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王村

富王村隸屬 於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 忙糯鄉,距鄉政府所在地49.00公里,到鄉道路為土路,交通方便,距縣 98 公里。東鄰南亢村,南鄰巴哈村,西鄰南罵河村,北鄰臨滄。轄忙炭、乾田等16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 512 戶,有鄉村人口2398人,其中農業人口2398人,勞動力 1025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 825人。 全村國土面積10.53平方公里,海拔 1,699.00 米,年平均氣溫 15.00 ℃,年降水量 1,565.00 毫米,適合種植 核桃、茶葉 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3,819.00 畝,人均耕地1.6畝,林地11,977.50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富王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 忙糯鄉
  • 地理位置:距鄉政府所在地49.00公里
  • 面積:10.53平方公里
  • 人口:2398人
  • 氣候條件:年平均氣溫 15.00 ℃,年降水量 1,565.00 毫米
  • 耕地面積:3,819.00 畝
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基層組織,發展重點,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819.00 畝(其中:田1,396.00 畝,地2,423.00 畝),人均耕府尋兵地 1.60畝,主要種植 茶葉、甘蔗 等作物;
擁有林地 11,977.50 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051.00 畝,人均經濟林果地 0.86 畝,主要種植 茶葉、甘蔗 等經濟林果;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電、通電視 、通電話。全村有15戶飲用井水,有 194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37.89 %)。
有501戶通電,有 274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 292 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嬸備騙祖97.85 %、53.52 %和57.03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34 戶,其中擁有移嬸漏旋動電話農戶數32戶(分別占總數的 26.17 %和6.25 %)。
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 ;距離最近的車站49.0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 7.00公里。
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396.00畝,有效灌溉率為 %,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1,051.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44畝。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 9戶;裝有太陽能農戶3戶;全村不通自來水;有 11個自然村已通電;有4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1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1個自然村已通電話;無路燈。有11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
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9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 52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51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 233.4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61.35萬元,占總收入的 69.12 %;畜牧業收入 49.25萬元,占總收入的 21.10 %(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640頭,肉牛 31 頭);
林業收入 6.15 萬元,占總收入的 2.63%;
第二、三產業收入8.87萬元,束匪膠占總收戀享元兇入的 %;工資性收入 14.50萬元,占總收入的 3.80%。
農民人均純收入 1,009.00元,農民收入以 種植、養殖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4.5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173人(占勞動力的 7.21%),在省內務工135 人,到省外務工38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茶葉、甘蔗,主要銷售往 縣外。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8.98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 3.85 %。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 茶葉、甘蔗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核桃、茶葉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512戶,共鄉村人口2398人,其中男性1316人,女性1082人。其中農業人口2398人,勞動力 1025人。該村以漢族、拉祜族為主(是漢族、拉祜族混居地),其中 漢 族1831人,拉祜族 567人 。
到2006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924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 80.23%;享受低保 65人(人員名單附後)。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2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 1 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 49 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4所,校舍建築面積 3,580.00平方米,戲地擁有教巴兵踏師 12人,在校學生 258 人,距離鄉中學49.00公里。
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05人,其中小學生258人,中學生47人。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1個黨小組,共有黨員43 人,少數民族黨員5人,其中男黨員38人、女黨員5人。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組成,下設16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 1 個,團支部 1 個,共有團員 121 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該村農業生產水平較低,農田水利設施不完善,農業生產結構不合理,農民科技文化水平偏低.大多數村組交通、飲水問題得不到解決,社會公益事業得不到發展。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以農、林為基礎,養殖業為龍頭。科技為先導,重點加強、茶葉、木瓜、甘蔗、核桃等產業的大力發展。使本村的經濟得到提高,同時促進各項事業的大力發展。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 茶葉、甘蔗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核桃、茶葉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512戶,共鄉村人口2398人,其中男性1316人,女性1082人。其中農業人口2398人,勞動力 1025人。該村以漢族、拉祜族為主(是漢族、拉祜族混居地),其中 漢 族1831人,拉祜族 567人 。
到2006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924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 80.23%;享受低保 65人(人員名單附後)。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2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 1 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 49 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4所,校舍建築面積 3,580.00平方米,擁有教師 12人,在校學生 258 人,距離鄉中學49.00公里。
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05人,其中小學生258人,中學生47人。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1個黨小組,共有黨員43 人,少數民族黨員5人,其中男黨員38人、女黨員5人。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組成,下設16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 1 個,團支部 1 個,共有團員 121 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該村農業生產水平較低,農田水利設施不完善,農業生產結構不合理,農民科技文化水平偏低.大多數村組交通、飲水問題得不到解決,社會公益事業得不到發展。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以農、林為基礎,養殖業為龍頭。科技為先導,重點加強、茶葉、木瓜、甘蔗、核桃等產業的大力發展。使本村的經濟得到提高,同時促進各項事業的大力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