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弟(明代徐熥詩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寄弟》是明代詩人徐熥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寄弟
春風送客翻客愁,客路逢春不當春。
寄語鶯聲休便老,天涯猶有未歸人。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寄語:所傳的話語。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春風吹起的時候送客反而使客人產生憂愁,在旅途中趕上春天的美景也無心賞春。
傳話給黃鶯不要讓啼叫聲催著春天老去,在遙遠的地方還有沒有歸家的人!

作品鑑賞

徐熥與其弟、藏書家“紅雨樓”主人徐興公,都是明朝後期閩中才子,徐興公聲名尤大,號“興公詩派”。這首小詩,當是徐熥寄給正在客游途中的兄弟,望其早日歸來聚首的。
前兩句里,重疊著“春”“客”各三字,一時令人眼花繚亂,但細細讀時,卻只覺詩意層層迭變,全無重複之感。“春風送客”,佳事也,身在客途,有春風一路相送、殷勤追隨、慰我寂懷,如何不佳?如何卻是“翻愁客”?起句雖不設問,而疑問已在其中。次句答得更巧。“客路逢春”,其實與“春風送客”只是一事,但雖是一事,兩樣說之,滋味便全然不同。有春一路“送”我,固然良慰;但春者,當是於安閒悠然中所賞玩者也,今在“客路”,正爾奔波,有何閒逸心思賞玩呢?故客路所逢之春,在客子眼中,自然是“不當春”一一算不得春,彼雖欲慰我,卻終不能慰我,彼既一路送來,卻時時令我不得慰,又如何不愁?
上兩句一問一答,已於重疊用字之中,曲盡變化之妙,但僅此而已,尚不過小巧手段,此詩之妙,更在後兩句,然最妙處雖在後兩句,其草蛇灰線,仍出於前兩句。請再細想之:“不當春”,客因可作如是觀,單春畢竟是春,不論你說它當得當不得,春風依舊駘蕩,春光依舊汩汩流逝一一這,恐怕才是客愁的更深處吧?詩人唯因窺到了這客子在漫言“不當春”背後的深愁,故而於第三句才突發奇想,他把目光投到了象徵春日的嬌囀黃鶯兒身上,他要那黃瑩兒聲音別變,還是嫩嫩的,嬌嬌的,千萬別馬上變得老腔老調,千萬別把春天也啼老了,啼盡了一一因為,此際天涯正有一位未歸的客子,正被算不得春的春光緊緊包裹著,為無法享有真正的、安閒的、故鄉的春光而愁上加愁。如果黃鶯兒聲音真的老了、春光真的逝盡了,那客子天涯歸來,他還能賞玩到什麼呢?他豈不是要在“不當春”之外,更增一層“不見春”的悲哀?
詩中的“客”,當然是指徐興公,詩人寄詩給乃弟,而不稱“弟”稱“客”,且一篇之中三致意焉,無非是為乃弟點醒客子身份,望他莫要久戀梁園,迷失故園。詩中言徐興公“逢春不當春”,自是詩人的揣測;詩人要鶯聲不老、春光莫逝,自也是詩人的痴想。一篇之中,皆為揣測和痴想;一篇懷人盼歸之文字,卻皆為“愁客”、“未歸”充滿字面,詩旨並不顯露;這般落筆是詩的出人意表處,是詩的不落舊套處,更是詩的尤可收取招人歸來之效處。試想:若徐興公看破了兄長的痴想,頓悟到鶯聲其實不得不老、春光其實不得不逝,他能不早作歸計嗎?他能讓期望與故園的兄長,在春盡之際長吁短嘆、失望獨歸么?

作者簡介

徐熥,福建閩縣人,字惟和。徐𤊹兄。萬曆四十六年舉人。負才淹蹇,肆力詩歌。與弟徐𤊹並有才名,然𤊹以博學稱,熥則以詞采著。有《幔亭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