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宿硤石寺下

《和宿硤石寺下》是北宋詩人趙抃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人以短短四句寫出淮岸硤石古寺那樣一片天地,同時表現了詩人的情感活動,面對眼前的山寺,雖身未能至而心嚮往之。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和宿硤石寺下》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宋詩鈔》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趙抃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

作品原文

和宿硤石寺下
淮岸浮圖半倚天
山僧應已離塵緣
松關暮鎖無人跡
惟放鐘聲入畫船。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硤石:在今安徽鳳台西南淮河邊。
⑵淮岸:淮河岸邊。浮圖:即塔。
⑶離塵緣:謂與世隔絕,不管人間事,修為達到很高的境界。塵緣,佛教認為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是污染人心、使生嗜欲的根緣。
⑷松關暮鎖:寺門在傍晚時緊緊關閉。松關,以松木做的門栓,此指寺門。

白話譯文

淮河邊上,山上矗立的寶塔高與天齊;硤石寺的僧人,應當早已把世事拋棄。天剛晚,山門已經緊緊地關閉;只有鐘聲悠揚,傳進河邊停泊的畫船里。

創作背景

據蘇軾《趙清獻公神道碑》說,趙抃平常性喜山水,晚年致仕,年七十餘,還遍游天台、雁盪諸名山。這首詩就是在游宿硤石寺後創作的。

作品鑑賞

這首小詩,寫的是旅途的寂寞,全用景語表達,這是絕句常用的手法。
船停泊在淮河岸邊的硤石山下,山上坐落著一所古寺。山並不高,但從河底的船中仰視,寺里的古塔卻給人“半倚天”之感。硤石一帶環境幽靜,加上古寺高踞山巔,遂使詩人覺得寺中的老僧,佛性圓足,超脫塵境。舟行是寂寞的,此時舟泊硤石,詩人想到方外老僧,起了探勝造訪的念頭,他是在舟中縱目眺望,然後登上了河岸,但發現松徑邊寺廟的柵欄是鎖著的,寂無人跡。於是希望變成了悵望,古寺在詩人的心理上愈去愈遠了。然而就在這悵望之際傳來了暮鐘的聲音,一聲聲進入畫船。那佛國世界本已遙遠難即,此時卻放出鐘聲來到人間,這種聲音,發人深省,令人神往。
這四句詩,在地理位置的處理下,先由下而上,又由上而下,境界開朗;在景物與感官的搭配上,又有動有靜,有視覺又有聽覺的感受,從而使讀者細密地品味出作者當時的心情。唐張繼楓橋夜泊》有“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句,寫紅塵擾亂中的寺廟鐘聲;這首詩寫人煙稀少處的寺廟鐘聲,各自意境不同,都寫得很美。
詩在空間位置的處理上,首句是向上仰觀古塔,末句是鐘聲下及畫船。自下而上,復又自上而下,硤石古寺在心理上高遠超脫的印象,即不待刻畫已自然形成。在景物的搭配上,既有動,又有靜,既有山巔古寺,又有水濱畫船。於互相映襯中突出了硤石寺的靜穆,而不顯得枯寂。末句由寫視覺感受,轉到寫鐘聲,更添出無限詩意。那鐘聲在船頭,在水上,蕩漾傳送,終於消失,但在詩人心靈深處卻悠然不盡,久久牽動著他的情思。詩似收而未收,富有餘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