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溫統一辨治外感病》是2017年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曹東義、方朝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寒溫統一辨治外感病
- 作者:曹東義、方朝義
-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 ISBN:9787513240796
《寒溫統一辨治外感病》是2017年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曹東義、方朝義。
《寒溫統一辨治外感病》是2017年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曹東義、方朝義。內容簡介外感熱病診治理論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悠久,經驗豐富,但同時眾多學說之間也呈現出許多矛盾,久爭未果。形成一個被大家認同的理...
《寒溫統一論》在八綱的主導下,把傷寒六經和溫病三焦、衛氣營血的理法方藥統一起來,從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外感病辨證論治體系。其中所引歷代醫學家的方藥用量及其用法等,悉仍其舊,以免失真,並便於古今對照研究。臨床可因時、囚地、因人不同,並結合各自的實踐經驗,靈活掌握,不必拘執。《寒溫統一論》適於...
外感熱病六經寒溫統一證治綱要 《外感熱病六經寒溫統一證治綱要》是清華大學出版社2022年出版的書籍。
在此基礎上,先生提出“寒溫統一論”,書中“醫案拾萃”欄目,經方時方並用,充分體現了這一學術特點。內容簡介 《萬友生論外感病》為近代名老中醫經驗集叢書之一。圖書目錄 寢饋岐黃五十年 臨證經驗 濕溫病的辨證與治療 石家莊市中醫治療乙型腦炎的經驗 套用寒溫統一的熱病理論治療流行性出血熱的臨床研究 論汗法的...
《實用傷寒溫病學》是一部全面介紹中醫外感熱病學內容與診治的臨床專著,作者以中醫八綱辨證為統領,將《傷寒論》與《溫病條辨》、《外感溫熱論》、《濕熱病篇》、《溫熱經緯》、《溫疫論》等溫病學代表著作的主要內容及學術思想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成為一個集傷寒學與溫病學於一體、內容完整統一、結構緊密新穎的...
1、治療學上的新突破 ① 宋代朱肱擅長靈活運用經方:朱肱首先提出運用經方不能墨守成規,{因時因地因人因病}靈活加減隨證變化。② 金元劉河間強調熱病治宜寒涼:金元時期,百家爭鳴學術活躍。劉河間首先打破《傷寒論》表證必須用麻桂辛溫解表的方法,認識到很多外感病濫用辛溫解表,足以誤人。提出治療熱病:A、...
生前曾先後任省江西省中醫進修學校、江西中醫專科學校和江西中醫學院教導副主任,內科和傷寒溫病、熱病教研室主任,中醫藥研究所所長、江西中醫學院教授、中華中醫學會第一、第二屆常務理事等職,傾畢生精力提出寒溫統一的外感熱病理論體系,在全國中醫學術界獨樹一幟。主要著作有《傷寒知要》、《寒溫統一論》和《熱病...
第四節 熱病的治療 《素問》汗泄兩法治熱病 華佗“六部三法”治傷寒 仲景時代沒有辛涼解表法 歷代醫家論辛溫解表難用 使用達原飲希望直達膜原 倡辛涼解表催生溫病學派 第三章 建立熱病統寒溫的分級診治體系 第一節 外感熱病統一辨證的一級圈說 一級圖設計構想說明 建議採用“三綱辨證”“三綱辨證”與傳統...
丁甘仁(六經分治,善治外感)巢渭芳(藥有專任,不失時機)汪逢春(重視脾胃,善治濕溫)施今墨(中西結合,消炎止咳)岳美中(學宗三家,專病專方)黃文東(活血化瘀,攻邪護正)許公岩(健脾升清,擅治呼吸)關幼波(治病求本,十綱辨證)裘沛然(寒溫一體,潤燥降逆)顏正華(證癥結合,數方合用)張鏡人(...
“大凡病溫之人,多系內有蘊熱,至春陽萌動之時,又薄受外感拘束,其熱即陡發而成溫”。他遵循“火郁發之”之旨,治療上主張宣散鬱結,疏通氣機,透邪外達。反對徒執寒涼,只清不透,使邪無由出。並自擬清解湯、涼解湯、寒解湯三方,徑以石膏清其內熱,又選用薄荷、連翹、蟬蛻發表,且“引胃中化而欲...
