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寒硤
行邁日悄悄,山谷勢多端。
雲門轉絕岸,積阻霾天寒。
寒硤不可度,我實衣裳單。
況當仲冬交,溯沿增波瀾。
野人尋煙語,行子傍水餐。
此生免荷殳,未敢辭路難。
創作背景
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天,四十八歲的詩人杜甫拋棄了華州司功參軍職務,流寓隴右,開始了“因人作遠遊”的艱難歷程。此年七月,詩人從長安出發,先至秦州(今甘肅天水),寓居約三個月。“無食問樂土,無衣思南州”,因生活所迫,離開秦州,經過鹽井(今甘肅禮縣鹽官鎮)、寒硤、青陽峽、龍門鎮等地,轉赴同谷縣(今甘肅成縣),並於同年十月初到達同谷縣。途徑成州(今甘肅西和縣)時留下了數十首紀行詩,《寒硤》便是其中最精彩的詩篇之一。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行邁日悄悄,山谷勢多端。雲門轉絕岸,積阻霾天寒”這四句寫詩人路經寒硤時所見景物。首句,詩人先從大處落墨,概寫旅途勞頓和谷深路險。“日悄悄”描寫行路時間之長,“勢多端”極言谷壑幽深,山嶺重疊,群峰環繞,山路險峻。由環境險惡,烘托日高人困之情態。沈德潛評價說:“起手壁立萬仞。”(《唐詩別裁》)
“雲門轉絕岸,積阻霾天寒”接首句,該句繼寫環境之惡劣,秋雲密布,硤谷幽深,寒意逼人,光線昏暗,似乎無路可尋。詩句中透露著嚴峻緊張的氣氛。“寒硤不可度,我實(貧)衣裳單。況當仲冬交,溯沿增波瀾。”這四句,在描寫客觀環境的基礎上,詩人重寫個人感受。秋冬之交,水流湍急,寒硤難越,加之腹空衣單,饑寒相煎,詩人用極簡易的文字和白描手法,來表達長期飽受饑寒艱辛之苦,淒涼沉鬱、哀壯感傷之情,在詩人心底湧起,不能自已。詩人以“本真”之筆法,由環境險惡,來襯托個人際遇之苦,“抑將窮餓其身,思愁其腸,而使自鳴其不幸邪”(韓愈語)。
“野人尋煙語,行子傍水餐,此生免荷殳,未敢辭路難”為詩歌第三層。詩人以賦的筆法,描寫走出寒硤後,沿途所見人物活動。炊煙裊裊中,詩人向野人打問路徑,發現歷經戰亂後,老百姓流離失所,在河邊餐飲。目睹這一情景後,詩人由衷發出了“此生免荷殳,未敢辭路難”的喟嘆。如果能免除戰禍,老百姓不再荷殳從軍,安居樂業,自己歷經艱險,長途跋涉,又何妨呢?
從全詩整體結構看,第三層為詩情高潮部分,卒章顯志。詩人由自身遭遇、眼前現實而聯想到老百姓的苦難,憂民感亂、悲天憫人的人道主義情愫溢於言表。別林斯基曾說:“任何一個詩人也不能由於他自己和靠描寫他自己而顯得偉大,不論是描寫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寫他本身的幸福。任何偉大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因為他是社會、時代、人類的器官的代表。”杜甫在這首詩里通過描寫他本身的痛苦,來表現社會的苦難、時代的苦難,並且寄託著“窮年憂黎之,嘆息腸內熱”的情感和要求平息戰亂、變革現實的崇高理想。同樣這種情感亦充分表達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詩歌中。換言之,《寒硤》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有異曲同工之妙。
名家點評
《唐詩品匯》:
劉云:怨傷忠厚,得詩人之忠厚(末二句下)。
《唐詩歸》:
鐘云:唐人寫山水妙遠,往往用“無端倪”三字,此又曰“勢多端”,又有其妙(“山谷”句下)。鐘云:“實”字苦,如聞其訴聲(“我實”句下)。鐘云:三字幻甚(“野人”句下)。鐘云:苦中幽事(“行子”句下)。鐘云:義命止足語(“此生”句下)。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崔德符曰:昔韓子蒼嘗論此詩筆力變化,當與太史公諸贊方駕,學者宜常諷誦之。陳繼儒曰:此與《鐵堂峽》、《青陽峽》篇,幽奧古遠,多象外異想,悲風泣雨,入蜀人不堪讀。周珽曰:首二句已括峽中行旅之苦,下數句正敘山谷多端苦勢,“勢”字可畏。
《杜詩話》:
積阻之氣,至於霾天,著此一句,寒峽方顯(“積阻”句下)。
《讀杜心解》:
“行邁”四句,從“峽”字滾出“寒”字。接寫四句,本說峽寒,反將“衣單”、“冬半”翻轉來說,涉筆便活。
《杜詩鏡銓》:
至極不堪處,忽父作自解語,翻轉前篇“死道路”、“肝肺熱”等句意,筆極變幻(末二句下)。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天寶三載(744年),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