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雕塑

家庭雕塑(family sculpting)是薩提亞模式常用的一種重要的家庭治療技術,類似於雕塑藝術,即利用空間、姿態、距離和造型等非言語方式生動形象的重新再現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關係和權力鬥爭情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家庭雕塑
  • 套用學科:心理學
概念,理念假設,實施方法,意義,

概念

家庭雕塑是一種表達性的技術由經驗取向的家庭諮商中浮現出來,而經驗取向的家庭諮商是起源於存在、人本與現象的心理學,由David Kantor與Bunny Duhl , Fred Duhl及他們在Boston State Hospital、Boston Family Institute的同事,早期是運用物體來替代人,經由Virginia Satir的催化而發展,她示範運用人來隱喻性地代表特定家庭輪廓的抽象型態,基本上家庭雕塑是參照Kantor、 Duhl 與 Duhl的工作,而由Virginia Satir與Papp、Silverstein將其普及化。Satir在1960年代發展此一家庭重塑中的一種技術,由家庭成員重新扮演他們多世代的重要關係場景因此可以改變固守的知覺、情感與信念(Luann,1991)。
家庭塑造是薩提亞模式常用的一種重要的家庭治療技術,類似於雕塑藝術,即利用空間、姿態、距離和造型等非言語方式生動形象的重新再現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關係和權力鬥爭情況。家庭成員通過不同的外在動作和表情代表自己所體驗到的觀點和感受,藉助形象的演示,有時會加上關鍵的言語,呈現家庭的動力。

理念假設

家庭雕塑的理念假設為:人們對複雜人際系統會以壓縮的、距離的(spatial)隱喻形式銘記在心,對此系統的了解會分類、繪製成圖像(map)儲存,而這些構成了個人心中對世界了解的圖像。Kantor研究了家庭每天的事務後提出以下見解:家人間距離的規則(distance regulation)是了解家人如何運作(operate)的核心機轉,距離的規則指物理的空間與隱喻性的運作(如描述情緒的距離:我希望可以彌合你我之間的缺口)(Constantine,1978)。

實施方法

家庭塑造在實施時,治療師可以請家庭中的某個成員當“塑造家”,由他決定每個家庭成員的位置。在這個過程中,家庭成員不要交談,每個人就像一尊不會言語的雕塑,任由“雕塑家”安排位置。最後“雕塑家”出來的場景就代表著他對家庭關係的認識。在治療中,治療師可以根據需要依次安排家庭成員輪流進行家庭塑造,以了解他們對家庭相互作用的看法。在必要的時候,治療師也可以要求“雕塑家”把自己擺進雕塑之中,然後讓治療師以輔助配角的身份取代他在雕塑中的位置。此外,治療師還可以要求各成員按照各自喜愛的方式處理家庭造型,呈現他們所採取的態度。

意義

家庭塑造作為一種行為技術,由於每個人的觀點不同,每個成員塑造出來的家庭圖像會有很大差別,可以讓諮詢師通過對家庭成員塑造的位置,了解個自家庭成員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對家庭關係的看法,同時,制定相應的家庭治療措施。因為在家庭塑造中,各個成員不需要治療,也可以使兒童和說話少的家庭成員也有機會參與到治療中來,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