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儀禮·聲律啟蒙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儀禮·聲律啟蒙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儀禮·聲律啟蒙》主要內容:《三字經》全文長達1720字,是我國不可多得的寶貴遺產。《三字經》內容的排列順序極有章法,體現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認為教育兒童要重在禮儀孝悌,端正孩子們的思想,知識的傳授則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見聞”。訓導兒童要先從國小入手,即先識字,然後讀經、子兩類的典籍。經部子部書讀過後,再學習史書,書中說;“經子通,讀諸史”。《百家姓》是一本關於中文姓氏的書,成書於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個,後增補到504個,其中單姓444個,複姓60個。《百家姓》的次序不是依各姓氏人口實際排列,而是因為讀來順口,易學好記。《百家姓》與《三字經》、《千字文》並稱“三百千”,是中國古代幼兒的啟蒙讀物。“趙錢孫李”成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為百家姓形成於宋朝的吳越錢塘地區,故而宋朝皇帝的趙氏、吳越國國王錢氏、吳越國王錢傲正妃孫氏以及南唐國王李氏成為百家姓前四位。另有作為兒童讀物的同名圖書。《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儀禮·聲律啟蒙》收錄的主要就是上述三部啟蒙讀物。此外,還有《儀禮》和《聲律啟蒙》兩部。《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儀禮·聲律啟蒙》由《國學典藏書系》叢書編委會主編。

基本介紹

  • 書名: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儀禮•聲律啟蒙
  •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頁數:312頁
  • 開本:16
  • 品牌:江蘇可一
  • 作者:叢書編委會 《國學典藏書系》叢書編委會
  • 出版日期:2010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6341705, 7546341701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為了弘揚國學,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我們精心為您編纂了這本《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儀禮·聲律啟蒙》。該書精選了《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儀禮》和《聲律啟蒙》5部經典之作。編者力圖通過簡明的體例、精練的文字、新穎的版式、精美的圖片等多種要素的有機結合,全方位立體地解讀這幾部國學著作的博大精深,為讀者打造一條走進國學的畫廊,感受國學獨到的智慧。

