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傳養脾消積丸,中醫方劑名。出自《幼科發揮》卷一。具有消宿食,去陳積之功效。主治小兒食雞肉太早,自此成積,日漸羸瘦,不思乳食。
基本介紹
- 名稱:家傳養脾消積丸
- 出處:《幼科發揮》卷一
- 組成:白朮、陳皮、蒼朮、厚朴、枳殼、半夏曲、青皮、神曲、麥芽、山楂、甘草
- 功用:消宿食,去陳積
- 主治:小兒食雞肉太早,自此成積,日漸羸瘦,不思乳食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附方,
組成
白朮一兩(30g),陳皮七錢五分(22.5g),蒼朮、厚朴(薑汁炒)、枳殼(麩炒)、半夏曲、青皮、神曲、麥芽、山楂各五錢(15g),甘草(炙)三錢(9g)。
用法用量
上為細末,蒸餅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飲送下。
功用
消宿食,去陳積。
主治
小兒食雞肉太早,自此成積,日漸羸瘦,不思乳食。
方義
本方所治證屬宿食內停,濕阻氣滯,脾胃不和,運化功能失調所致。故當從消食和胃,燥濕行氣立法。方中蒼朮苦溫辛燥,長於燥濕運脾;厚朴苦辛溫,善化濕行氣,寬中消脹;陳皮芳香性溫,化濕健脾,理氣和胃;甘草甘緩和中。四藥合用,即“平胃散”之意,功專燥濕運脾,行氣除滿。因食積阻滯,胃氣不和,故用神曲、麥芽、山楂等大隊消導之品,消食積,和胃氣。更用枳殼配青皮,加強破氣化滯之功,半夏合陳皮益增燥濕和胃之力。而消導理氣之品,多辛溫香燥,易克伐胃氣,故重用一味白朮,益氣健脾以固胃氣。是消中寓補之法,以防克伐太過,故有養脾消積之稱。諸藥合用,共奏消食化滯,燥濕運脾,行氣暢中之功。使食積消,濕邪去,脾運復,則諸證自愈。
附方
名稱:養脾消積丸
組成:白朮、陳皮、蒼朮、厚朴、枳殼、半夏、青皮、神曲、麥芽、山楂、炙甘草
用法:上為細末,蒸餅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飲送下
主治:小兒初食雞肉太早,自此成積,日漸羸瘦,不思乳食
出處:《幼科發揮》卷一
功用:消宿食,去陳積
名稱:養脾消積丸
組成:錢氏異功散加木香、青皮、砂仁、使君子、枳實、黃連
用法:上為末,神曲糊丸,米飲送下
主治:小兒疳積
出處:《幼科發揮》卷四
名稱:消積丸
組成:丁香、縮砂仁、烏梅肉、巴豆
用法: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黍米大。三歲以上每服三五丸,三歲以下海服二三丸,溫水送下,不拘時候
主治:小兒乳食積滯,吐瀉腹脹,大便酸臭及一切積聚成疳
出處:《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名稱:消積丸
組成:丁香、砂仁、使君子、烏梅
用法:上為末,爛飯為丸,如麻子大,加巴豆三個,去盡油同丸。每服三丸,陳皮湯送下
主治:小兒乳食傷積,心腹脹滿,氣粗壯熱,或瀉或嘔
出處:《嬰童百問》卷五
名稱:消積丸
組成:丁香、砂仁、巴豆
用法: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黍米大。三歲以上每服三五丸,三歲以下每服一二丸,溫水送下
主治:小兒腹痛,口中氣溫,面黃色,目無精彩,或白睛多,及多睡畏食,或大便酸臭者
出處:《醫學正傳》卷八
功用:磨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