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意於景就是寄意於景,在寫作中不是自然景觀的簡單再現,而是賦予了情意境界,貴在“立意”,創造意境,並以詩情畫意方式表現出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寓意於景
- 同義詞:寄意於景
- 表達方法:詩情畫意
- 示例:《紅樓夢》中的景與意等
釋義,示例,《紅樓夢》中的景與意,樣板戲中的景與意,
釋義
寓意於景就是寄意於景,在寫作中不是自然景觀的簡單再現,而是賦予了情意境界,貴在“立意”,創造意境,並以詩情畫意方式表現出來。
示例
《紅樓夢》中的景與意
曹雪芹不是為景寫景,而是寓意於景的。秦可卿自第五回出場,第十三回就死去了。她的故事在書中本來就不多,而“淫喪天香樓”一段又因脂硯齋的建議被刪去了。但是,這位出身很苦,從養生堂里抱來的孤女,後來攀了高門,卻變成了賈珍,賈蓉兩代人共同發泄淫慾的奴隸,不是從這種借形傳神的景物描寫中可以看清她的面影么?完全可以這樣說:秦可卿這個人物,不是靠情節寫出來的,而是靠景物寫出來的。沒有這段誇張兼杜撰的借形傳神,這個人物的形象,是很難象現在這樣清晰的。
一個藝術家,既要“狀難狀之景如在目前”,又要“含不盡之意溢於言外”,光靠以形傳神或離形寫神是不夠的,有時還要借形傳神,即借他事物之形,傳此事物之神。前人所謂“畫正午牡丹,無從落筆,借貓眼一線畫出”(《增評補圖石頭記》卷五十七回回末護花主人總評),即此之謂。《紅樓夢》常用確切的比喻來借形,從而使所描寫的景物神情畢現。比喻,從修辭學的角度來說,可以使語言形象化;從美學角度來說,可以喚起審美再創造的聯想。因為喻體的形象比起本體的形象來,要豐富生動得多,甚至本體難於描繪的形象,也可以通過喻體描繪出來。比如瀟湘館的竹,是多次被寫到的,但卻一次一個樣兒,決無重複之嫌。二十六回寶玉病後在園中散步,“順著腳一逕來至一個院門前,看那風尾森森,龍吟細細,舉目望門上一看,只見扁上寫著‘瀟湘館’三字。寶玉信步走入,只見湘簾垂地,悄無人聲。走至窗前,覺得一縷幽香,從碧紗窗中暗暗透出。寶玉便將臉貼在紗窗上往裡看時,耳內忽聽得細細的長嘆一聲,道:‘每日家,情思睡昏昏!’寶玉聽了,不覺心內癢將起來。再看時,只見黛玉在床上伸懶腰。”這裡寫竹不見竹,卻用“風尾森森,龍吟細細”八字以狀其形其聲,人們自然會從“鳳尾”之美、“龍吟”之細,聯想到新春翠竹的楚楚動人。接著又用“湘簾垂地,悄無人聲”寫其靜,然後才是一縷幽香,一聲長嘆,寫出了黛玉那句忘情的吟詠,把深閏怨女的春困幽情寫得維妙維肖。這不正是寶玉詠瀟湘館詩中“莫搖清碎影,好夢正初長”的意境么?還有,賈母等人在作擊鼓傳花遊戲,作者寫其鼓聲曰:“或如殘漏之滴,或如進豆之急,或如疾電之光。”連用三個事物為喻,將喻體的特徵轉移到本體上去,一下子就將鼓聲的先緩後急寫得形象而又生動。又如秦可卿閨房中的景物,只不過是些極其普通的畫、聯、鏡、盤、木瓜、床、帳、衾、枕等物,毫無特色可言。但作者卻借用九個香艷人物的故事來狀物,這就將對本體的直觀性引向了對喻體的想像與聯想。這些想像與聯想,不僅使本來很簡單的景物變得豐富含蓄,而且使讀者很自然地聯繫它到的主人。“煙雲泉石,花鳥苔林,金鋪錦帳,寓意則靈。”(王夫之:《姜齋詩話·夕堂永日緒論內編》)
(黛玉)越想越傷感起來,也不顧蒼苔露冷,花徑風寒,獨立牆角邊花陰之下,悲悲戚戚,嗚咽起來。原來這林黛玉秉絕代姿容,具稀世俊美,不期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烏棲鴉,一聞此聲,俱“忒楞楞”飛起遠避,不忍再聽。真是:花魂點點無情緒,鳥夢痴痴何處。因有一首詩道:
顰兒才貌世應稀,獨抱幽芳出繡閨;嗚咽一聲猶未了,落花滿地鳥驚飛。
