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貴學是研究富貴管理的學問。富貴學是揭示富貴本質、解析富貴關係、闡述富貴之道的相對獨立的理論體系,是對理財學、財富學的繼承與發展,是對富貴籌劃和富貴管理實踐的理論概括和思想凝練。富貴學引導人們正確理解富貴哲學,樹立科學富貴觀念,升級完善財富管理,端正富貴態度,堅持富貴精神,恪守富貴法則,加強富貴籌劃,實踐富貴人生。
基本介紹
基本內涵,框架體系,理論意義,實踐價值,
基本內涵
沿著財富管理實踐軌跡,中國財富理論研究大致歷經三個階段,邁上三個台階,將逐步形成富有中國特色的財富“三學”:理財學、財富學和富貴學。
富貴學研究對象由理財管理、財富管理轉向富貴管理,其核心任務由理財計畫、財富規劃到富貴籌劃;服務階段由一期、二期轉至第三期;研究層次由四維、五維升至第六維;主要由銀行、金融機構轉向更為寬泛的綜合服務;產品由單一型、組合型轉向更加寬廣自由的領域;產品與業務周期由短期、中期轉向更長期限,實現短期、中期和長期有機結合;服務對象由個人、家庭更進一步深入到整個家族;服務客戶的代際由其本人、一代人轉向幾代人,向下延伸、統籌兼容;服務成效由產品收益、配置效益轉向以整個幸福指數進行綜合衡量;服務類型由批發服務、分類服務轉向更加個性化的訂製服務;著力點也由創富增富、守富傳富進一步轉向富貴兼修的系統性整體服務。
作為富貴學的初步探索,《富貴論》闡述了富貴概念、富貴關係以及富貴之道,倡導藉助富貴相依的“向心力”,克服富貴相離的“離心力”,用好富貴相通的“凝聚力”,統籌富貴相融的“協同力”,培育富貴相熵的“生命力”,從而實現富貴平衡有序、人生和諧幸福。馬克思的《資本論》、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和《國富論》、英國大衛·休謨的《人性論》、法國埃里克·芒雄里高教授的《貴族論》、聶雲台的《保富論》、英國J.A.霍布森的《財富的科學》、德國費爾巴哈的《幸福論》、日本福澤諭吉的《文明論》、英國馬凌諾斯基的《文化論》、宗開寶的《共同富裕論》等講述、和支撐《文明論》《共同富裕論》從為富貴學研究注足了養分。
框架體系
富貴學從理論體系上包括哲學、思想和行為三個層面。在哲學層面,富貴學探究富貴本質(探析富貴邏輯起點與理論淵源)、釐清富貴關係(總結富貴相依、相離、相通、相融、相熵等辯證關係)、揭示富貴規律(如富貴守恆、富貴循環規律等);在思想層面,富貴學研究富貴精神(遵道、正相、賦能、協和、通融、熵律),提出富貴觀念和主張,倡導富貴態度;在行為層面,富貴學提煉富貴法則,並提出富貴籌劃與管理策略和路徑。總體而言,富貴哲學引領富貴思想,並進而指導富貴行為。
理論意義
(一)富貴學與六維財富觀
六維財富包括財富的質、量、位、時、意、靈共六個維度。前四個組合一起,構成個人理財,對其系統研究是理財學的任務;同樣,往後加上人的“意識”維度,前五個維度組合起來,就構成了財富管理,對其系統研究構成財富學的範疇;再往後,加上“靈”的維度,六維財富齊全了,就是富貴管理,對其系統研究體系即為富貴學。
藉助六維財富觀,可將有關財富管理理論劃分出幾個層次來。富貴“三學“:理財學、財富學、富貴學,一環連一環,環環相扣,相輔相成。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對前者的提升。在理財學研究的理財管理過程中,“理”是手段,“財”是目的;“理”是過程,“財”是結果。能否達到預期目的和結果,要看理財計畫是否科學、理財產品是否給力、理財過程是否合規、有效等等。可見,理財學研究的對象相對聚焦,研究內容相對簡單。在財富學研究的財富管理過程中,“財”是手段,“富”是目的;“財”是過程,“富”是結果。能否達到預期目的和結果,要看財富規劃是否嚴密、實施過程是否順利、風控合規是否有效等等。可見,財富學研究的對象範圍更廣,內容更為豐富。在富貴學研究的富貴管理過程中,“富”是手段,“貴”是目的;“富”是過程,“貴”是結果。能否達到預期目的和結果,要看富貴籌劃是否精確、過程是否得體、個性化落地是否有效等等。
富貴學與六維財富密不可分。沒有六維財富觀,就沒有富貴學理論體系,也就沒有系統的從理財學、財富學到富貴學的財富理論的提升與展開。
(二)富貴學與幸福論
