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妻

寄妻

古代詩歌體裁,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為主的詩體。它起於民間歌謠。先秦時期除《詩經》、《楚辭》已有七言句式外,《荀子》的《成相篇》就是模仿民間歌謠寫成的以七言為主的雜言體韻文。西漢時期除《漢書》所載的《樓護歌》、《上郡歌》外,還有司馬相如的《凡將篇》、史游的《急就篇》等七言通俗韻文。東漢七言、雜言民謠為數更多,如東漢末年的《小麥謠》、《城上烏》(司馬彪《續漢書·五行志》)、《桓靈時童謠》"舉秀才"(葛洪《抱朴子·審舉》)都是很生動、通俗流暢的七言和雜言民間作品。相傳漢武帝曾會聚群臣作柏梁台七言聯句,但據後人考證,實系偽托,並不可靠。

魏曹丕的《燕歌行》是現存的第一首文人創作的完整七言詩。以後湯惠休、鮑照都有七言作品。鮑照的《擬行路難》18首,不僅在詩歌內容上有很大擴展,同時還把原來七言詩的句句用韻變為隔句用韻和可以換韻,為七言體的發展開出了新路。從梁至隋七言體詩歌逐漸增多,至唐代七言詩才真正發達起來。七言詩的出現,為詩歌提供了一個新的、有更大容量的形式,豐富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表現力。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寄妻
  • 創作年代:唐朝 
  • 文學體裁:七言詩
  • 作者:彭伉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作品,七言詩簡介,

作品原文

莫訝相如獻賦遲,錦書誰道淚沾衣。
不須化作山頭石,待我堂前折桂枝。

作者簡介

彭伉,宜春人,貞元七年登進士第,官評事。詩三首。

作品

《寄妻》  《青雲乾呂》

七言詩簡介

詩體名。全詩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為主。起源於先秦和漢代的民間歌謠。不過,漢、魏之際七言詩極少,在南北朝時期至隋漸有發展,直到唐代,才真正發達起來,成為我國古典詩歌又一種主要形式。《睢陽尚書(袁可立)袁氏家譜》:“又袁家山列入洛學書院八景。有七言詩三首詠大司馬可立及其子參政袁樞與其孫知廣西新寧州袁賦誠,各詩一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