這段哭花陰常常為人所稱道,但也往往被人所誤解:以為是誇張的描寫賦予景物以詩意;不然,黛玉一哭,怎么會引起鳥飛花落呢?其實,這裡沒有絲毫的誇張,是百分之百的真實,真實得有點近於生活現象的實錄。靜夜鳥宿枝頭,聞聲必然驚起,鳥飛必然震落花朵,這是極其普通的。生活現象,誰都會有生活經驗。問題是鳥飛花落本來與黛玉的“絕代姿容”、“稀世俊美”沒有任何聯繫,而曹雪芹卻將後者當作前者的原因來寫,“錯誤”地“剪輯”起來,於是有人便誤以為是誇張了。但是,詩意正好是從這“錯誤”地“剪輯”中泛溢出來的。倘使按照生活真實的順序來寫,說黛玉的哭聲,驚起了枝頭的宿鳥栖鴉,鳥飛又震落了花朵,這樣當然也可以起到襯托氣氛的作用,但詩意卻逃的無影無蹤了。曹雪芹不同於一般俗手,他用對象化的描寫方法,把主觀感情賦予客觀事物,讓情節向景物滲透,又讓景物參加到情節中來。於是我們看到,情節(黛玉因吃閉門羹而哭)不再單純是情節,它在向景物轉化;景物(鳥飛花落)也不再單純是景物,它已經參加了這場哭花陰的演出,“‘忒楞楞’飛起遠避,不忍再聽”了。在這裡,情節與景物是形神互藏的,即情節借景物而更加感人,景物借情節而詩意盎然。
在景物描寫中,真實的細節是生命,而詩意則是靈魂。沒有生命的靈魂是空虛的,沒有靈魂的生命是蒼白的。景雖真,過目猶可忘;灌注以詩意,則常駐於心而不釋;真實與詩意的結合,則入人者速,化人者深,感人者久。這就是《紅樓夢》景物描寫給我們的啟示。
顰兒才貌世應稀,獨抱幽芳出繡閨;嗚咽一聲猶未了,落花滿地鳥驚飛。
這段哭花陰常常為人所稱道,但也往往被人所誤解:以為是誇張的描寫賦予景物以詩意;不然,黛玉一哭,怎么會引起鳥飛花落呢?其實,這裡沒有絲毫的誇張,是百分之百的真實,真實得有點近於生活現象的實錄。靜夜鳥宿枝頭,聞聲必然驚起,鳥飛必然震落花朵,這是極其普通的。生活現象,誰都會有生活經驗。問題是鳥飛花落本來與黛玉的“絕代姿容”、“稀世俊美”沒有任何聯繫,而曹雪芹卻將後者當作前者的原因來寫,“錯誤”地“剪輯”起來,於是有人便誤以為是誇張了。但是,詩意正好是從這“錯誤”地“剪輯”中泛溢出來的。倘使按照生活真實的順序來寫,說黛玉的哭聲,驚起了枝頭的宿鳥栖鴉,鳥飛又震落了花朵,這樣當然也可以起到襯托氣氛的作用,但詩意卻逃的無影無蹤了。曹雪芹不同於一般俗手,他用對象化的描寫方法,把主觀感情賦予客觀事物,讓情節向景物滲透,又讓景物參加到情節中來。於是我們看到,情節(黛玉因吃閉門羹而哭)不再單純是情節,它在向景物轉化;景物(鳥飛花落)也不再單純是景物,它已經參加了這場哭花陰的演出,“‘忒楞楞’飛起遠避,不忍再聽”了。在這裡,情節與景物是形神互藏的,即情節借景物而更加感人,景物借情節而詩意盎然。
在景物描寫中,真實的細節是生命,而詩意則是靈魂。沒有生命的靈魂是空虛的,沒有靈魂的生命是蒼白的。景雖真,過目猶可忘;灌注以詩意,則常駐於心而不釋;真實與詩意的結合,則入人者速,化人者深,感人者久。這就是《紅樓夢》景物描寫給我們的啟示。
樣板戲中的景與意
革命樣板戲彩色影片,在景物描寫上,做到了既源於生活,又不是自然主義;既高於生活,又不是脫離生活;既符合歷史生活的真實,又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它“比普通的實際生活更高,更強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帶普遍性”。在英雄形象與景物描寫的關係上,它緊緊地把握住兩個根本的區別:新舊社會環境的區別,英雄人物和反面人物所處的環境的區別。
新舊社會環境的區別:在景物描寫上,嚴格區分新舊社會環境,是準確地表現典型環境的基本條件之一。如果混淆新舊社會環境的本質區別,就會醜化新社會,美化舊社會。革命樣板戲彩色影片,在景物描寫上,嚴格地區分了新舊社會環境的差別。由於題材和主題的不同,影片中的革命意境雖然各呈異彩,但它們共同的特點是以歌頌光明為主,滿腔熱情地反映新社會的欣欣向榮、蒸蒸日上。
彩色影片《龍江頌》,表現的是“堵江抗旱”的故事,是一場戰勝“百年未遇的特大幹旱”的鬥爭。由於嚴格地把握了新舊社會環境的區別,充分地注意到這是發生在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旱情,因此,即使在表現江水英“後山訪旱”這場戲時,儘管這裡旱情嚴重,但影片也沒有自然主義地去渲染旱區的枯荒、枯黃的景象。相反地,展現在觀眾面前的卻是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好風光,是一派新鮮、活潑的生動情景。
