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間街三部曲》此書描寫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一個典型的埃及家庭。作者納吉布·馬哈福茲(1911—2006)。小說以細膩的寫實手法,描繪了開羅一個商人家庭三代人的不同命運。從社會最基本的細胞——家庭的歷史變遷,反映出埃及現代歷史上最重要寸期的社會風雲變幻,新與舊、黑暗與光明的搏鬥。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內容概要,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體裁】長篇小說
內容概要
主婦艾米娜深夜等待丈夫消夜歸來,回憶起進這家門從不習慣到馴服恭順的經歷。丈夫艾哈邁德·賈瓦德是位商人,他道貌岸然,威嚴可懼。5個孩子對他必恭必敬,只有晚飯之後圍坐在母親身邊,談天說故事,他們才感受到家庭的溫馨,乘父親外出似生意,兒女慫恿,母親走出家門,去海珊清真寺朝拜,回程中不慎被車撞傷。父親聞訊大怒,一俟母親康復,便逐出家門。經多方解勸,方允許返家。兒女親事是家庭大事,自然需家長做主,任何自由行為均被扼殺,二子法赫米與鄰女瑪麗婭相愛,欲談婚嫁,被父親斥為不守禮法,偷看女人。小女阿漪莎愛上青年警官,只能從窗戶暗送秋波。父親做主,將一雙女兒先後嫁到邵凱特家。長子亞辛為前妻所生,遊手好閒,以酒、女人填補空虛的生活。在妹妹婚禮上,他認識父親縱情聲色的另一面,變得更加放肆。父親寬容了他企圖強姦女僕的行為,並為他娶妻。他攜新婚妻子外出看戲,遭父親斥責。1918年埃及誕生了資產階級政黨——華夫脫黨,反帝戰線形成並提出明確的獨立要求。二子法赫米不顧父親禁止,參加了反對英國殖民占領的學生運動,犧牲於反英遊行示威的隊伍中。他的死使全家包括不過問政治的母親和兩個女兒成為華夫脫黨的支持者。父親為哀悼兒子,停止尋歡作樂。阿漪莎生下千金。
儘管父親起初禁止兒子參與政治,但是兒子的勇敢和愛國主義令父親引以自豪。他深感失子之痛。5年後,一場大病致使他體態衰老明顯,他感到青春已逝,不久又開戒,恢復原來的生活,歲月流逝也同時動搖了父親在家中的絕對權威。母親已毫無顧忌地去候賽因清真寺朝拜或探望已婚兒女。亞辛公然違抗父親,喜新厭舊,休了宰娜卜,娶了瑪麗婭,離家獨居。小兒子凱馬勒已經長大,他熱戀著同學海珊的姐姐阿漪黛,把她奉為美神。雙方家庭社會地位懸殊,凱馬勒敗下陣來。高中畢業後,他拒絕父親要他學法律,走傳統仕途之路,決心獻身學術,報考了師範學院。達爾文的進化論和無神論哲學動搖了他從小熱衷的宗教信仰。於是,凱馬勒陷於感情與信仰為雙重危機之中。因撰寫介紹達爾文進化論的文章與父親發生齟齬。在動盪的政局下,他找不到出路而趨於痛苦根迷惘之中,一個朝氣蓬勃的年輕人變得抑鬱寡歡,出嫁後的大女兒海迪法不習慣婆家開放的生活,看不慣妹妹入鄉隨俗,執意按傳統方式生活,鬧得家庭不和,亞辛奪去父親的情人,不顧一切與之結婚。放蕩生活使父親心臟病發作,險些送命,民族領袖柴魯爾逝世。身後留下一個危機四伏的華夫脫黨,阿漪莎在一場瘟疫中失去丈夫和兩個兒子,與女兒相依為命。亞辛妻子臨產。