圖書目錄

三字經
百家姓
千字文
儀禮
聲律啟蒙

文摘

礓溪伊尹,佐時阿衡。
從這裡開始舉出一系列文臣武將的事例,說明他們策功茂實的經過,都是一段段感人的事跡,都已經成為膾炙人口的戲文故事。
第一個出場的是太公姜子牙,他的事跡是渭水垂釣,文王訪賢的故事。礓溪是在渭水河畔(在今陝西寶雞附近)的一個溪潭,水旁有一塊大石頭(礓,姜子牙曾坐在上面釣魚。
姜尚,字子牙,是東方夷人。他的祖先曾協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於呂,他以地為姓,故又稱呂尚。姜子牙是一位很有才能、很有抱負的人。但在紂王的統治下,他懷才不遇,後來聽說西伯侯,文王姬昌思賢若渴,便來到陝西岐山腳下的渭水河邊,那時他已八十七歲了。他坐在礓石上用直鉤釣魚,不但不用魚餌,魚鉤還懸在水面上三寸。有人問他這樣能否釣到魚,他回答說願者上鉤。
周文王精通《易經》,曾著過《周易》。這一天,文王要出外狩獵,他就先卜了一卦。結果顯示:此次狩獵的獵物不是野獸,而是獨霸天下的輔臣。果然在渭水遇到姜子牙,兩人談論之後,文王大喜,說:“我的先祖曾經預言說,將來會有聖人幫助周國振興,我的祖先太公盼望您已經很久了。”於是稱姜子牙為“太公望”,立為國師。
姜太公給文王制定的戰略,首先是“修德以傾商政”。這樣就有四十多國先後歸順了周。到周文王晚年,“天下三分,其二歸周”,完成了對商的戰略性包圍。
文王死後,武王繼位,姜太公輔佐武王伐紂。武王在出師前卜了一卦,結果很不吉利,偏又趕上暴風雨,諸侯們都很恐懼。呂尚卻認為,決定大事不能靠占卜,應抓住戰機立即出兵。結果是大獲全勝,商朝被滅。武王占領殷都後,把紂王存放在鹿台的錢和儲藏在鉅橋的糧食散發給窮苦的百姓,並且為商朝的忠臣比干的墓加土,還釋放了被紂王囚禁的箕子,從而深得民心。
呂尚作為周朝的開國功臣,受封於齊,都城在營丘(今日的山東臨淄)。呂尚到齊國後,開始改革政治制度、大力發展商業,讓百姓享受魚鹽之利,使齊國很快成為大國之一。太公呂尚活了一百多歲,但葬地始終不詳。
第二位出場的是伊尹,他輔佐成湯滅了夏桀,開創了殷商六百載的天下。伊尹的手藝是烹調,他本來就是湯王的廚子。中國的手藝人講究拜祖師爺,廚子要拜伊尹,戲子要拜唐明皇,唐明皇是戲班子的祖師爺。如果讀一讀《呂氏春秋·本味篇》,你就知道伊尹的廚藝有多高了。這篇文章記載了伊尹與成湯兩個人,就飲食烹飪方面的對話。
伊尹是一個孤兒,出生以後就被扔在伊水旁邊,他以水為姓,所以姓伊。有辛氏的家人在河邊發現了伊尹,就把他抱回來由家裡的廚師代為收養。伊尹從小跟廚師學藝,以後隨著有辛氏嫁給了成湯,伊尹也就成了成湯的廚師。這個人極其聰明,很有謀略,很想幫著成湯乾一番大事業。但一個廚子,怎樣才能接近成湯呢?他就想了一個奇招。
成湯有一段時間發覺飯菜的味道不對,不是鹹了就是淡了,於是把廚子伊尹叫來,問問他這菜是怎么回事。伊尹於是根據烹調的道理,縱談天下大事。成湯聽得大喜過望,知道此人絕非等閒之輩,經過幾次長談以後決定拜伊尹為宰相。商朝宰相之位的官名叫做阿衡,如《詩經·商頌·長發》中有詩日:“寮維阿衡,左右商王。”因為伊尹適時地輔佐成湯建立了商朝,所以此地稱他為“佐時阿衡”。
古代飲食和醫藥是不分家的,自古就有“藥療不如食療”的說法,所以伊尹還是中醫煎湯藥的祖師爺。至今還流傳說,煮中藥的沙鍋是伊尹傳下來的。
奄宅曲阜
第三位介紹的是周公旦。周公旦,是西周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之四子,武王的親弟弟。因為他的采邑在周(陝西岐山北),所以被稱為周公。他為周朝的建立與鞏固,立下了卓絕的功勳。
周朝建立以後不久,武王就病死了,成王姬育繼位。當時成王還是年幼,根本不懂治國之道,只得由他的叔叔,周公旦代成王執政,處理國家大事。
周公攝政不久,分封商地的管叔和蔡叔就到處造謠,說周公欺成王年幼,企圖篡奪王位。被封在商地的紂王的兒子武庚認為有機可乘,便與管叔、蔡叔等人互相勾結,扯旗造反。在這緊急關頭,周公決定親自率軍東征。經過三年的戰爭,平定了叛亂,武庚、管叔被殺,蔡叔被流放到邊遠地區。
周公東征歸來之後,制禮作樂,從事文化建設。為不失去一個賢人,周公洗一次頭髮,曾多次握著尚未梳理的頭髮出來會客;吃一頓飯,也要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去接待客人,這就是成語“握髮吐哺”的典故。周公非常關懷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重,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裡,對河神祈禱說:“成王還小不懂事,過錯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讓我死吧!”周公攝政七年後,成王長大成人,周公將政權歸還給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尚書·無逸》篇,就是周公歸政時,對成王的一番諄諄告誡,為成王執政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
曾經有人在成王面前進讒言,周公怕了就逃到楚地躲避。不久,成王翻閱庫府中收藏的文書,發現自己生病時周公的祈禱辭,感動得流下眼淚,立即派人將周公迎回來。周公回周以後,仍忠心為王朝操勞。他輔佐武王、成王兩代人,為周王朝的建立和鞏固、為周朝的文化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奄宅曲阜”的意思是說,取得曲阜這樣的居住地,作為安身之地、食邑之所。奄是時間副詞,有一下子、突然之間就如何的意思。宅是動詞,居住的意思。曲阜就是今天山東省的曲阜市,古代魯國的都邑。
周開朝後,開始分封建國,周公被封在魯。由於成王幼小需要輔政,周公脫不開身,就由周公的兒子伯禽代替父親受封於魯國。伯禽臨行前,周公對他說了一番語重心長的話,那就是《史記·魯周公世家》中記載的: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
伯禽到任三年以後才來向父親匯報工作,周公問:“你怎么這么久才來報政?”伯禽說:“我要改變那裡的風俗、實施禮儀、還要服三年的喪禮,所以晚了。姜太公同時被封在齊國,他五個月就回來匯報工作。”周公問:“你怎么這么快就來報政了?”太公回答:“我適應那裡的風俗、革除不必要的禮儀,精兵簡政,所以來得快。”周公將齊魯兩國的情形一對比,嘆了一口氣,說:“嗚呼,魯後世其北面事齊矣!夫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
P164-166

