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中國佛教宗派之一,由印度傳來,可分為兩派,一為胎藏界,一為金剛界。唐一行得兩宗真傳。唐印果長老時,將密宗傳於日本空海。日本密宗,分為東密與台密。...
佛教中四大菩薩,指的是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四位法力高深的菩薩。菩薩是“菩提薩埵”之略稱。菩提薩埵,梵語bodhi-sattva,巴利語bodhi-satta。...
被譽為“東方維納斯”的唐代密宗菩薩像,由一整塊漢白玉雕刻而成,質地細膩,透明柔潤;那突起的胸部和富有質感的腹部,以及那斜披在肩上的輕紗,都使人聯想到她更似...
八菩薩,是宗教詞語,一般與“七佛”共稱“七佛八菩薩”。可以分為“佛教八菩薩”和“密宗的八大菩薩”。佛教八菩薩有多種說法,包括觀音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
密宗佛像大都顯得威嚴、憤怒,有的三面六臂;有的手持各種兵器;有的繫著人頭瓔珞,身後燃燒著火焰;有的擁抱著美麗而溫柔的女神--女神一身赤裸,腰系瓔珞,姿態柔麗...
《八大菩薩曼荼羅經》里稱八大菩薩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金剛手菩薩、虛空藏菩薩、地藏菩薩、彌勒菩薩、除蓋障菩薩。通常佛教造像多依此經。...
文殊菩薩,全稱文殊師利,梵文 Mañjuśrī的譯音,又譯作曼殊室利。意為妙德、吉祥。據說他出生時家中出現許多吉瑞祥兆,因此而得名。...
五方五佛是佛教密宗最高級別的五尊神祗分別是:中央毗盧遮那佛即釋迦牟尼法身...“一佛兩菩薩”的民寺,後來僧侶就把代表至高無上的“五方五佛”雕刻在帽子...
在密宗菩薩中,又分為漢傳密宗菩薩和藏傳密宗菩薩。漢傳密宗菩薩的法相同顯宗正菩薩相似,只是多首、多臂、多目,面容慈悲,姿態優美。而藏傳密宗菩薩與漢傳菩薩形象...
菩薩是“菩提薩埵”之略稱。菩提薩埵,梵語bodhi-sattva,巴利語bodhi-satta。又作:菩提索多、冒地薩怛縛,或扶薩。意譯作:道眾生、覺有情、大覺有情、道心...
真言宗,日本佛教主要宗派之一,密宗的一種,空海法師在唐求法,回國後以東寺為道場弘法,故稱東密。其後逐漸分為小野、廣澤二流,從此二流又分化出大量分派,大致可...
十二圓覺菩薩:是密宗崇奉的著名菩薩群體。即十二位大士。《圓覺經》止說,十二位菩薩向佛祖請問修行法門,佛為說大乘圓覺清淨境界修行法。他們分別是:文殊菩薩、普賢...
他在密宗里又成了大日如來,在五方佛中代表法界體性智。大日如來的造像在宋代以前如菩薩形,頭髻如寶冠。宋代以後是頭戴五寶天冠,天冠上有五化佛。有的五頭...
準格爾召廟密宗佛殿分為前後殿,密宗佛殿前殿供奉的是宗喀巴及他的兩個弟子甲曹傑和克珠傑。密宗佛殿後殿,供奉的是大日如來佛以及八大菩薩,分別是地藏菩薩、虛空...
菩薩是“菩提薩埵”之略稱。菩提薩埵,梵語bodhi-sattva,巴利語bodhi-satta。又作:菩提索多、冒地薩怛縛,或扶薩。意譯作:道眾生、覺有情、大覺有情、道心...
密宗手印:九字真言,又名奧義九字,分別為:臨、兵、斗、者、皆、陣、列、在、前九字,往往也有人將“陣”做“陳”字,大概是被兩者的繁寫體搞混的緣故,與...
觀世音菩薩(梵文:अवलोकितेश्वर,Avalokiteśvara),觀世音是鳩摩羅什的舊譯,玄奘新譯為觀自在,中國每略稱為觀音。觀世音菩薩是...
不動尊菩薩,其名號梵音為Acalanatha,意為不動尊或無動尊,教界稱為“不動明王”,亦謂之不動使者。“不動”,乃指慈悲心堅固,無可撼動,“明”者,乃智慧之...
“五方佛”,又稱"五智佛"、“五方如來”、“五智如來”,源自密宗金剛界思想,東南西北中五方,各有一佛主持。分別是中央的毗盧遮那佛(俗稱“大日...
《藏傳佛教神明圖譜:金剛神》需要說明的是,藏傳佛教的佛、菩薩、神具有多面性、寬泛性和多重性。有時非特定專一,一尊佛可以變化為多種形象;一尊菩薩既反映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