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寄韜光1禪師
一山門作兩山門,兩寺2原從一寺分。
東澗水流西澗水,南山雲起北山雲。
前台花發後台見,上界3鐘聲下界4聞。
遙想吾師5行道6處,天香7桂子8落紛紛。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韜(tāo)光:杭州靈隱寺僧人。
兩寺:指下天竺寺與中天竺寺,位於浙江杭州,建於五代時期。
上界:天上。
下界:人間。
師:對佛教徒的尊稱。
行道:指宣揚佛教教義。
天香:指拜佛的香菸。
桂子:即是桂花,是對桂花擬人化的愛稱。
白話譯文
一個山門變作兩個山門,兩個山寺原是一寺所分。
東澗水中流著西澗的水,南山雲疊起了北山的雲。
前台的花綻開後台能看見,上界的鐘聲下界聽得清。
遙想我的宗師行道的地方,飄著天香的桂子落紛紛。
創作背景
《寄韜光禪師》作於寶曆元年至二年(825—826年)期間。當時詩人任蘇州刺史,寫下這首詩寄給杭州天竺寺的韜光禪師。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詩的首聯寫禪寺緣起。一寺分為兩寺,而兩山相近,進了此山,也就等於進了彼山。頷聯接著細寫兩寺、兩山方位關係,寫東西南北相連相近,從流動的雲、水寫起,正是最好不過,而妙語如珠,一氣讀來,也恰如行雲流水。頸聯仍寫兩寺關係,而“前台”“後台”“鐘聲”,已帶出第七句“行道處”。前已寫盡南北東西,接著又寫前後上下,圓轉玲瓏,無所不到,讀來應接不暇。句式與首聯固是不同,與頷聯也是同中有異,並不犯復,而寫花則從後視前,寫聲則從上到下,絲毫不亂。這六句詩,對仗工整,連續使用疊字,詩味迴環。東西南北前後上下,頓拓無限空間,生出十方無界的超然感覺。尤其是頷聯與頸聯,包含了方位只是相對成立的觀點。東澗水流,從更東邊來看,就是西澗水。南北山雲,前後台花,上下界鐘,皆是此意。尾聯歸結到禪師身上,佛經中本有天女散花的典故,“天香桂子”,正合身份。尾聯要收束全篇,不宜再用對句,而末尾“紛紛”又用疊字,則眼前仍是一片繽紛景象,詩雖至此而盡,餘韻卻悠然不絕。
這首詩通過對兩座天竺寺的歷史關係、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的描寫,以及詩人想像的“天香桂子落紛紛”,表達了詩人對韜光禪師仰慕、欽佩之情。全詩之創格在於章法奇特。詩的前三聯,單句為句中對,合句為流水對,即前六句在相同的位置用同字,一句之中前後相對,兩句之間上下相對,如珠走玉盤,鏗然和鳴,筆勢飄逸,流動自然,顯示了圓熟的技巧。該詩音節緊湊而活潑,意致連綿而流麗,構思巧妙,語若連珠,有山歌風調,是七律之創格。
名家點評
清代詩人
屈復《唐詩成法》卷十:一二句將“一”、“兩”字顛倒成句。三四句“山”、“水”卻從四方寫。五六句“花”、“鐘”從上下寫。七句,以“遙想”字“處”字總結上六句,且結題中寄禪師。八句,虛托一句,補寫寺之高,兼點時也。韜光詩,此為第一,最切最真。但重字一連六句,嫌於急口令,離之則雙美,合之則兩傷,信哉。
近代文學家
陳衍《石遺室詩話》卷十九:此七言律創格也。惟靈隱、韜光兩寺實一寺,一山門實兩山門者,用此格最合。其餘東、西澗,南、北峰,前、後台,上、下界,無一字不真切。故此不可無一,不能有二。惟東坡能變化學之。
近代翻譯家
錢鐘書《談藝錄》五七:白香山律詩句法多創,尤以《寄韜光禪師》詩極七律當句對之妙,沾匄後人不淺。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太原人,後家新鄭。唐貞元十六年(800年)擢進士,十九年(803年)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二年(807年)召入翰林為學士,遷左拾遺。元和十年(815年)宰相
武元衡遭暗殺,白居易上奏請輯辦兇手,為權貴忌恨,貶為江州司馬。後歷任杭州刺史,太子少傅,刑部尚書等職。著有《長慶集》七十五卷,《六帖》三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