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茨凱維支

密茨凱維支

亞當·密茨凱維支(Adam Mickiewicz,1798.12.4——1855.11.26),被譽為“飛禽之王--鷹”波蘭偉大的愛國詩人和社會活動家,他一生大部分時間流亡在外,居留異國,為祖國的獨立和人民的自由而奮鬥終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密茨凱維支
  • 外文名:Adam Mickiewicz
  • 出生日期:1798.12.4
  • 逝世日期:1855.11.26
亡國的後代,愛國的詩人,流放和流亡,評論,

亡國的後代

1798年12月24日,密茨凱維支誕生在今立陶宛的諾伏格羅特克鎮附近扎阿西村的一個破落小貴族家庭里。立陶宛當時與波蘭共同組成波蘭立陶宛聯邦。密茨凱維支誕生時,正是波蘭被俄、普、奧三次瓜分之後,處於異族占領下。他是屬於自己所說的“一出世就遇到奴役,在襁褓之中就被釘上了鎖鏈”的那一代波蘭人。他的家庭是一個具有愛國傳統的家庭。父親尼古拉·密茨凱維支是知識分子,也是個鄉紳,過去曾在著名的民族英雄科希秋什科領導的反沙皇起義軍里當過兵,是諾伏格羅特克鎮地方法院的律師。母親巴爾巴拉是一個管家的女兒。他的父親思想傾向進步。密茨凱維支很小的時候就常常聽到一些關於政治問題的辯論,受到“祖國沒有自由,何談家庭幸福”的感召。

愛國的詩人

1815年密茨凱維支中學畢業,就離開家鄉,考入著名的維爾諾大學。維爾諾是波蘭的文化中心之一,以擁有一批著名教授而聞名。作為立陶宛知識界中心的這所大學向全國傳播著文藝復興的思想。維爾諾大學和華沙大學曾共同領導了當時波蘭知識界的進步活動。入學一年以後,密茨凱維支榮獲哲學副博士的學位。第二年,他轉入文學藝術學院,學習古典文學、修辭學和世界歷史。密茨凱維支同一些愛國的大學生和教授十分接近,深受他們的影響。1817年,他與一些親近的青年朋友發起組織了一個稱為“愛學社”的團體。這個團體的宗旨,是“為祖國、學問和正義”、“求得波蘭的新生”。1819年,為了團結更多的人,密茨凱維支及其朋友們建立了另一個組織“愛光社”。這是公開的組織,成立不久就被迫解散。以後,他們又組織另一個名為“愛德社”的秘密團體。這些組織在學生中影響很大,培養了一批具有“為祖國獻身”、“為友人犧牲”精神的愛國青年。通過這些活動,他自己也逐漸鍛鍊成一個年輕有為的社會活動家和革命詩人。
1819年,密茨凱維支大學畢業。以後4年,他在科甫諾一所中學任教。教學之餘,他閱讀席勒歌德拜倫威廉·莎士比亞等名家的作品,並開始自己的創作活動。1820年,他寫了著名的短詩《青春頌》。這首詩和他在大學裡的秘密團體生活密切相關,是一首對於熱情無私和甘願犧牲的青春的歌頌,也是鼓舞青年們起來鬥爭的號角。詩中寫道: 聯合起來,朋友們!聯合起來! 不管道路的崎嶇和泥濘; 不怕暴力和軟弱阻礙前進; 我們要以暴力抵抗暴力…… 因受到檢查,直到1827年,他的這首詩才準予發表。《青春頌》很快就在民眾中流傳開來,成為最受歡迎的詩篇,一些詩句經常為人們所引用。1830年11月,華沙爆發反沙皇起義的時候,在華沙市政府的牆上,就寫著《青春頌》的最後兩句: 自由的曙光,我向你致敬! 救世的太陽跟著你升起來了。這首詩標誌著密茨凱維支作為一個革命詩人成長起來了。
1822年出版了密茨凱維支的《歌謠和傳奇》第一卷,1823年出版了這部書的第二卷。這部詩集,包括他的詩劇《先人祭》第二、四部和長詩《格拉席娜》。密茨凱維支在《先人祭》第二部中,通過對一個惡霸地主亡靈的描寫,揭示了當時波蘭社會的矛盾和貴族地主對於貧苦農奴的欺壓,並隱晦地揭露了沙皇的民族壓迫。劇中寫道:“到處是沉默,到處是黑暗,怎么辦,怎么辦?”後來發表的《先人祭》第三部更是一篇直接揭露沙皇政府、控訴沙皇罪惡的檄文。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密茨凱維支敢於捍衛波蘭民族的利益,發出爭獨立、求解放的呼聲,確屬難能可貴。