影片為了突出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欣欣向榮的特點,把舞台景向兩側做了延伸,擴充了或增加了景物,又增加了前景,並採取色光照明增強景物的氣氛,使景物描寫做到了主體突出,層次分明,具有立體感、層次感、縱深感。對色彩的運用,尤其是自然景物中如山、樹、竹、葦、麥田、草地等各種綠色的運用,頗具匠心。不但青山、碧水、綠樹、麥田之間的綠色的運用富有層次,草地遠近綠色的運用也富有層次,使得色彩鮮明、豐富、協調,環境氣氛明快而又生氣勃勃。這樣,就使環境氣氛與主要英雄人物的精神面貌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在第一場中,影片在江水英撐船上場,轉身“亮相”的地方,增加了葦叢。當江水英內唱:“擔重任乘東風急回村上”時,影片以抒情的筆調用空鏡頭描繪了綠色的葦叢。接著,鏡頭搖迎江水英登場轉身“亮相”,以綠襯紅,有力地烘託了英雄人物的光輝形象。第五場中,當江水英提燈巡堤,唱“望北京更使我增添力量”的唱段時,影片在前景造成了疾風吹勁草的強烈氣氛,鏡頭降成仰角拍攝,使江水英“為革命,挺身闖,心如鐵,志如鋼,定叫這巍巍大壩鎖龍江”的革命胸懷得到了更好的展示。在第六場中,一開始,影片就以抒情的鏡頭緩緩搖過屋旁的梨樹和晨曦中竹子的剪影,表現了搶險合龍後的寧靜氣氛,為江水英不怕疲勞、連夜查看水情後上場,從環境氣氛上做了渲染。這一切,突出了光明,突出了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欣欣向榮的環境氣氛,突出了江水英的共產主義的精神境界。
新舊社會環境的區別:在景物描寫上,嚴格區分新舊社會環境,是準確地表現典型環境的基本條件之一。如果混淆新舊社會環境的本質區別,就會醜化新社會,美化舊社會。革命樣板戲彩色影片,在景物描寫上,嚴格地區分了新舊社會環境的差別。由於題材和主題的不同,影片中的革命意境雖然各呈異彩,但它們共同的特點是以歌頌光明為主,滿腔熱情地反映新社會的欣欣向榮、蒸蒸日上。
彩色影片《龍江頌》,表現的是“堵江抗旱”的故事,是一場戰勝“百年未遇的特大幹旱”的鬥爭。由於嚴格地把握了新舊社會環境的區別,充分地注意到這是發生在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旱情,因此,即使在表現江水英“後山訪旱”這場戲時,儘管這裡旱情嚴重,但影片也沒有自然主義地去渲染旱區的枯荒、枯黃的景象。相反地,展現在觀眾面前的卻是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好風光,是一派新鮮、活潑的生動情景。
影片為了突出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欣欣向榮的特點,把舞台景向兩側做了延伸,擴充了或增加了景物,又增加了前景,並採取色光照明增強景物的氣氛,使景物描寫做到了主體突出,層次分明,具有立體感、層次感、縱深感。對色彩的運用,尤其是自然景物中如山、樹、竹、葦、麥田、草地等各種綠色的運用,頗具匠心。不但青山、碧水、綠樹、麥田之間的綠色的運用富有層次,草地遠近綠色的運用也富有層次,使得色彩鮮明、豐富、協調,環境氣氛明快而又生氣勃勃。這樣,就使環境氣氛與主要英雄人物的精神面貌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在第一場中,影片在江水英撐船上場,轉身“亮相”的地方,增加了葦叢。當江水英內唱:“擔重任乘東風急回村上”時,影片以抒情的筆調用空鏡頭描繪了綠色的葦叢。接著,鏡頭搖迎江水英登場轉身“亮相”,以綠襯紅,有力地烘託了英雄人物的光輝形象。第五場中,當江水英提燈巡堤,唱“望北京更使我增添力量”的唱段時,影片在前景造成了疾風吹勁草的強烈氣氛,鏡頭降成仰角拍攝,使江水英“為革命,挺身闖,心如鐵,志如鋼,定叫這巍巍大壩鎖龍江”的革命胸懷得到了更好的展示。在第六場中,一開始,影片就以抒情的鏡頭緩緩搖過屋旁的梨樹和晨曦中竹子的剪影,表現了搶險合龍後的寧靜氣氛,為江水英不怕疲勞、連夜查看水情後上場,從環境氣氛上做了渲染。這一切,突出了光明,突出了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欣欣向榮的環境氣氛,突出了江水英的共產主義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