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大控制

宿遷大控制

宿遷大控制,亦稱駱馬湖宿遷大控制、駱馬湖宿遷大控制工程,位於江蘇省宿遷市,淮河下游沂、沭、泗水系駱馬湖下游口門控制工程。具有淮河流域的調水、航運、排澇、灌溉、行洪等功能。

宿遷大控制是沂沭泗下游地區重要的防洪設施,由駱馬湖二線大堤、宿遷節制閘、宿遷船閘、六塘河節制閘、六塘河攔河壩等工程組成。

自1961年建成至1987年,宿遷大控制使用過3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宿遷大控制
  • 別稱:駱馬湖宿遷大控制
  • 地理位置:江蘇省宿遷市市區北側
  • 所在水系:淮河下游沂、沭、泗水系駱馬湖下游口門
  • 初建時間:1957年至1961年
工程背景,工程建設,工程構成,歷史運用,生態建設,

工程背景

宿遷大控制在地理位置宿遷大控制在地理位置
宿遷大控制主要閘壩的位置宿遷大控制主要閘壩的位置
駱馬湖歷史悠久,《宋史·高宗本紀》稱樂馬湖。當時,駱馬湖地區土壤肥沃,地勢雖然低洼,由於沂水於邳州(今睢寧古邳)匯入泗水,不進駱馬湖,有良田萬頃,堪稱富繞。據《同治宿遷縣誌》載,“金將達懶屯樂馬湖”,說明金代仍能屯兵墾殖。元、明以後,泗水逐漸淤淺,駱馬湖開始瀦蓄沂洪。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為保障漕運暢通,避黃開泇。開通後的泇運,“廣納群流,北遏魯河,西引湖水”,“沂、武、燕、艾、不老、房亭交輸互灌,並趨腹心,遂為眾壑所歸”(《邳志補》)。據明朱國盛《南河志·通濟河記》載:“天啟年間,駱馬湖夏秋遇潦,湖面橫亘二十餘里,已匯成汪洋大湖。”
明末清初,駱馬湖漸淤,不足以存儲大量洪水,遂鑿開馬陵山斷麓,引湖水經六塘河東下入海。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駱馬湖已淤墊,水漲時湖面“有六七十里寬,八十里長”。道光元年(1821年)駱馬湖開始放墾湖內高地,始有人居住。次年二月清丈,涸出土地1892頃。鹹豐、同治年間,續涸出土地近900頃。“每年汛期,遇蒙、沂山水漲發,匯歸湖內,灘地悉被淹沒。及秋冬水勢漸消,灘地涸出,播種二麥”(《同治宿遷縣誌》)。
建國前,駱馬湖因滯蓄洪水能力逐漸削弱,下游六塘河壅淤日甚,致沂、泗洪水恣意泛濫。

工程建設

建國初期“導沂整沭”期間,確定駱馬湖、黃墩湖為臨時蓄洪水庫,駱馬湖設計防洪水位23米,蓄水9億立方米。沂河臨沂最大洪峰為6000立方米每秒,泗水來量為500~1000立方米每秒。經駱馬湖、黃墩湖臨時攔蓄後,分別由嶂山排入新沂河1500立方米每秒,中運河和六塘河各排500立方米每秒。因此,培修加固了18.4公里駱馬湖南堤(即原中運河左堤),搶築皂河束水壩,以控制駱馬湖下泄中運河的流量,並進行嶂山切嶺,使沂泗洪水直接從新沂河入海。1952年6月,皂河束水壩廢壩建節制閘和船閘,建成六塘河楊河灘節制閘,從而初步建成了汛期攔洪、汛後退水種麥,實行“一水一麥”的皂河控制工程(亦稱一線控制)。
1957年大水,黃墩湖破堤蓄洪,駱馬湖楊河灘最高水位仍達23.15米,超過設計水位0.15米。皂河閘、楊河灘閘亦超標準泄洪。已建的皂河控制工程標準明顯偏低。汛後,省水利廳為提高駱馬湖防洪標準,保護下游1000萬畝農田的防洪安全,結合蓄水發展淮北“旱改水”,制訂“一湖蓄水、兩湖調洪、三級控制”的治理原則,即駱馬湖改為常年攔洪蓄水庫,黃墩湖為非常滯洪水庫,興建宿遷大控制,形成三級水位。以上規劃經淮委和水電部批准,從1957年冬至1958年6月,興建了宿遷節制閘及船閘、六塘河閘和六塘河攔河壩。1961年4月建成了嶂山閘,還建了駱馬湖北堤和西堤。至此,宿遷大控制基本形成(亦稱二線控制),駱馬湖成為常年防洪蓄水水庫,當駱馬湖水位超過24.5米時,從一線控制退守二線控制。1964年省水利廳確定六塘河不再分洪。
駱馬湖湖底高程為18~21米,當湖水位23米時,庫容9億立方米。退守二線控制後,湖水位25米時,庫容15億立方米。二線控制是沂沭泗下游地區重要的防洪設施。