流放和流亡

1815年以後,作為歐洲反動勢力的堡壘和國際憲兵的沙皇政府,對波蘭人民實行了全面的血腥迫害。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兼任波蘭國王,他的兄弟康士坦丁擔任了波蘭軍隊的總司令。沙皇政府的高壓政策引起波蘭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密茨凱維支積極參加了這一鬥爭。1823年10月23日,密茨凱維支及其朋友們由於“愛德社”案件的牽連被沙皇政府逮捕,監禁在巴西爾修道院的監獄裡。監禁生活使密茨凱維支變得更加堅強。他把自己的生命和祖國的命運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1824年10月24日,密茨凱維支被押送到彼得堡。從此,他就同自己的故鄉永別了。他輾轉於彼得堡、敖得薩、克里米亞和莫斯科等地,過著流放者的生活。在流放中,加深了他對沙皇專制的仇恨。這個沙皇政府的“罪人”,結識了許多新朋友,其中有一些是俄國十二月黨人。在莫斯科的時候,他認識了俄國偉大的詩人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曾受到普希金深刻的影響。然而,作為沙皇政府的政治犯,他被秘密警察監視著,他不知道明天或後天會發生什麼事情。不久,十二月黨人遭沙皇政府迫害,密茨凱維支也險些再陷囹圄。在這期間,他時刻懷念著自己苦難中的祖國。在《克里米亞十四行詩》等作品中,不僅描繪了大自然的美,而且處處流露出作者對波蘭的深切懷念。
1827年12月密茨凱維支回到彼得堡。1828年2月,他的長詩《康拉德·華倫洛德》瞞過檢查官的眼睛出版了。在這首詩中,他號召人們為祖國的自由和獨立而鬥爭。詩中的主人公康拉德·華倫洛德是一位為了祖國的自由而不惜犧牲生命和榮譽的英雄。這首長詩雖然逃過了彼得堡的檢查,卻沒有逃脫沙皇政府在華沙的鷹犬的耳目。他們說,華倫洛德是一位反叛者,希望“鼓動現實的英雄”。聽到這一訊息,他擔心會因此再度受到迫害,遂於1829年5月27日離開彼得堡流亡西歐。他經過漢堡、柏林到了布拉格,在那裡認識了捷克詩人瓦克拉夫·漢克。從布拉格又轉回德國,他在魏瑪拜訪過德國著名詩人歌德。又途經瑞士流亡到義大利、法國,後來又到達羅馬。
1830年11月29日晚,在華沙爆發了反沙皇起義。經過一夜激戰,次日晨,起義軍解放了華沙,成立了新政府。1830年12月,密茨凱維支在羅馬聽到這一訊息後激動不已。第二年春天,他就動身打算到華沙去。但是,由於種種困難,只到達了波茲南,受到當地人民的熱烈歡迎。參加起義的願望沒有實現,使他深感遺憾。他寫信給他在維爾諾大學時的老師、當時也是流亡者的列列韋爾說:“上帝不讓我參加這樣偉大的、這樣重要的事業。我現在只有一個希望:將來千萬不要無所事事……。”
1832年8月,密茨凱維支離開波茲南,隨著大批的波蘭流亡者到達巴黎。這裡是他以後長期居住的地方。從這一年開始,他集中精力創作,以筆為武器,呼喚人們起來戰鬥,爭取祖國的獨立。多年的流亡生活,使他深切地懷念祖國和故鄉,不禁回憶起自己的童年。自1832年11月至1834年2月,他就以1812年拿破崙東征為背景,寫出了他的最著名的也是最後的長詩《塔杜施先生》。這是一部民族史詩。它描繪了立陶宛人民在沙皇統治下的痛苦生活和革命鬥爭,充分流露出作者激盪的革命熱情。這部著作的出版,在僑居異國的波蘭人中引起強烈的反響,除了創作之外,密茨凱維支還應聘先後擔任洛桑大學和法蘭西學院的斯拉夫文學教授,從事教學工作。
