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家山歸夢圖三首
- 作者:元好問
- 創作年代:金代
- 出處:《遺山集》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家山歸夢圖三首
其一
別卻并州已六年,眼中歸路直於弦。
春晴門巷桑榆綠,猶記騎驢掠社錢。
其二
繫舟南北暮雲平,落日滹河一線明。
萬里秋風吹布袖,清暉亭上倚新晴。
其三
游騎北來塵滿城,月明空照漢家營。
卷中正有家山在,一片傷心畫不成。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并州:古州名,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因詩人是山西忻縣人,故以并州指家鄉。
②桑榆:桑樹和榆樹,古人常種植在住宅及村社前後,因此也常用來指代家鄉。
③社錢:古時在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祭祀土神,稱為春社。祭祀時擊鼓撒錢,兒童以拾錢為樂。掠:爭搶。
④繫舟:就是繫舟山,在作者故鄉忻州的東面。
⑤滹(hū)河:就是滹沱河,流經繫舟山北四十餘里,它的支流牧馬河流經忻州東南。
⑥布袖:布衣的袖子,也等於說“布衣”,語意雙關。古人稱平民為布衣。元好問當時雖已中進士,但還沒任官職,因此仍以布衣自居。
⑦清暉亭:在汴京。
⑧游騎:指蒙古騎兵。因為它行蹤飄忽不定,因而稱為游騎。
⑨“月明”句:實際意思是,金朝軍隊節節敗退,只留下了一座座空營。漢家,漢朝,這裡是指代金朝。
白話譯文逐句全譯
其一
離別那并州已有六年,眼中的歸路直如弓弦。
想當年,故鄉的春日晴明和暖,門巷中桑榆競吐綠妍,還記得,騎上那毛驢撒歡在春社,我跟著小夥伴爭搶社錢。
其二
仿佛看見,繫舟山的南北暮色如畫,風靜雲平,滹沱河兩岸落日返照,泛起縷縷金明。
如今,卻只有萬里秋風吹拂著布衣的長袖,我在那清暉亭上,倚傍著雨後的新晴。
其三
飄忽的虜騎自北馳來,戰爭的煙塵布滿高城,皎潔的月光灑向大地,空照著當年漢朝的軍營。
這一軸迷人的畫卷中,正有我思念的故鄉,可我這一片傷心,又有誰能把它描畫出來。
創作背景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組詩第一首,“別卻并州已六年”開篇即緊扣詩題中的“歸夢”二字,直抒因圖興起的情懷。遊子思歸,古今亦然,更何況是故鄉沉淪,有家難返。“別卻”二字,便道出古往今來無數流亡他鄉之人那“抽刀斷水水更流”的思歸之情。“六年”之前冠一“已”字,又透露出晝思夜夢而又無可奈何的感慨。次句緊承首句而來。弦緊繃於弓之兩端,非常直,比弦更直的卻是詩人的“眼中歸路”。兩點之間的距離,直線最短。詩人要以更短的距離嘹望歸鄉之路,正表現了他那望眼欲穿、思歸至切的心情。詩人把抽象的鄉思形象化,而且又用了比弦更直這種進一層的寫法,把思念的急切表述得更足。二句如話家常,不假思索,脫口而出,而奔勁之氣已溢於紙端,急切的思歸之情已表達得無以復加。
後二句由急切轉為舒緩,突然掉轉筆墨,描繪出一幅美麗的春鄉圖,並以“猶記”二字化實為虛,表達了詩人懷念神往的情思。祭祀時擊鼓撒錢,天真爛漫的兒童們拾以為樂。回憶總是美好的,尤其是童年的事。而“掠社錢”尤為詩人所追念。詩人以此事入詩,又以春光明媚、桑榆嫩綠、自家的門巷映照其中的美麗環境襯托,表現了他對故鄉的神往。然而如今的家鄉已被蒙古鐵蹄蹂躪,昔日的太平日子已一去不復返了。“猶記”二字傳出多少事往人非的感慨。後二句回扣詩題但又不囿於詩題所及圖中的畫面,而是展開想像的翅膀,由此聯想到無數往事,從童年趣事中選擇了一件最引人思念的事,放入再創造出的情境中,並用“猶記”二字,挾情韻而出之,既合題意,又無呆滯之嫌,確為以情寫景的妙筆。從章法上看,前二句脫口而出,詩勢峻急;後二句回應前面的急切之情,但轉為舒緩,以景結情,余意深長,給人以無窮的遐思神往,得張弛之妙。
