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星橋

容星橋

容星橋,珠海市人。容星橋從學童留美到回國從政從商,成為興中會和同盟會會員,他為支持孫中山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獻出了畢生力量,為家鄉建設做過巨大的貢獻。容星橋是容閎的堂弟,他是中國第三批公費留美學生,歸國後在電報、鐵路、礦業等部門供職。1895年加入興中會,為孫中山和容閎的結識穿針引線。1905年成為同盟會成員。1929年9月大力支持唐紹儀提出的開闢唐家港為無稅口岸的議案。他長期關心家鄉建設,他捐資改善甄賢學校的教學條件和籌資興建校舍,擔任該校的第一任校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容星橋,字達景
  • 別名:耀垣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珠海
  • 出生日期:1865年5月12日
  • 逝世日期:1933年5月7日
  • 職業:政治家,民族企業家,教育家
  • 信仰:三民主義,資本主義
  • 主要成就:籌建善甄賢學校
  • 政黨中國同盟會(後加入中國國民黨
  • 性別:男
人物簡介,人物經歷,主要成就,為辛亥革命籌款,助學促家鄉教育,人物遺產,家庭狀況,

人物簡介

容星橋,族名開,又名耀垣,字達景,號星橋。香山南屏(今屬珠海市)人,人們已經熟知的“中國近代留學生之父”的容閎就是容星橋的族兄,雖然容閎年齡要比容星橋大37歲,然而輩分卻是鐵定的。容閎辦留美幼童出國事宜,江浙的大戶人家往往嗤之以鼻,總以為蠻夷之國哪比得上泱泱中華文化的深厚。得開放風氣之先的南國邊陲的香山縣,在前後三批留美120名幼童中,竟占了三分之一強。這一比例的差別,在當時被北方士族偷笑的事件中,就深埋了歷史的弔詭。
光緒二十一年(1895),因與孫中山志趣相投,加入香港興中會,並作為孫中山在漢口的代表開展活動。光緒二十五年十一月,孫中山在歡送長江會黨首之一的林圭返國時,孫將容介紹給林圭,並致函“專辦湘漢之事”。受孫中山的委託,“實贊其謀,聚集同志,以個人的名義擔保租屋”,支持自立軍籌備起義。
光緒二十六年(1900),自立軍籌划起義失敗,唐才常、林圭等20多人被捕。容在友人幫助下逃脫。後“截髮易服”,與容閎乘“神戶丸”輪船潛赴日本,恰遇孫中山在秘密返上海後獲起義不利訊息,也同乘該船赴日本。經他介紹,孫中山與容閎認識。這次相會,對日後容閎從支持康梁保皇派轉而支持孫中山革命事業有極大的關係。“神戶丸”抵長崎,容閎與孫中山於當天到旅店密談。次日,與孫乘火車抵東京會晤犬養毅、中村彌六等人。幾天后,乘法國郵輪迴到香港,獲悉陳少白在香港主持的《中國日報》因經濟困難瀕臨破產,遂介紹陳少白與文裕堂印務公司合併改組,由李紀堂任財務,陳少白任報務,容任印務,遷址到荷理活道。
光緒三十一年(1905),與陳少白參加同盟會,為革命籌款。辛亥革命後廣東宣布獨立,遷廣州,獲孫中山委任為臨時政府總統府的高等顧問。民國2年(1913)“二次革命”失敗後,桂系軍閥龍濟光專制廣東,容重返香港商界,服務於中美、中澳、中華航業等輪船公司,任經理或顧問,仍盡力為孫中山的革命事業做工作。民國10年被中華民國政府非常大總統孫中山委任為聯美委員會委員,“授以全權,得以便宜行事”。後被孫中山委派為籌餉委員,籌款支持東征與北伐。
民國22年(1933)5月7日逝世,獲國民黨政要蔣介石林森李宗仁等致送輓聯。