在治療外感病的過程中,要把兩種學說融會貫通,因人制宜,才能獲得好的效果。試觀《丁氏醫案》中對傷寒、溫病的治療總是傷寒方與溫病方同時採用,並不以經方和時方劃分界限,臨證靈活掌握運用,療效甚佳。比如,在治療傷寒類疾病方面,他總是根據傷寒邪從外來,循六經傳變規律,辨別其夾雜情況,隨機應變,施以適當...
蓋緣外感風寒,內服生冷膩滯甘壅物品。產生痰飲,停於心胸,阻滯正氣,氣血不得四布則肢寒、脈細也。甚者肢寒及膚,至全身皆冷而微汗,予本方皆應效如神,至夜半必厥回、脈出而利止也。”廖幼民臨診辨證之細緻與運用方劑之靈變,於此可見。廖幼民先儒後醫,其學術成就既得之於學業的勤勉。三折肱的體驗...
《杜懷棠臨床經驗集》從醫家傳略、學術思想大要、臨證治要、內科心得、醫案精選五部分進行編寫。其中醫家傳略簡要介紹杜懷棠教授的成才之路;學術思想大要主要介紹杜懷棠教授寒溫統一辨治熱病的思想;臨證治要方面,以內科病證為綱,病因病機、辨證論治、臨證備要為目,論述杜懷棠教授的辨證論治經驗;內科心得方面記述...
第四節 外感熱病學說的歷史創新 第五節 外感熱病學說的現代創新 第二章 熱病統轄傷寒與溫病的理論闡釋 第一節 熱病病因 第二節 熱病傳變規律 第三節 熱病的共同病機 第四節 熱病的治療 第三章 建立熱病統寒溫的分級診治體系 第一節 外感熱病統一辨證的一級圖說 第二節 外感熱病統一辨證的二級圖說 ...
沈仲圭認為傷寒、溫病本是一體,不應另立門戶。溫病學說是在《內經》、《難經》、《傷寒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既能補充《傷寒論》的不足,又與《傷寒論》互為補充,使外感病的治療更為完善。臨床經驗 對於門脈性肝硬化腹水(即臌脹)的治療,沈仲圭認為用泄水峻劑,如大戟、芫花、甘遂之類,雖能水去腹...
二、創立“勞力感寒” 三、從病因立論兩感病 四、傷寒的傳變規律觀 五、創外感病八綱辨證 六、細述陰陽寒熱表里 七、辨傷寒無補法 八、闡六經證充實八綱辨證 九、陰以陽為主,陽以陰為根 十、論“中年修復,再振根基” 十一、闡發病機十九條 十二、對脈學的貢獻 第五...
《傷寒論研讀與經義發微》、《奇病奇治》、《風濕病驗方》、《免疫性疾病的治療》、《病毒性疾病的治療》、《當代中醫養生260問》等20餘部專著。科研成果 學術上主張“學傷寒,用傷寒,堅持辨證論治,寒溫統一,內傷與外感合論”。總結出中醫常見病證治學術見解如下:(1)辨外感與內傷合論;(2)慢性老年性...
(一)外感必見“惡寒”,治法不離一個“汗”字——惡寒高熱骨節痛案 (二)經驗教訓:汗出透徹,方能邪從汗解——皮疹高熱身腫痛案 (三)惡寒發熱皆當用麻桂乎——惡寒發熱口糜案 (四)“雙峰熱”是“往來寒熱”的又一表現——登革熱余話 (五)瘥後勞復有專方——持續發熱一月余案 (六)寒溫統一,...
他在治療頭痛證時,就是按辨證分為外感和內傷。外感頭痛又分風寒、風熱、濕邪三種頭痛;內傷頭痛則分為氣虛、血虛、痰濁、肝火、寒厥、痰濁6種頭痛。對潰瘍病,他則認為多屬中焦虛寒證,選擇“黃芪建中湯”為主方加減治療,均獲良效。秦伯未在溫病、肝病、水腫病、腹瀉、痛證、潰瘍病、慢性傳染性肝炎、心絞痛等...