《甘露街》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埃及社會已發生很大變化,開羅大學建立。男女學生無拘無束地自由交往,電燈、收音機進入殷實人家,老一代專橫的統治瀕於崩潰,父親已無法約束妻子兒女的活動,每周五家庭的大聚會給他老年生活增添了無窮的樂趣。凱馬勒當上國小教師、雖然他並不喜歡這一職業,從小生性好強的他仍兢兢業業地乾,博得他人的敬重。每月寫一文稿促使他學習不斷探索,既排遣內心的孤寂,也逃避了家庭中沉悶的空氣。他依然徘徊不定,找不到歸宿,懷疑自己的文章,甚至懷疑自我的價值。家庭中第三代人也已長大。亞辛的兒子裡都萬靠巴莎舉薦,當上部長秘書。海迪去的兩個兒子信仰不同,走上不同的道路。阿卜杜·蒙依姆進了法學院,成為穆斯林兄弟會的骨幹,狂熱的宗教分子。弟弟艾哈邁德大學畢業後進報社工作,結識了印刷工人的女兒、社會主義者蘇珊。在舅父凱馬勒和女友的影響下,艾哈邁德走上革命之路,成為馬克思主義看。他不顧母親反對,毅然與蘇珊結合。兩兄弟都把自己的住處作為宣傳聚會的地方。均因宣傳異端而被捕入獄。艾哈邁德在獄中表現出堅定的革命信仰,使哥哥、舅舅受到鼓舞。繼父親去世之後,母親也離開人世。分崩離析的家庭又迎來了新一代的誕生。
作品鑑賞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馬哈福茲被一種表現幾代人生活為“家族小說”深深吸引。他明白寫這種小說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充裕的時間。儘管如此,一種躍躍欲試的衝動令他心神不安。於是他認真閱讀了高爾斯華綏的《福爾賽世家》,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托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從中找到了他的藝術感覺。在完成他著名的四部社會小說《新開羅》、《始末記》、《赫利利市場》、《米達格胡同》後,醞釀兩年,開始了阿拉伯小說史上最重要的衝刺。他面壁4年,傾注了全部心血,完成了他的家族小說,長達1500頁。由於篇幅過長,出版時一分為三,每部恰到好處地側重描寫一代人,並以所在的街區命名。一部作品攔腰截為三段且前後呼應,是見其布局謀篇之精細。作者沒有正面描繪1919—1946年間埃及重大的歷史事件,對此著墨不多。他把全部的激情和筆墨集中描寫人,從家庭成員的反映情感變化中展現外部世界的變化,揭示埃及現代歷史的進程,特別是埃及資產階級政黨畢夫脫黨及其領袖柴魯爾等人的活動及歷史作用。小說也從阿卜社、賈瓦德和邵凱侍兩個家族幾代人的生活及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勾勒出現代埃及的人情風俗史。小說描繪的傳統家庭與貴族家庭不同的主活方式及家風,長幼關係,婚喪嫁娶,衣著打扮,建築布局,房間裝飾等等,無不說明三部曲不愧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巨著。
馬哈福茲以其生花之筆成功地刻畫、塑造了眾多的個性鮮明生動的典型人物。最令人難忘的是專制的家長阿卜社、賈瓦德,阿拉伯舊式婦女——母親艾米娜,東西文化碰撞中迷惘困惑的一代知識分子的低表——小兒子凱馬勒。每個人物的性格都極為複雜,是多種矛盾的統一體,人們很難用“好”與“壞”來評價。從中既能看到歷史文化的積澱,又可發現時代運動所產生的作用和影響。家長阿卜杜、賈瓦德是埃及伊斯蘭宗清制度的衛道士。他用傳統的封建禮教、宗教信仰約束家人。女兒出嫁,未來的女婿必須是向他攀親,妻子是他的奴僕,唯言是聽,決不許越雷池一步。而他本人似乎有一種特權,可以不循規蹈矩。他是個虔誠的穆斯林,認真完成宗教功課。與此同時,他又以“真主是寬容的”為其花天酒地,尋歡作樂開脫。