人物經歷

留學9歲即赴美國
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以後,曾國藩、李鴻章為儲備洋務事業人才,奏請選派聰穎弟子赴美肄習技藝。經奏準,清廷決定用4年時間招收120名幼童赴美國留學,此事委派駐美公使陳蘭彬好、容閎負責。容星橋即為這120名選派留學的幼童之一,第三批赴美,當時容星橋只有9歲。
1978年,剛剛升入中學的容星橋,突然得到父親病逝的訊息,身為家中長子,容星橋理應回家照料後事,照顧母親和弟弟。但為了不影響學業,在老師和容閎的勸慰下,容星橋選擇了留下繼續學習。美國老師為照顧容星橋家境困難,特意安排他給一家商店記賬,容星橋白天上學,晚上勤工,將賺到的錢如數寄給母親。
1881年,清朝頑固派以“洋化”和“荒廢學業”為由,誹謗留學幼童和留學事業,最終使清政府下令撤銷洋肄業局,並於1881年6月下令撤回留美的全體師生。當時的容星橋已經考入耶魯大學,收到回國的命令後只能無奈輟學。回國後容星橋通過2次考試,被派往天津水師學堂接受海軍教育,1882年畢業後,他留在北洋海軍中服務。
容星橋和唐紹儀有同學之誼。1929年唐紹儀出任中山縣訓委會主席兼中山縣縣長,唐紹儀邀請容星橋作為中山縣列席委員。1929年容星橋在訓委會上提出了一個禁止賭博、取消各種苛捐雜稅的議案,獲得通過;9月,唐紹儀提出開闢唐家港為無稅口岸,容星橋表態支持,促成唐提案被通過。

主要成就

為辛亥革命籌款

1900年革命失敗以後,容星橋返回香港,任職華民政務司署,併兼各報翻譯。當時陳少白在香港主辦孫中山所創辦的第一份報紙《中國日報》,由於經濟困難,正瀕臨破產。容星橋知道後,介紹其與文裕堂印務公司合作,並進行改組,由李紀堂主管財務,陳少白主管報務,自己主管印務,“報社組織為之一變”,《中國日報》得以保存。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後,《中國日報》社成為中國同盟會香港分會的機關,革命黨人時常來報社分析時局、籌劃革命。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廣東宣布獨立,容星橋隨《中國日報》回遷廣州,併兼任廣東省交通司副司長。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任容星橋為革命籌款委員會委員,繼續為革命籌款。

助學促家鄉教育

容星橋受容閎愛鄉思想的影響,長期關心家鄉的建設。早在1972年,容閎主理官費留學事業,其間捐贈五百兩銀子,在家鄉創辦了一間甄賢社學,光緒年間社學改成學堂。1902年容閎逃亡美國,臨行前委託容星橋照顧好甄賢學堂。當時容星橋主要精力是協助馮自由主理《中國日報》,但仍關心甄賢學堂的發展,從香港購回大量圖書設備,充實這間學校。1905年,學堂改成甄賢學校,容星橋應鄉人之請,回鄉里擔任甄賢學校第一任校長,由於他有革命任務在身,任職一年便辭去校長職務,1921年他在香港經商並為革命籌款,再次返家,統籌興建甄賢學校校舍,容星橋延請了國民黨元老鄒魯題寫“甄賢學校”校匾。三十年代初唐紹儀出任中山縣長,容星橋曾陪同唐紹儀多次視察,甄賢學校後成為中山縣著名學校,培養了容國團等著名人才。

人物遺產

甄賢學校,學校占地面積5900平方米,原名為“甄賢學社”,旨在甄拔賢能,哺育人才,容星橋曾擔任南屏倡辦“甄賢學社”的第一任校長。1912年,容星橋再次發起集資,籌款12900個大洋建造青磚屋新校舍,定名為“甄賢學校”,他還特地邀請國民黨元老鄒魯為學校題寫校匾。
在革命時期,“甄賢學校”曾為祖國培養出大批的有用人才,新中國成立後,甄賢學校先後改名為南屏國小、南屏中心國小,1986年被公布為珠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家庭狀況

容星橋生有八子三女,全部在美國留學大學畢業,除一子在美國謀生外,其餘均回國。其中次子容啟兆,曾任某大學代校長,曾作為中國第一支國家足球隊的領隊,率隊參加奧運會。六子容啟恩在北伐戰爭中曾任北伐軍三十四師政訓處主任。七子容啟榮曾任國民黨政府衛生部醫學總監,世界衛生組織駐汶萊代表,八子容啟東曾任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兼崇基學院院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