所以,過分誇張辨證論治的作用是缺乏事實根據的。還有一個誤區,就是認為治病只需要解決主要矛盾,對兼夾症不屑一顧,只要主要矛盾解決了,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實際上對這個問題應該分以下三個方面區別對待。一是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是同一個原因引起的,只要主要矛盾解決了,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比如:外感風寒...
六、外感發熱不必拘於“到氣方可清氣 七、焦慮症從膽論治 八、重視有毒藥物的套用劑量 下篇 雜病擷菁 一、老年便秘宜溫通 二、面肌痙攣重培土 三、補中安神療夢遊 四、疏肝降逆治奔豚 五、重用防風治弄舌 六、淡以通陽治產痹 七、清上實下療眩暈 八、補益中氣治尿頻 九、流通氣血治痿證 十、寒溫同用...
他認為傷寒是一切熱病的總名稱,也就是一切因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傷寒”。他還對前人留下來的“辨證論治”的治病原則,認真地加以研究,從而提出了“六經論傷寒”的新見解。他除了“勤求古訓”,還“博採眾方”,廣泛蒐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藥,甚至民間驗方也盡力蒐集。他對民間喜用針刺、灸烙、溫熨、...
2.1舌象 舌象是中醫觀察病情的重要內容,尤其在外感熱病的辨證施護中更為重要。舌為心之苗,舌的血管和神經分布極其豐富,其黏膜上皮薄而透明,乳頭反應靈敏,故機體一般情況,消化系統和體液變化均可在舌上迅速地反映出來。近年來研究舌象的資料日益增多,重視舌象觀察也是中醫護理觀察的又一特殊手段。正常舌象為淡紅...
所以,過分誇張辨證論治的作用是缺乏事實根據的。 還有一個誤區,就是認為治病只需要解決主要矛盾,對兼夾症不屑一顧,只要主要矛盾解決了,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實際上對這個問題應該分以下三個方面區別對待。一是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是同一個原因引起的,只要主要矛盾解決了,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比如:外感風寒...
無論是外感寒邪,或是內傷、雜病的治療。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的112方中,原文裡說到使用附子方的地方,約35處,這比例約3、2比1,也就是說不到4張的處方中就有一張方要用附子。如此多的使用附子應該引起我們的思考,說明附子在祛寒溫陽、救逆方面和重要性。其中使用的生附子與炮附子與我們今天的炮製方法...
歐正武教授擅長中西醫結合呼吸系統疾病的防治,長期從事哮喘病研究,他認為咳嗽變異型哮喘(CVA)當從哮辨證論治,CVA的本質是肺脾腎三髒虧虛,主要表現為虛寒證。而發作期以外感風寒,內伏痰濕為主,以溫肺化痰飲治療;緩解期以益氣健脾為治。歐老認為,胃脘痛的病因病機,主要是外邪犯胃、飲食傷胃、脾胃素虛,致...
三、對寒溫統一的影響 第二章俞根初治學與學術思想 節治學嚴謹,博採眾長 一、治學書宜活讀,方宜活用 二、學術淵源宗《內》《難》,有發揮 第二節對外感熱病學說的貢獻 一、創六經氣化辨證體系 二、拓寬六經的內涵 三、發展六經氣化學說 第三節創立“三化”學說 一、寒熱為綱合化三端 二、三化與陽明冒...
對中醫理論《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外感溫熱論》、《溫熱經緯》有深邃的造詣。在傷寒與溫病之爭中,主張“統一溶化論”。對思邈、河間、子和、東垣、丹溪、景岳、獻可、鞠通、士鐸、旭高、清任、容川、山雷等學術思想,均能吸其所長,為我所用。識疾治病,主張整體出發、多項辨證,明析標本、...
濕溫辨治 王氏認為,濕溫雖屬外感時令之邪,但必先內蘊濕熱。其發於夏者,多挾暑熱;發於秋者,多由新涼引動。其認為,濕溫的病機特點,一為濕熱交蒸,一為邪滯互阻。臨床辨證應分析濕熱之偏勝,邪滯之深淺;其論治,以分化濕熱、消導腸滯為要。其認為,濕不化則溫不解,滯不導則邪不撤,此外,更應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