察姓的名人有察守秋、察育平、察武成、察定福等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察姓
- 讀音:chá
- 淵源:源於官位
- 始出朝代:三國時期
- 注音:ㄔㄚˊ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第三個淵源,第四個淵源,第五個淵源,第六個淵源,得姓始祖,歷史名人,察 童,察錫霞,察朝月,察守秋,察育平,察武成,察定福,
基本介紹
察[察、詧,讀音作chá(ㄔㄚˊ),亦可讀作jì(ㄐㄧˋ)]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三國時期孫吳政權設定的負責監視吏民之官察戰,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三國志·吳志·孫休傳》中記載:“是歲,使察戰到交址調孔爵、大豬。”在史籍《晉書·五行志》中也記載:“六年十月,石頭小城火,燒西南百八十丈。是時嬖人張布專擅國勢,多行無禮,而韋昭﹑盛沖終斥不用,兼遣察戰等為內史,驚擾州郡,致使交址反亂,是其咎也。”在史籍《宋書》中也記載:“吳孫休永安五年二月,白虎門北樓災。六年十月,石頭小城火,燒西南百八十丈。是時嬖人張布專擅國勢,多行無禮,而韋昭、盛沖終斥不用,兼遣察戰等為使,驚擾州郡,致使交趾反亂。是其咎也。”
在察戰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察戰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字姓氏為察氏,讀音作jì(ㄐㄧˋ)。
第二個淵源
源於大月氏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元史·察罕傳》的記載:“帝賜察罕姓白氏。國人謂白為‘察罕’,故名察罕。”察罕,為西域巴克特里亞人(巴里黑城,今阿富汗馬扎里沙里夫城),先祖為大月氏族。察罕精通多種文字。元至元中期,由湖廣參政、西平王孛兒只斤·奧魯赤舉薦,察罕被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授任蒙古萬戶府知事。後又隨從孛兒只斤·奧魯赤出入湖廣和江西致仕二十一年,凡政事皆助孛兒只斤·奧魯赤悉委裁決,沒有出什麼問題,治績有佳。
元成宗孛兒只斤·鐵穆爾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察罕出任武昌路治中,又以治績突出擢升河南行省郎中。元武宗孛兒只斤·海山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察罕晉升為太子府正,加昭文館大學士。元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農曆3月,元仁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繼位後,又詔升察罕為中書參知政事,晉遷平章政事,賜漢姓為白氏。晚年,察罕因年事高而辭官,居於江西德安的白雲山別墅,靜做學識研究。察罕曾將《貞觀政要》、《帝苑》等帝政文獻譯成蒙古文,並節譯蒙古文《脫必赤顏》為漢文《武開天記》,還著有《歷代帝王紀年纂要》留傳後世。元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察罕在江西德安逝世。
察罕是元朝的四朝元老、重臣,也是元朝著名的史學家、翻譯家。他的後裔子孫皆留居中國,多為白氏,亦有在元朝中期改以先祖原名為姓氏者,稱察罕氏,後融入蒙古族,後有省文簡化為單姓察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記載:
⑴.蒙古族孛兒只斤氏,蒙古“黃金家族”,其後裔中有一分支察罕氏,其鼻祖為察罕·帖木兒,公元?~1362年待考,字廷瑞,窩闊台的曾孫。察罕·帖木兒隨蒙古軍入河南,遂為潁州沈丘人(今安徽臨泉西北)。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劉福通率紅巾軍攻占江淮諸州郡。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察罕·帖木兒結集地主武裝數百人,與另一地主武裝首領李思齊合兵攻破已為農民軍占領的羅山(今河南羅山),元朝廷授察罕·帖木兒為汝寧府達魯花赤,漸擁兵至萬人,屯駐沈丘。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察罕·帖木兒晉升為兵部尚書,出兵陝州(今河南三門峽),擊敗李武、崔德率領的紅巾軍於淆陵(今河南澠池)、靈寶,並追擊紅巾軍至晉南。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春,察罕·帖木兒升為陝西行省平章政事,負責守御關、陝、晉、冀。元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農曆5月,察罕·帖木兒發兵圍剿紅巾軍宋政權的都城汴梁(今河南開封);在農曆8月攻破汴梁城,韓林兒、劉福通逃奔安豐(今安徽壽縣)。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察罕·帖木兒率軍再攻山東紅巾軍,並招降紅巾軍將領田豐、王士誠,之後攻破濟南,圍困益都。因功升任中書平章政事、知河南山東行樞密院事。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農曆6月,察罕·帖木兒被紅巾軍殺手王士誠、田豐刺殺。在察罕·帖木兒的後裔子孫中,皆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察罕氏,清朝中葉以後有冠漢姓為察氏者。
⑵.蒙古族博多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oduote Hala。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中有稱察氏者。
⑶.蒙古族察哈爾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宣化)、布爾噶蘇台(今新疆伊犁),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Cahar Hala。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中有稱察氏者。
