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又名寒流,指某一地區冷空氣過境後,氣溫24小時內下降8℃以上,且最低氣溫下降到4℃以下;或48小時內氣溫下降10℃以上,且最低氣溫下降到4℃以下;或72小時內氣溫連續下降12℃以上,並且最低氣溫在4℃以下的天氣。寒潮是一種大型天氣過程,往往引發多種嚴重的氣象災害。寒潮凍害影響人們和牲畜的正常生活。
寒潮天氣的一個明顯特點是劇烈降溫,低溫能導致作物霜凍害、凍害和河港封凍、交通中斷災害,常會給工農業帶來經濟損失。寒潮凍害特指冬季嚴寒對越冬作物的凍害。寒潮天氣過程是高緯地區大規模的強冷空氣南下,使經過之地出現劇烈降溫和大風的天氣過程。當氣溫下降到0℃(冰點)以下或較長時間持續在0℃以下,就會引發越冬作物的植株體結冰而喪失一切生理活動,造成植株枯萎或死亡,嚴重的低溫也能引起牲畜患病或凍死,造成嚴重的農牧業氣象災害,即寒潮凍害。寒潮凍害主要是0℃(冰點)以下的低溫造成植物組織冰凍而受害。很多研究成果表明,低溫導致細胞組織結冰是植物死亡之原因。
我國處於世界上典型的季風區域,冬季盛行東北季風,夏季盛行西南季風。在冬半年,我國華北和東北地區吹西北風,華中為北風,華南地區是東北風,冬季風帶來的天氣是嚴寒和乾燥。
凍害對農業威脅很大,如我國的冬小麥和柑橘生產常因凍害而遭受巨大損失。寒潮凍害不僅取決於寒潮路徑和強度,而且與農作物種類和地理位置有密切關係。我國受凍害影響最大的是北方冬麥區,凍害發生最多的區域是北方和長江中下游地區。長江以北冬麥區因降雪少,秋旱,冷空氣活動頻繁,山川河谷容易積聚冷空氣,常出現凍害;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因丘陵山地多,冷空氣南下受山脈阻滯,停留堆積,導致洞庭湖盆地和浙、閩丘陵地區出現的凍害持續時間長、溫度低,並常伴有降雪、凍雨天氣,部分江河湖泊封凍,使麥類、油菜、蠶豆、豌豆和柑橘類經濟林木遭受嚴重凍害。在西部的荒漠和高寒山區,因很少有越冬作物,因此寒潮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不大。
在我國小麥是僅次於水稻的主要糧食作物,歷年種植面積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22%~30%,占糧食作物面積的20%~27%,分布遍及全國各省區。我國主要種植的是冬小麥。冬小麥凍害是多種因子綜合影響的結果,其中0℃以下低溫是引起麥苗受傷害的主導因子。越冬麥苗能忍受一定強度的低溫,一般在冬季高於-10℃的低溫不會造成麥苗死亡。但當麥苗環境溫度進一步降低到麥苗不能忍受的程度時,這部分麥苗就出現了死亡。
植物凍害是在強冷空氣爆發南下產生劇烈的降溫時引起越冬作物和果樹受凍,造成植株死亡或部分死亡,因此防禦凍害一方面要設法提高越冬作物和經濟果木抗禦低溫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採取措施阻擋寒風入侵,減小降溫強度。防禦凍害的有效措施主要有:
(1)培育耐寒品種,提高抗凍能力
對於越冬作物或亞熱帶經濟果木,選育耐寒性強的品種,提高植株抗凍能力,是避免或減輕凍害的一項戰略性措施。
(2)加強冬前管理,增強抗凍能力
栽培管理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越冬作物和果木的抗凍能力,因此搞好冬前栽培管理是防禦寒潮凍害的重要措施。
(3)利用局地小氣候環境,實時避凍栽培
在我國亞熱帶柑橘栽培的北緣地區,充分利用山體或水體有利的小氣候資源環境栽培柑橘,可以有效地避過或減輕寒潮凍害。
(4)積極採用防凍措施
防禦凍害除上述的戰略措施外,還可以在冬季低溫來臨前和降溫期間採用多種防寒抗凍措施。目前套用的防凍措施可分為如下三種類型:
露天增溫法:利用一切條件提高近地面層溫度,如布設煙堆、安裝鼓風機等,打亂逆溫層,對近地層有顯著地增溫效果,其中熏煙一般能提高近地層溫度1~2℃。
覆蓋法:利用覆蓋物保護植物體的地上部或地下怕凍部位,減少地面長波輻射,防禦寒風侵襲,從而起到防寒作用。覆蓋有水平和垂直覆蓋兩種,其中有直接覆蓋在作物上或果樹上的,有搭棚覆蓋的,還有採用包紮式的。風障對防禦凍害也有較好效果,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採用不同類型和不同傾角的風障設計。
噴化學藥劑:主要用於果樹防凍。噴化學藥劑防禦凍害,一是利用生長激素控制果樹生長規律,增強抗凍能力。化學方法防禦凍害是一種應急措施,必須掌握短期的寒潮降溫預報。
另外,在寒潮發生後,還可以針對不同作物採取一些簡單的防寒補救措施。如撬泥培土護根,壓草保苗等。對早播出苗的春馬鈴薯、春大豆,可以及時搭好小拱棚防寒。各類作物受凍後,要根據凍害程度和苗情,及時追施適量速效氮肥和鉀肥,每畝(1/15hm2)施尿素和氯化鉀各3~5kg,以便促進植株儘快恢復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