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宿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原為江蘇宿豫經濟開發區,始建於2001年3月,2006年5月經省政府批准設立的省級經濟開發區,同年8月經國土資源部核定面積為5平方公里,2012年11月30日經省政府批准創建成江蘇省宿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17年2月21日經國務院批覆,升級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總體規劃控制區域面積100平方公里,先期規劃面積50平方公里,已建成區面積達30平方公里,下轄一鎮十個村居,社會人口3.2萬人,就業人口3.94萬人。2010年被江蘇省批准為省級新材料產業園和再生資源加工產業園,同年被批准為省級光伏新材料特色產業園,並獲得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2012年被批准為省級智慧財產權試點園區,同年,經批准同意創建省級生態工業園區。高新區現已落戶各類企業450餘家,初步形成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食品加工、電子商務等五大主導產業。
“十二五”期間,是宿遷高新區加快發展、跨越發展、科學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將緊緊咬定創建國家高新區的奮鬥目標,始終堅持招商引資為抓手,以項目建設為核心,以配套完善為關鍵,以優質服務為保障,大力實施“創新驅動、外向帶動、產城互動、科技率先”四大戰略,突出集聚發展、綠色發展、特色發展,凝心聚力,紮實拼搏,為把宿遷高新區建成全市率先增長核心區、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功能完善新城區、體制機制創新示範區而努力奮鬥!
近年來,宿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度重視自主創新工作,產業集聚優勢明顯,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初步形成以廣博納米、景宏新材料、翔盛高新材料為龍頭的新材料產業,以北斗星通為龍頭的衛星通訊產業,以南鋼宿遷特鋼、中亞特鋼為龍頭的特種鋼鐵產業,以山億新能源、旭源科技為龍頭的光伏逆變器產業,以秀強股份為龍頭的家電玻璃產業。去年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38.47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20.27%,占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的29%。該園區擁有省級博士後工作站2個,省級企業院士工作站2個,省、市級工程技術中心15家,省、市級企業技術中心27家。
宿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獲批填補了宿遷市省級以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空白,開闢了宿遷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征程上的新紀元。作為最具活力的自主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宿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將繼續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全面提升內生髮展動力和輻射帶動能力,努力把開發區建成為自主創新核心區、新興產業先導區、體制機制創新先行區、科學發展示範區,為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建設創新型城市作出積極貢獻。
區位優勢
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捷。宿遷高新區地處江蘇省北部,居蘇、魯、豫、皖四省的中心,屬隴海經濟帶、沿海經濟帶、沿江經濟帶的交叉輻射區,“長三角”的腹地。
公路方面
北接連霍高速、京滬高速,南連寧宿徐高速、徐宿淮鹽高速,新揚高速、325省道穿境而過。
鐵路方面
北距隴海鐵路、新長鐵路50公里,南距宿宿淮鐵路10公里,西距徐州高鐵站點80公里。
航空方面
距徐州觀音國際機場50公里,距淮安、連雲港機場均為100公里,距南京祿口國際機場也只有260公里。
水路方面
國家二級內河航道、北煤南運、南水北調的黃金水道—京杭大運河,在宿遷高新區內擁有26公里長的港口岸線資源。
資源優勢
基礎配套完善
高新區內道路、供電、供氣、供熱、自來水、工業用水、通訊、有線電視、排污管網等,基本實現了“九通一平。所有道路與運河港口、省道和高速公路入口直接聯通。境內擁有220KV變電站2個、110KV變電站2個、35KV變電站2個,建有2個日處理3萬噸污水處理廠和1個日處理5萬噸污水處理廠,日供水2萬噸和10萬噸的工業水廠各1個,日供氣和供熱能力分別為100萬立方和120萬立方。現已建成宿遷國際港、南鋼碼頭等運河岸線碼頭6個。
勞動力優勢
全區共有勞動力30萬人,其中20至45歲的青壯年勞動力20萬人。勞動力資源充足、技能水平較高,同時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
建設成本優勢
水泥、黃沙、磚和勞工單價約為蘇南的一半,基建總成本約為蘇南的80%。
環保優勢
宿遷素有“綠海之都”的美譽,是江蘇省省級園林城市,也是江蘇唯一沒有酸雨的地區,被譽為“華東的一片淨土,江蘇的一座氧吧”。
市場優勢
位於長三角經濟區、沿海經濟帶、隴海經濟帶的交叉輻射區,作為歐亞大陸橋東橋頭堡城市群中新興的中心城市,背靠總面積18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24億、擁有20個地級市的淮海經濟區。在宿豫投資,可立足江蘇、輻射整個長三角經濟區、淮海經濟區、中西部地區、區域市場潛力巨大。
投資環境優勢
被江蘇省委、省政府命名為“社會治安安全區”,在江蘇省和淮海經濟區審批事項和收費項目量少、標準最低、收費總額最小。高新區實行“一條龍”幫辦服務制度,以最優惠的政策和“高效、便捷、規範”的要求,為投資者承辦項目各項服務,依法保障投資者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