第二首蟬聯而下,對作為環境背景的家鄉山水進行描繪。首二句,一寫山,一寫水,除了緊承上首末二句的“春晴”之外,詩人又選擇了“落日”二字作為描繪家鄉山水的時間背景,更顯示了詩人對故鄉山水的鐘愛。冬日的家山,樹木蕭條,山色蒼灰,只有春日草木煥發新容,山色才最秀潤可愛。再把它置於“春日遲遲”、斜暉融融的沐浴中,使青翠欲滴的山色又塗上了黃紅色的光彩,更惹人憐愛。牧馬河至春日,積雪消融,河滿水清,微波粼粼,載著夕陽的斜暉,順著繫舟山脈蜿蜓延伸,注入天地相接處的“一線滹河”中,如一條金光閃耀的金絲。山因水流而增動態美,水因山色而添秀麗美,水光山色,交相輝映,景象萬千。真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以虛境表現實境,以有限表現無限,境外之象,意外之致,盡在不言中。含蓄蘊藉,深得詩家三昧。詩人把熱烈的讚美之情融入對故鄉美好山水的描繪中,是以樂景寫哀,加倍表現故鄉沉淪、歸期無望的悲痛。家山既已不能復歸,美麗的“家山圖”只能使詩人暫時沉浸在美好的回憶中,進而歸思愈切,引頸北望,望眼欲穿。後二句由畫面及回憶跌回現實,寫詩人觀圖後所興發的感情及舉動。詩人對故鄉山水懷念不已,故而登上清暉亭憑高以望遠。然則山水阻隔尤其是戰亂頻仍,使詩人只能望望而已。在此,詩人描述了一個典型化的情境:秋日樓頭,天高氣爽,本來極易引發外鄉遊子那身如浮萍,空曠無依之悲,再加秋風浩蕩,長驅直進,冷入肌骨,更使身心憔悴的詩人飄搖難支。在秋雨剛過,秋風勁吹的“新晴”之前,著一“倚”字,十分傳神地表現出了布衣詩人那心傷欲碎,力軟難支而又欲依無憑的沮喪失落的神態。這首詩前二句寫愛,後二句寫恨,兩者相輔相成,非常生動真切地表達了詩人觀看“家山圖”後所激發的迴腸盪氣的強烈感情。在前二句和後二句之間,一寫回憶,一寫現實;一寫故鄉,一寫汴京;在時間和空間的大幅度跳躍中,對比照應,轉中有承,大開大合,相互作用,把國破家亡之恨,身際滄桑之悲,表現得真切感人。
組詩第三首的前二句寫詩人遙想故鄉現在的情景。“城”前冠“塵滿”二字,其兵馬眾多,氣勢兇猛及大好河山盡被踐踏之狀可想而知。石嶺關原有金軍駐紮的軍營。“漢家營”之前著“明月空照”四字,極顯其冷清淒寂。金兵早已望風而逃,唯余空營在冷清清的月光中,其凋敝、蕭索之狀可見。除城中被滾滾塵氣所籠罩外,劫火之餘,千村萬戶十室九空的殘破景象在清冷的月光中依稀可見之狀亦可以想知。此二句明以敵我雙方進行對比,又暗寓了故鄉大好河山今昔的對比和人的情感上讚美與痛惜的對比。口誅筆伐的矛頭在對比中展示,言短意長,含蓄蘊藉。末二句實寫現況。“卷中正有家山在”,遙扣詩題,照應全詩。“正有”二字強調了引爆情感的契機所在,它近承前半首,遙應前二詩,至此才點出組詩中所有關於故鄉的寫景之筆及感受舉動,皆由“卷中家山”興發,加“正有”二字,取消了句子的獨立性,提起全句,為下句蓄勢。“一片傷心畫不成”,在全詩的結穴處,詩人再也抑制不住感情的衝動,滿懷思鄉之苦和難歸之悲終於傾瀉而出,傷心欲絕,低徊無限。然而,繪畫畫形易,狀情難,要畫出詩人這“一片傷心”,縱是“世間無限丹青手”也是難以為功的。詩以“畫不成”表現了詩人傷心的繁紛濃烈。
三首詩,既有聯繫,又各有側重,構成了有機的整體。就寫畫境而言,第一首寫點,第二首寫面,第三首以點帶面。在時間上,第一首“春晴”按“掠社錢”所示,當在傍午;第二首移至“落日”,第三首寫“月明”,線索井然有序。就所抒情感而言,第一首寫所引起的急切歸思,第二首寫在急切歸思催動下登高憑望的失落,第三首寫失落之後的悲痛。在承接遞進的發展變化中,感情的程度不斷深化。最後二句收挈全詩,點明詩題,情感發展達到極點。在表達方式上,第一首直抒胸臆,第二首寓情於事,第三首即景抒情,情景的布局或前或後,錯落有致。尤其是現實與畫境在時間、空間上形成大幅度跳躍,于波瀾起伏中見迴腸盪氣之情,尺幅之內騰挪跳躍,極盡變化之能事,空白寓不盡之意,取得了以少勝多的藝術效果。
名家點評
中華詩詞學會理事賀新輝《元好問詩詞集》:“這三首題圖詩,是元好問詩集中七絕最見性情之作。”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羅斯寧《遼金元詩三百首》:“‘一片傷心畫不成’一句,真切道出詩人既無可奈何又極度傷心的複雜感情,可稱為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