他是個誠實的商人,在商界頗有威信和人綠;作為一個埃及人,他也有一顆愛國之心。他支持民族領袖,為華夫脫黨捐款,產要求獨立的代表團委託書上籤名。但是,卻逼著兒子發誓不參加愛國鬥爭。作者從各個層面上揭示這個人物的表里不一,矛盾而又統一的個性特徵。凱馬勒暈小說中十分重要的人物。他的經歷反映了埃及現代發展史上具有特殊意義的思想與心理危機。作者運用心靈分析法,細緻人微地描繪了這個人物為內心世界,思想感情的激烈衝突。他接受了不同文化的薰陶與衝擊。孩提時,心中充滿了對真主和祖國的熱愛,國小時曾與英國士兵交朋友,二哥犧牲後才懂得了仇恨。中學時代崇拜著名學者,立志改革社會,大學時代在西方民主與科學思潮影響下,從東方神話般的夢境中腥來,追求真理與自由。科學改變了他的宗教信仰。對受西方教育的貴族小姐的愛戀,體現了他對真善美的追求。然而,嚴酷的現實粉碎了他的美夢。現實與理想的矛盾困擾著他,舊的被否定,新的信仰一時又確立不起來。他失去上一代人的心理平衡,陷於一代人的精神危機之中。而第三代人不論左中右都已確立了堅定的信仰,並為之奮鬥。三代人不同的命運充分展示了埃及從近代走向現代的心靈軌跡。三部曲的結構獨特精湛。時間成為小說有機整體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哈福茲十分注重時間對社會發展所起到的作用。每一部都以一人死去,一個小生命誕生結束。讀者便在生與死、新與舊的交替中感受到時代的脈搏,看到社會內部醞釀的深刻變化。小說結尾以第三代信仰共產主義的艾哈邁德和穆斯林兄弟會骨幹蒙依姆雙雙被捕,預示了埃及的前途,至當代仍有其合理性。
三部曲問世後,立即受到輿論界的一致好怦。法國東方學者傑克·熱米寫了70頁的長文盛讚它的成就。西德東方學者馬爾丁稱馬哈福茲為“埃及的歌德”。埃及評論家拉迦烏·尼高什將他與狄更斯、巴爾扎克、托爾斯泰相提並論。這部作品奠定了馬哈福茲在阿拉伯小說史上的地位,將阿拉伯現實主義小說推到頂蜂。
作者簡介
納吉布·馬哈福茲出生在開羅傑馬耶勒老區一個中等家庭。父親當過會計,退休後與朋友合夥經商。納吉布是家中老小,在虔誠的伊斯蘭信仰與充滿愛國主義的家庭環境中長。從小聰慧好學,興趣廣泛,喜好讀書,漸漸對文學發生興趣。中學時代,為提高英語水平試澤《古埃及史》(1932)。1929年開始創作短篇小說。受埃及思想家文學家塔哈、海珊、阿高德和薩拉姆、穆薩的影響,立志作個社會改革家。於1930年考人開羅大學哲學系。1944年畢業後又攻讀碩士學位。在文學強烈的誘惑下,1936年放棄哲學,選擇了稱之謂“狡猾藝術”的文學。馬哈福茲一直在政府部門供職。1939年從開羅大學轉至宗教基金部。1955年進入文化部,先後在藝術局、電影公司任職,直至擔任文化部顧問,1971年退休,任《主字塔報》專職作家及理事會成員。馬哈福茲的寫作全部在業餘時間進行。為了不受干擾,他不肯戀愛結婚,養成嚴格的生活秩序。1959年才改變初衷,沒徵得母親同意就與好友之妻妹結合。馬哈福茲的創作以長篇為主、短篇幾乎成為長篇創作的準備、補充和練兵場。在半個世紀的寫作生涯中,他一共創作了17部短篇集和31部中長篇。主要作品有三部曲《我們街區的孩子們》、《尼羅河上的絮語》和《平民史詩》等。1957-1968年先後兩次獲國家獎和一級國家勳章,1988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將阿拉伯文學推向世界。其作品譯成英、法、德、俄、西等十幾種文字。中國翻譯出版了近十種,他是擁有中譯本最多的阿拉伯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