序言

“國學”一說,產生於20世紀20年代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此前中國的舊學在現代文明面前一敗塗地,曾國藩繼承明儒傳統,身體力行,通經致用,後來又有張之洞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力圖調和傳統與現實的陰陽關係。後來學術界興起“整理國故”的熱潮,雖然與當時歷史條件看似不協調,實則是有深刻歷史理性的。提出學習西方,“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魏源,當時不但提出學習西方文明,同時又提出要恢復兩漢經學,這看似極為矛盾,其實正是魏源的高人之處,此後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才有了中西交流的合理原則。
當時國人有一種全盤否定國粹的傾向,認為外國來的就是梅毒也是好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中西文化衝突的進一步加劇,中國文化更加弱勢,中國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為了保國保種,以章太炎為代表的國粹派提出“保存國學”、“振興國學”的口號。而新文化運動闖將之一胡適,則在介紹杜威的實踐主義時同時講授中國哲學史。在當時的歷史氛圍下,國學概念產生後其意義內涵自然較複雜,包括傳統官方民間各種學問、藝術、技藝等,但在狹義上,國學之範圍不脫經、史、子、集四部,同時四部中又以經學為首。
國學又可稱國故,可譯“GuoXue”(音譯)、“Sinology”(意譯,指中國學,漢學,因無別於漢族學而有爭議)。現在一般提到的國學,是指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為根基,涵益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因此,廣義上,中國古代和現代的文化和學術,包括歷史、思想、哲學、地理、政治、經濟乃至書畫、音樂、術數、醫學、星相、建築等都是國學所涉及的範疇。
論國學,先明國學之義,所謂必也正名乎,善哉。
今天,關於傳統文化的書寫,好像走向了兩個極端:要么過於通俗,要么過於玄虛。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國學的弘揚,需要擺脫掉這兩個極端,走~條中間道路,做到深入淺出、微言大義。雖然“文化熱”、“儒學熱”、“國學熱”的浪潮此起彼伏,但真正將自己的文化看做安身立命之本的人卻是少之又少。大家對待文化、對待國學,仍然沒有走出經世致用、急功近利的目的預設。為什麼要學國學?因為國學對我有用;為什麼要讀國學?因為裡面有智慧、有技巧、有升官發財的門路。於是,在今人的眼裡,國學已經蛻變成了赤裸裸的經世致用之術,成了徹頭徹尾的“用經”!僅求其“用”,不見其“體”,將是最大的無用。僅求其“術”,而對國學的“道統”視而不見,將是中國文化最大的悲哀。為此,國人已做過許多有益的探索。
近代以後,隨著西學東漸,我們在呼吸外來新鮮空氣的同時,也注意到了傳統文化的流失。故而對東西方文化進行冷靜思考,明確了傳統文化不可動搖的根基地位,沿襲先輩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是可以弘揚中國民族特色文化,進而促進當下時代的進步和發展。在此,我們只有安身立命,謀求維新。《尚書》中說:“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但是“周邦”所謂的“新命”不會自己從天上掉下來,而是要靠人不斷地去探幽發微、闡發新意。闡發新意,不是憑空想像,不是一味模仿,而要推陳出新。馮友蘭先生說,中國的哲學要“接著講”,不能“照著講”。而“接著講”,並不是空發臆想、隨意揣摩,而是要以“照著講”的方式和姿態去“接著講”,不如此,就無法做到“闡舊邦以輔新命”。國學亦是如此。
整理國故,是為了獲得長足進步。只有長足進步,才能延續,才能生生不息。當然,任何一種文化都包含著深刻的兩面性。所謂的精華和糟粕往往是糾結在一起的。所以,目前最迫切要做的,仍然是平心靜氣地去了解我們的文化。
為了弘揚國學,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我們精心為您編纂了這套“國學典藏”叢書。這套叢書精選了歷代文章中的典範之作,於經、史、子、集中選取精華部分,予以彙編。編者力圖通過簡明的體例、精練的文字、新穎的版式、精美的圖片等多種要素的有機結合,全方位立體地解讀中國國學的博大精深,為讀者打造一條走進國學的畫廊,感受國學獨到的智慧。
學貴力行,聖賢文化的學習,貴在把它落實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才能從中得到真實的利益。願此套叢書讓您領略傳統國學風景的同時,與聖人促膝對話,能夠聆聽到聖賢的教誨;在聆聽聖賢教誨的同時,把聖人的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多識前言往行,以自蓄其德”,我們也希望借著偉大文化的指引,提升我們生命的內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