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三首

寓言三首

【名稱】《寓言三首》

【年代】盛唐

【作者】李白

【體裁】五言古詩

【出處】《全唐詩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作品簡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寓言三首
【其一】
周公負斧扆⑴,成王何夔夔⑵?武王昔不豫,剪爪投河湄。
賢聖遇讒慝,不免人君疑。
天風拔大木,禾黍鹹傷萎。
管蔡扇蒼蠅,公賦鴟鴞詩。
金滕若不啟,忠信誰明之⑶。
【其二】
遙裔雙彩鳳⑷,婉孌三青禽⑸。
往還瑤台里,鳴舞玉山岑⑹。
以歡秦蛾意⑺,復得王母心。
區區精衛鳥,銜木空哀吟⑻。
【其三】
長安春色歸,先人青門道⑼。
綠楊不自持,從風欲傾例。
海燕還秦宮,雙飛入簾櫳⑽。
相思不相見,託夢遼城東⑾。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⑴《逸周書》:成王嗣,幼弱,未能踐天子之位。周公攝政,君天下,弭亂六年而天下大治。乃會方國諸侯於宗周,大朝諸侯明堂之位,天子之位負斧扆,南面立。《禮記·明堂位》:昔者周公朝諸侯於明堂之位,天子負斧依,南鄉而立。鄭康成注,負之言背也。斧依,為斧文屏風於戶牖之間,周公於前立焉。孔穎達《禮記正義》:天子當依而立者。依狀如屏風,以絳為質,高八尺,東西當戶牖之間,繡為斧文也。亦曰斧依。故《覲禮》曰:天子設斧依於戶牖之間,左右幾,天子袞冕負斧依。鄭注云:依,如今綈素屏風也,有繡斧文,所以示威也。《爾雅》云:牖戶之間謂之扆。郭注云:窗東戶西也。依此諸解,是設依於廟堂戶牖之間,天子見諸侯則依而立,負之而南面以對諸侯也。扆、依,古字通用。
⑵《尚書·舜典》:“夔夔齊栗。”孔安國《傳》:“夔夔,悚懼貌。”
⑶《尚書》: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二公曰:“我其為王穆卜。”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公乃自以為功,為三壇同?,為壇於南方北面,周公立焉,植璧秉珪,乃告太王、王季、文王。公歸,納冊於金滕之匱中。王翼日乃瘳。武王既喪,管叔及其群弟流言於國,曰:“公將不利於孺子。”周公乃告二公曰:“我之弗辟,我無以告我先王。”周公居東二年,則罪人斯得。於後,公乃為詩以貽王,名之曰《鴟鴞》。王亦未敢誚公。秋大熟,未獲。天大雷電以風,禾盡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王與大夫盡弁以啟金滕之書,得周公所自以為功代武王之說。王執書以泣曰:“昔公勤勞王家,惟余沖人勿及知。今矢動威以彰周公之德。唯朕小子,其親逆我國家,禮亦宜之。”王出郊,天乃雨,反風,禾則盡起,歲則大熟。《史記·蒙恬列傳》:昔周成王初立,未離襁褓,周公旦負王以朝,卒定天下。及成王有病甚殆,周公旦自揃其爪以沉於河,曰:“王未有識,是旦執事,有罪殃,旦受其不祥。”乃書而藏之記府。及王能治國,有賊臣言:“周公旦欲為亂久矣,王若不備,必有大事。”王乃大怒。周公旦走而奔於楚。成王觀於記府,得周公旦沉書,乃流涕曰:“孰謂周公旦欲為亂乎!”殺言之者,而反周公旦。《魯世家》亦載此事。太白此詩蓋合二事而互言之。
⑷盧思道詩:“丰茸雞樹密,遙裔鶴煙稠。”
⑸毛萇《詩傳》:“婉孌,少好貌。”《山海經》:“三青鳥,皆西王母使也。”
⑹瑤台、玉山,皆西王母之居。。江淹詩:“願乘青鳥翼,徑出玉山岑。”
⑺秦娥,謂秦穆公女弄玉也。
⑻精衛銜木填海,上古神話傳說,事載《山海經》。
⑼《雍錄》:青門,在漢都城,為東面南來第一門,即邵乎種瓜之地也。
⑽謝惠連詩:“升月照簾櫳。”《說文》:“櫳,房室之疏也。”
⑾秦置遼西、遼東二郡,因在遼水之西、東而名。在唐時,遼西為柳城郡及北平郡之東境,遼東為安東都護府之地,外與奚、契丹、室韋、靺鞨諸夷相接,皆邊城也,有兵戍之。

作品譯文

【其一】
周公背靠屏風而立受諸侯朝拜,周成王戒懼敬慎。
周武王不愉快的時候,周公剪爪投入河湄。
賢聖都會遭遇讒言抵毀,人君也不免有所懷疑。
天風拔起大木,禾苗盡受損壞。
周武王弟管叔鮮與蔡叔度象蒼蠅一樣扇動流言蜚語,周公寫下《鴟鴞》詩。
如果周武王沒有看到周公的《金縢》書,誰知道誰忠信可靠呢?
【其二】
扶搖直上的雙彩鳳,婉孌多姿的三青鳥。
往還於王母的瑤台里,鳴舞在玉山顛。
以討秦娥的歡喜,又重新獲得王母的歡心。
而誠情摯意忠心耿耿的精衛鳥,受到的是冷落,只好銜木哀吟。
【其三】
春色回歸長安城,一般先入青門道邊。
綠楊沒有自持能力,風吹兩邊倒。
海燕飛歸秦宮,雙雙飛入簾櫳,畫梁築巢。
相思卻不能相見,只好託夢到遼城東夫婿所在的關塞。

作品簡析

這三首寓言詩,寓意各有不同。蕭士贇認為,第一首詩:“此懼讒詩也,隱括金滕之事以申其意。”第二首詩:“此刺當時出入宮掖,取媚后妃、公主,以求爵位者。彩鳳、青禽,以比佞幸。瑤台、玉山,以比宮掖。秦娥,以比公主。王母,以比后妃。精衛銜木,以比小臣懷區區報國之心,盡忠竭誠而不見知,其意微而顯矣。”第三首詩:“此閨思詩也。良人從軍,滔滔不歸,感時觸物而動懷人之思者歟?綠楊、海燕,以起興也,婉然《國風》之體,所謂“聖於詩”者,此哉!”

作者簡介

李白
(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於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於中亞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護府管轄)。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他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公元742年(天寶元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失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李白詩歌以抒情為主。他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李白是屈原之後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李白像李白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