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題徐都官新居假山

《寄題徐都官新居假山》是北宋詩人梅堯臣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中作者讚美了徐都官新居以太湖石建造的假山,得真山的氣勢神韻。而通往山頂的小徑長滿青苔與樹梢齊平,顯得十分蒼古,山下且有河流自牆角引入,見出園林建構巧妙,盡得自然之趣,寫來真有尺幅千里之象。詩中又借西漢隱士鄭子真身居谷口而名動的典故,讚美主人公的雅韻高德。第六句則作一轉折,翻進一層表現詩人的審美趣味,說明人造之景巧奪天工,畢竟比不上萬象皆備的大自然,點明所詠乃是假山。篇末寫出希望主人公能與民同樂的心意,顯示了詩人博大的胸懷。全詩筆力雄勁,格調明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寄題徐都官新居假山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宛陵先生集》
  •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梅堯臣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評價,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寄題徐都官新居假山
太湖萬穴古山骨,共結峰嵐勢不孤
苔徑三層平木末,河流一道接牆隅
已知谷口多花葯,只欠林間落狖鼯
誰侍巾鞲此遊樂,里中遺老肯相呼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徐都官:所指未詳。夏敬觀謂“疑即建德徐元興,集中屢見”。都官,本為官署名,屬刑部,北宋前期,設判都官事一員,以無職事朝官充任,無職掌。此指徐氏為判都官事。
⑵太湖萬穴:指太湖石,園林中疊假山所用之石多采自太湖,其石因風浪衝激,多坳坎、孔竅。古山骨:指石。
⑶嵐(lán):山中霧氣。勢不孤:這裡指連綿不斷。
⑷苔徑:長著青苔的小徑。木末:樹梢。
⑸隅(yú):角落。
⑹“已知”句:暗用鄭子真事。西漢人鄭朴字子真,修道守默,成帝時大將軍王鳳禮聘之,不受。家於谷口,有盛名,世號谷口子真。此處藉以讚美徐都官。藥,指藥草。
⑺狖(yòu):長尾猿。此泛指猿猴。鼯(wú):鼠名,俗稱飛鼠,別名夷由。形似蝙蝠,因其前後肢之間有飛膜,能在樹林中滑翔,古人誤以為鳥類。
⑻巾鞲(gōu):代指徐都官。巾,冠的一種,以葛或縑製成,橫著額上。鞲,革制袖套。
⑼肯:可肯。遺老:年老歷練的人,此泛指老者。

白話譯文

你把千孔萬竅的太湖石,用來作古山的骨髓,疊成連綿不斷的山峰,雲霧繚繞,氣勢雄偉。滿是青苔小徑通往山頂,與樹梢齊平而又曲折縈迴。上下有一條潺湲的河流,是牆角外引進的活水。你像鄭子真一樣居住在谷口,四周種植了各色鮮花和藥類。就只差山林間跳下猿猴和飛鼠,不然真可以跟大自然媲美。誰陪侍你在這園中盡情遊樂,可肯召喚鄉里的老者相伴相隨?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宋仁宗慶曆三年(1043年),當時作者任國子監直講。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首二句具言徐都宮新居假山取材之美,造型奇峭逼真。“太湖萬穴古山骨”,指取太湖石為假山。太湖石多孔穴,是很理想的園林建築材料。這裡不徑言石而言“古山骨”,出自韓愈石鼎聯句》詩首句“巧匠斫山骨”,給讀者以假山不假的感受,它原具有山之骨髓。疊石成山,故下句言“共結”。不言“峰巒”而言“峰嵐”,是因為“嵐”為山中霧氣,用此一字,不僅寫出山形,而且繪出山神,頗有雲氣蓊鬱之感。再加“勢不孤”三字,更見峰巒重疊之妙。
三四句承上,寫假山與周圍環境相得益彰。這裡的“苔徑三層”、“河流一道”,皆人工建造。假山有崎嶇小路達於峰頂,高於園中之樹(“平木末”),山路上滿布苔蘚,古趣盎然。山下河流一道,自牆外引入。於是,假山、真樹、活水,彼此渾溶無間,大得自然意趣。
“已知谷口多花葯”,暗用西漢隱士鄭子真身居谷口而名動京師的典故。此句承前而來,下句卻作一轉折,說自然景物仍有不可及處,假山之上還缺少野生動物——“只欠林間落狖鼯。”詩人著此一句,表面上有遺憾的意思,其實是深深感到歡喜。意思是說,若有狖鼯出沒其間,假山就更逼近自然了。從作“只欠”二字可以體味。這樣,在轉折之中,又翻進一層。
至此,已道盡假山勝處,末二句寫到遊園。但詩人撇開自已和朋友,著意提到“里中遺老”(遺老,指老者),頗耐尋味。徐都官新居假山既成,卻未“對外開放”,連里中老者亦未能一飽眼福。詩人既以先游為快,也就想到這一層,才有此一問:“誰侍巾鞲(巾鞲,代指徐都官;鞲,臂套)此遊樂,里中遺老肯相呼?”這一聯化用杜甫客至》“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句意,而含意頗深,表面上,是說與人分享,其樂更甚;深一層的意思是,為官者當與民同樂。這與詩人好友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末尾一段的措意不謀而合。於是詩的境界得到提高。這種思想,就《田家》、《陶者》、《汝墳貧女》的作者而言,是一貫的。只是詩人不說“應”相呼而只問“肯”否,措辭很委婉,不易體察。
題詠之類,切題、體物都不難,有較高的思想境界則不易,這牽涉到詩人本身的思想境界問題,不可能靠直接模仿就能做到。像前人所說:“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梅堯臣是不贊成這種態度的。

名家評價

陳衍宋詩精華錄》:“首韻言取太湖石為假山,生動精彩。”

作者簡介

梅堯臣(1002—1060年),字聖俞,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名宛陵,世稱梅宛陵。少時應進士不第。歷任州縣官屬。皇祐(1049—1054年)初期賜進士出身,授國子監直講,官至尚書都官員外郎。曾預修《唐書》。詩風古淡,對宋代詩風的轉變影響很大,與歐陽修同為北宋前期詩文革新運動領袖。有《宛陵先生文集》,又曾注釋《孫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