亞當·斯密開創了幸福理論的現代範疇和話語體系,建構了普通人的普遍幸福的理想模式。普遍幸福的外部要素是秩序、好政府以及個人的身體狀況、財富、地位和名譽,深層潛質是人的自足感。普遍幸福的實現機制是文明的商業社會、健康的社會風尚和良好的道德情操。正義是普遍幸福的始基,美德是普遍幸福的歸宿。亞當·斯密的幸福理論折射出現代人的生活情境卻帶有難以克服的局限性。
馬克思主義幸福觀是科學辯證的幸福觀,是多方面的有機統一。馬克思說:“對於一個忍飢挨餓的人來說並不存在人的食物形式,憂心忡忡的窮人甚至對最美麗的景色都沒有什麼感覺”。馬克思在肯定人的物質幸福的基礎上,特別注重人的精神幸福,注重物質幸福與精神幸福的統一;幸福不僅是對生活的享受,更是通過勞動對生活的創造,是享受和勞動的統一;社會幸福決定個人幸福,個人幸福豐富著社會幸福,是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的統一。人生最大的幸福,在於奉獻,在於為人類謀福利。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賽利格曼提出了一個幸福的公式:總幸福指數=先天的遺傳素質+後天的環境+你能主動控制的心理力量(H=S+C+V)。總幸福指數是指一個人較為穩定的幸福感,不是暫時的快樂和幸福,而是對自身生存狀態的全面肯定。不難看出,這當中既包括“富”的因素,也包含“貴”的因素。
保羅·薩繆爾森也曾經提出這樣一個關於幸福的公式:幸福=效用/欲望。效用是人消費某一種物品時得到的滿足程度;而欲望是對某一物品效用的強烈需求。這個公式表明,幸福是效用和欲望的比較後的綜合感受。在欲望一定的情況下,效用越大人們的幸福感就越強。一般來說,“富”的增加有助於效用的獲得和增加;“貴”的增加則有助於欲望的控制和減少。這一加一減之間,共同推動幸福感的提升。可見,“富貴”是與“幸福”緊密相關的。
從理財學、財富學升維到富貴學,為我們找到了一把打開幸福之門的鑰匙。
實踐價值
(一)助益破解現實難題
金融進入新時代。資管規模迅速上升,越過百萬億元大關;科技融合緊密,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互聯互通持續升級;創新持續進行,業務模式、金融產品、業務流程、銷售渠道疊代頻頻;監管日益強化,強監管、深穿透、嚴要求不斷加碼;開放循序漸進,向民營資本、非金融行業、外資和網際網路開放金融大門……。在技術加速進步、經濟加速發展和社會加速轉型過程中,人們有時會感到在有些領域存在的悖論現象。如:社會在發展,麻煩沒減少;技術在提升,安全沒增加;收穫在增加,滿足沒增加;壽命在增加,健康沒增加;交流在增加,信任沒增加;合作在增加,默契沒增加;物質在增加,快樂沒增加;選擇在增加,危機沒減少;效率在增加,質量沒增加;財氣在增加,貴氣沒增加……。財富在增加,幸福沒增加。出路何在
人們的幸福感也是一個組合、一個體系,包括安全感、獲得感、存在感、悅納感、成就感等。在市場瞬息萬變、社會轉型加速的今天,可對照富貴學,重新反思前些年形成的個人財管策略。尤其要重新審視人的財富與物的財富、個人財富與家庭財富、實體財富與金融財富、財富創造與財富傳承、人工理財與智慧型財富、自主理財與委託財管、專業服務與增值服務、財富外拓與財富內守、資產集中與財富分散、財富規劃與理財計畫問題。要在財富管理之道上早作規劃、嚴格自律、從長計議、持續成長。從理財學、財富學升遷到富貴學,以富貴之道為指引,堅持熵減做功,梳堵減耗,有助於破解難題、達成所願。
(二)有助於促進共同富裕
2021年8月17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就促進共同富裕問題作出部署。書記強調,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徵,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徑:要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要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要鼓勵勞動致富、創新致富;要最佳化巨觀政策促就業、保民生、補短板。同時,要不斷完善先富帶後富、幫後富的幫扶機制。
可見,共同富裕是一個系統工程。從理財學、財富學躍升到富貴學,研究富貴關係、探析富貴之道、倡導富貴精神,有助於為共同富裕提供思想基礎和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