工程構成

宿遷大控制
宿遷大控制由駱馬湖二線大堤、宿遷節制閘、宿遷船閘、六塘河節制閘、六塘河攔河壩等工程組成。宿遷大控制的運用,涉及到沂沭泗流域整個洪水的調度,南四湖、沂河、邳蒼地區來水的多少,“分沂入沭”流量的安排,總沭河洪水量的下泄,以及滯洪區的運用等等。由省防汛防旱指揮部根據水情、工情決定退守宿遷大控制的時間。
宿遷控制大堤,從宿遷節制閘上游向南建堤與廢黃河北堤聯接,而後循廢黃河北堤修復,個別彎曲較大處予以裁彎取直,經皂河鎮穿荷花池與黃墩湖堤銜接,這段堤防也是中運河的右堤。堤防設計標準,堤頂高程28米,新建堤防頂寬6米。1964年工程完成後,從宿遷、邳縣交界處到宿遷節制閘形成一條全長34.6公里的比較完整的防洪大堤。
宿遷控制大堤完成後,到1987年先後經過13次加固維修。累計完成土方80萬立方米,乾砌塊石12萬立方米,漿砌塊石2.5萬立方米,投資465萬元。1987年大堤現狀:從宿遷邳縣交界處民便河船閘至邳洪河閘,長12.8公里,一般堤頂高程為27.5~27.8米,堤頂寬8米,坡比1∶3,全部乾砌塊石護坡,護坡頂高程25米,護坡底高程21米。在曹甸處設有黃墩湖分洪爆破口,堤上埋設三排爆破井。從邳洪河閘至皂河鎮北門一段長約1.7公里,堤頂高程28米,頂寬8米,坡比1∶3。該段在邳洪河閘與黃墩湖閘處,因兩閘的公路橋高程僅為26.5米,高程不夠。從皂河鎮北門至皂河鎮南一段長1.46公里做有擋浪牆,牆頂高程27.5米。皂河鎮南至宿遷節制閘南,長18.54公里,系廢黃河北堤整修而成,堤頂高程大部分超過28米,已鋪乾砌塊石護坡13.7公里。全線堤頂鋪設砂礓石子路面,路寬6米。邳縣境內在運河大堤(即黃墩湖堤)上亦設有黃墩湖分洪爆破口。
宿遷節制閘,位於皂河閘下游宿遷縣城北中運河上,是宿遷大控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控制中運河泄量的主要建築物。閘身總寬69.23米,共6孔,每孔淨寬10米,閘底高程15米,閘頂高程28米。設計洪水位閘上25.1米,閘下水位18.88米,最大流量600立方米每秒。1957年9月批准開工,1958年6月完成,投資210.6萬元。當年汛期最大泄洪745立方米每秒。1963年汛後檢查,下游防沖槽外沖刷嚴重,拋石1200立方米防護。以後,又先後增建工作便橋、檢修門吊裝滑道和抗震加固。1974年8月14日實際泄洪1040立方米每秒。
宿遷船閘宿遷船閘
宿遷船閘,位於宿遷市北郊,是京杭運河蘇北段10座大型船閘的第四梯級,現有船閘3座,主要肩負著“北煤南運”、礦建、成品油等國家重點物資的運輸任務,常年有蘇、魯、豫、皖、滬、浙、贛等10多個省市船舶通行,年通過量達1.6億噸以上。宿遷船閘承擔著三座船閘的運行管理與建設養護任務,宿遷一號船閘建成於1958年,閘室長210米,寬15米,年設計通過能力1400萬噸;宿遷二號船閘建成於1986年,閘室長230米,寬23米,年設計通過能力2100萬噸;宿遷三號船閘位於一、二號船閘之間,中心線與一、二號船閘中心線平行,閘室長260米,寬23米,年設計通過能力(貨運量)至2020年為2735萬噸、船舶通過量為5362萬噸。
六塘河節制閘,位於宿遷節制閘和船閘北面,閘身總寬32.8米,共3孔,每孔淨寬10米,閘底高程15米,閘頂高程28米。1957年10月開工,1958年6月竣工,投資136.85萬元。1964年起不再承擔排洪任務,駱馬湖有水時,送水灌溉,退守宿遷大控制時,起擋洪作用。
六塘河攔河壩,建於1958年,從宿遷縣城北礦山高地至六塘河閘北茶壺窯全長為2800米。壩頂高程28米,壩頂結合公路寬10米,臨水坡做有防浪林台,高程24.5米,寬40米,坡比1∶3.5,從林台頂至高程18.5米為乾砌塊石護坡。

歷史運用

駱馬湖宿遷大控制,自1961年建成,至1987年,在1963年、1974年大水和1971年冬駱馬湖南堤決口時,曾使用過3次。保證了上下遊人民民眾和國家生命財產安全。

生態建設

駱馬湖宿遷大控制三角區退田還湖生態建設工程範圍為一線大堤(月堤至還湖大道)、環湖大道(一、二線大堤之間段)、二線大堤(支口管理所下游提水站至環湖大道段)之間的區域,總面積約18.2平方千米。通過恢復三角區蓄水和湖泊功能,實現退田還湖;維持流域防洪除澇體系不變,確保防洪除澇安全;維護三角區內中運河及六塘河現有的調水、航運、排澇、灌溉、行洪等功能;宿遷大控制在需要啟用時能迅速有效及時實施退守;改善區域生態環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