在寫出《塔杜施先生》之後,密茨凱維支的詩歌創作活動幾乎停止了。他改而寫作政論性文章和從事社會活動。他為波蘭流亡者的刊物《波蘭巡禮者》寫政論,並擔任該刊3個月的編輯。他在自己所著的《波蘭民族巡禮記》的政論性小冊子中,闡述了自己的歷史觀和波蘭流亡者的地位及其任務。他認為世界是進化的,社會進步是和革命運動連在一起的;能挽救歷史倒退的只有革命。他還提出了“人民自由”和“歐洲統一”的思想。密茨凱維支的這些作品和他的詩歌一樣,是對暴君的控訴,是為自由而鬥爭的篇章。他不僅猛烈抨擊沙皇俄國的暴政,而且揭露歐洲資產階級民主的虛偽性。正因為如此,《波蘭民族巡禮記》不僅受到各國反動分子的尖銳批評,還受到羅馬教皇的無理責難。
1848年遍布歐洲的革命暴風雨前夕,密茨凱維支離開巴黎前往羅馬,在那裡組織了一支“為共和主義和社會主義”而鬥爭的波蘭軍團。波蘭軍團和義大利革命軍並肩戰鬥,共同抗擊奧地利侵略軍,為義大利和波蘭的自由而戰。他給波蘭軍團制訂了十幾條規則,諸為信仰自由,使用文字自由,人人皆公民,在法律和政治面前人人平等,給猶太人和所有居住在波蘭的斯拉夫人以友愛和平等權利,給婦女以平等權利,給每戶一塊土地以及保證私有財產不可侵犯,等等。這些信條中包含著一些進步的波蘭復興的綱領。
為了實現這些綱領,1848年4月11日,密茨凱維支率領波蘭軍團由羅馬向米蘭進發。沿途受到義大利人民的熱烈歡迎。每到一地,他就向當地民眾發表演說,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然而,由於義大利政府不予支持和流亡者內部的反對,他的願望未能實現。
1849年3月,密茨凱維支回到巴黎,與激進派合作創辦法文版的報紙《人民論壇》為歐洲各國人民自由的神聖戰爭而大聲疾呼。他在《人民論壇》上發表過不少戰鬥性文章,抨擊各國資產階級政府的專制,鼓勵各國人民起來反抗自己的統治者;還與羅馬教皇進行激烈的論戰。他告誡人們不要妥協,不要讓步,團結起來共同鬥爭。他指出:“暴君統治倒台的那一天,就是各國民族間和諧與和平的第一天。”到11月,《人民論壇》被法國政府封閉。為免遭迫害,密茨凱維支在一位友人家裡躲藏起來。
大界長歌供圖大界長歌供圖
密茨凱維支的晚年生活特別困苦。他和多病的妻子及孩子過著十分清貧的生活。1852年,他在一家工廠圖書館裡找到一個薪水微薄的職位。但他對波蘭贏得獨立仍然充滿信心。
1853年,克里米亞戰爭爆發,波蘭流亡者以為這又是一個組織軍團爭取獨立的好機會。1855年9月8日,密茨凱維支動身去君士坦丁堡。到達那裡以後,他立即著手組織波蘭軍團,同時組織了一個猶太人軍團。他力圖把遭受俄國壓迫下的所有民族聯合起來,反對沙皇統治。然而他的願望未能立即實現。1855年11月26日,他突然染上霍亂病而與世長辭,終年57歲。
同年12月31日,密茨凱維支的靈柩在波蘭軍團的榮譽軍人和許多國家的公民護送下,運往法國,葬於巴黎蒙特莫棱斯墓地。1890年,波蘭人民把密茨凱維支的遺骸運回祖國,隆重地安葬在古都克拉科夫的瓦維爾王宮的教堂內,波蘭獨立時歷代國王和民族英雄科希秋什科都安葬在那裡。

評論

密茨凱維支的一生是被監禁、放逐、流亡和戰鬥的一生。他從不屈服。他是波蘭民族的驕傲,也是民族苦難的象徵。他為波蘭爭取自由解放的精神一直激勵著波蘭人民。1973年,波蘭人民不畏蘇聯的壓力,在克拉科夫上演了他的反沙皇詩劇《先人祭》,就是最有力的證明。全世界人民十分敬仰和懷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和戰士。1955年,在他逝世100周年的時候,世界和平理事會決定把他列入當年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號召各國人民紀念他。在中國,早在1907年,魯迅先生就把他的作品介紹給中國讀者,並高度評價他的詩“雖至今日,影響波蘭人之心者,力猶無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