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插圖本)》:《三字經》是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篇代表作,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古人的思想觀念和生活習性;《百家姓》所輯錄的姓氏,體現了中國人對宗族與血緣的強烈認同感;《千字文》從大處著筆,從社會、倫理、歷史、人生的角度教育兒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家藏四庫系列: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
- 書名:家藏四庫系列
- 出版社:鳳凰出版社
- 頁數:272頁
- 開本:16
- 品牌:北京崇賢館圖書
- 作者:王應麟 周興嗣
- 出版日期:2012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50612105
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百家姓/025
千字文/095
聲律啟蒙/111
卷一/112
一 東/112
二 冬/114
三 江/117
四 支/120
五 微/123
六 魚/125
七 虞/128
八 齊/131
九 佳/133
十 灰/136
十一 真/138
十二 文/140
十三 元/143
十四 寒/146
十五 刪/148
卷二/152
一 先/152
二 蕭/154
三 餚/156
四 豪/158
五 歌/159
六 麻/161
七 陽/163
八 庚/165
九 青/167
十 蒸/169
十一 尤/170
十二 侵/172
十三 覃/174
十四 鹽/176
十五 鹹/178
格言聯壁/181
學問類/182
存養類/192
持躬類/201
敦品類/210
處事類/219
接物類/228
齊家類/237
從政類/246
惠吉類/255
悖凶類/264
文摘
原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譯文
人出生之初,稟性本來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所處的環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習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別。
原文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譯文
如果對孩子不嚴加教育,孩子善良的稟性就會改變。教誨一個人按照本性發展的方法,貴在教導他專心致志,始終不懈。
原文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譯文
從前,孟子的母親為了使孟子能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中成長,曾三次搬家。孟子不努力學習,孟母生氣地割斷正在織布的紗線,以此教誡孟子只有日積月累地學習,方能有進益。
原文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譯文
五代竇禹鈞教育孩子有良好的方法。他所教育的五個兒子,都一舉成名,美名遠揚。
原文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譯文
生養了子女卻不加以教誨,這是做父親的過錯。教育學生卻不嚴格要求,這是做老師的懶惰。
原文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譯文
小孩子不努力學習,這是很不應該的。如果一個人在小的時候不讀書學習,那么到老的時候還能有什麼作為呢?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譯文
美玉如果不經過玉工的打磨雕刻,就不可能變成精美的玉器。一個人如果不努力讀書學習,就不會懂得知識和道理。
序言
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造就了一代代傾心盡力、總結提煉人類智力成果精粹的學子。因此整理與復原中國經典原籍,磋商舊學,培養新知,應是我們的文化責任。我們應該傳承與創新文化,可持續的發展。
顯而易見,經典的價值的確無可厚非。但它們產生的時空畢竟離我們已過遙遠了,遠的有數千年以前的,近的至少也有一二百年。這就意味著,我們在閱讀古代經典的時候,有必要進行思索和選擇,選擇最適合我們閱讀、最有審美價值的部分,這樣才能讓閱讀更有收穫,讓讀書的體驗更為舒心。
“家藏四庫系列”叢書就體察到了讀者的這種需求。在各位讀者面前的這套叢書,本著選取經典、還原經典的原則,從經典中選取最適讀的典籍,保留下最為精華的篇章,以高水平的文本質量,將這道經典大餐原汁原味地展讀者面前。輕鬆展卷,就開始我們品味經典的閱讀時間了。原文解讀既葆有古典的韻味,又讓讀者品讀原意;欄目安排既有作者簡介、題解,交代作品背景,又有注釋、譯文、評析,深入地解讀作品;版面設計上則講究讓讀者賞心悅目。這套叢書對自己理念闡述得十分清晰:典籍中的經典,精粹中的精華;原汁原味地將先賢智慧清晰呈現,做到真正地便於閱讀,加深理解。
閱讀經典,普及經典,關注中國歷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為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
謹為這套叢書作序,以表致我們對文化發展前程的遠望。
名人推薦
——湯一介
“家藏四庫”叢書遴選了清代《四庫全書》的精華,而且每一種書在注釋、譯文、解讀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紮實的工作。——傅璇琮
國學就是中國人之所以成為中國人的學問。“家藏四庫”是一套非常適合大眾閱讀的國學經典叢書。國學的傳承和發展迫切需要好的大眾讀本。
——毛佩琦
《四庫全書》浩如煙海,真正的必讀經典就這百餘部。
——任德山
國學是相互融通的,切忌斷章或是割裂。今人只有從《周易》等原始經典入手,才能真正找到進入國學的門徑。
——劉君祖
先秦經典是中國文化的源頭。如果我們參讀西方同時代的經典,不難發現兩種文明形成過程中具有諸多相似處。希望“家藏四庫”選目中可以多收錄一些先秦經典。
——余世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