⑷.蒙古族漕丹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Caodan Hala。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中有稱察氏者。
第四個淵源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鄂爾綽絡氏,滿語為Elcuolo Hala,出自海西女真卦爾察部,世居卦爾察(今吉林松源)、蘇完(今吉林雙陽)等地,後有冠漢姓為察氏者。
⑵.滿族鄂濟哩氏,滿語為Egiri Hala,出自海西女真卦爾察部,世居卦爾察(今吉林松源),後有冠漢姓為察氏者。
⑶.滿族卦勒察氏,亦稱瓜爾察氏,滿語為Guuwalca Hala,出自海西女真卦爾察部,世居卦爾察(今吉林松源)、、吉林烏拉(今黑龍江牡丹江)、扎木庫(今遼寧撫順)、長白山等地,以地為姓,後多冠漢姓為察氏、關氏、趙氏等。
⑷.滿族哈爾察氏,滿語為Harca Hala,世居尼馬察(今俄羅斯烏蘇里斯克)、海蘭(今吉林和龍)、葉赫(今吉林梨樹)等地,後多冠漢姓為察氏、哈氏、俞氏等。
第五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兩周時期官吏士師,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士師,是西周時期周公旦所設定的上大夫官職。周公旦有感於三監之亂,遂專門設定該官位,有德仁尊望之人擔當,專職察查所有大小諸侯、王公貴胄們的行為舉止,並管理其所有的官司訴訟之事,因此,士師又通稱為“察人”、“察者”、“察士”。在典籍《周禮·秋官·士師·注》中特別記載:“士,察也,義取察理獄訟之事也。”
在士師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號為姓氏者,稱士師氏、或察人氏、察者氏、察士氏等,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察氏者,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六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唐朝時期官吏監察御史,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監察御史,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前朝“御史”的基礎上特別設定的官位,專職監察各部官員的為政狀況,以及所轄之政道。在史籍《唐書·百官志》中記載:“監察御史,掌司六察。一察官人善惡,二察賦役不均,三察農桑不勤,倉廩耗減,四察妖猾盜賊,五察茂才異等,六察黠吏豪宗,兼併縱暴。”
在監察御史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察氏、監氏、史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察戰、察罕。
歷史名人
察 童
(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正德中期朝城知縣。
察錫霞
(生卒年待考),著名清朝雲騎尉。
察朝月
山東菏澤鄄城縣察莊人。曾任中共濟寧地區梁山縣委組織部長。
察守秋
(公元1944~今),湖南東安人。著名法律專家。1968年畢業於漢大學化學系。以高級訪問學者和富布賴物訪問學者的身份去美國研究學習兩年。主要從事環境法律和政策、國際環境法和環境外交、可持續發展法律政策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從1987年招收環境法律和政策項士研究生,從1996年招環境法博士生。現任國家環境保護局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所長,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是中國大陸最早從事環境法律和政策學研究的學者之一。武漢大學環境與資源法學博士點學科帶頭人、博垣生導師。曾任中國國土資源法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法學會第二、三屆理事,湖北省法學會、國土經常學會理事。著有《中國環境政策概論》、《環境法教程》等十一本著作和教材。曾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十多個環境法律、法規和規章的立法起草調研工作;主持和承擔過“六五”、“八五”、“九五”規劃國家社會科學法學重點科研課題等十幾項科研項目。多次獲得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獲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和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察育平
(公元1948~今),陝西人。著名地方中醫專家。主任醫師,現任陝西省黃陵縣中醫院副院長。
察武成
(公元1948~今),江蘇沛縣人。著名地方電氣專家。現在陝西富縣雙翼石化公司電氣負責人,工程師。
察定福
(公元1961~今),鎮安東瓜鄉人。著名中共地方黨務工作者。技師,現任鎮安縣機械廠黨支部副書記。
1970年7月參加工作。先後在商洛地區機械廠、鎮安縣鄉鎮企業局、縣機械廠工作,二十多年來,刻苦鑽研業務,注重理論學習,堅持走自學成才之路,經過多年實踐,能夠全面掌握套用各種普通工具機、現代數控工具機,能夠準確處理各種難度較大的零件加工、調試、安裝、施工工藝。在套用數控加工區面機刀子中,工效提高三倍,質量達到百分之百,深受用戶信賴。套用微機填補了商洛地區空白,被評為“全省推廣套用微機先進單位”“套用先進技術先進個人”。在高級車工高級組技術比武大賽中,”榮獲商洛地區第二名。多次被省、地、縣評為”先進工作者”、“模範共產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