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廷象棋

宮廷象棋

宮廷象棋如圖:

1、士、將或帥多了兩個活動點(十一宮)。

2、雙方各增加兩枚拋:走法同炮,吃法是斜格隔一子緊鄰打吃,即三子緊鄰角。

3、兩或三枚兵卒到對方底線後可隨時升成---兩個底兵或卒可合併升為一馬或一炮;三底兵卒可合併升一車,升成位置為合併的底兵所在位置任選其一,該升變視做走棋。

4、其它同中國象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宮廷象棋
  • 實質:象棋
  • 衍生:中國象棋
  • 產生:戰國時代
歷史沿革,主要結構,遊戲規則,

歷史沿革

中國象棋步圍棋之後,雖說在古代成熟得較晚,但仍是一項擁有廣泛民眾基礎、雅俗共賞的棋藝活動。
據古籍記載,早在戰國時代,盛行著一種原始的象牙制的六博棋,每方有棋子6枚,可說是中國象棋的前身。《楚辭·招魂》有“菎蔽象棊(即棋)”之語,是中國象棋出現的最早的文字資料。20世紀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發掘出土了戰國時期的古棋局。這時象棋已成為具有軍事意義的遊戲娛樂活動了。
所謂象棋的“象”,最初為“象徵”之義,以棋象徵戰帥及各兵種演習,是一種形象的戰鬥遊戲。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棋藝飛速發展的時代。北周武帝宇邕寫了一篇《象經》,把古代象棋稱為“象戲”,並親自給文武百官講解。可惜的是,《象經》這一珍貴的文獻資料,在唐代以後失傳了。
隋朝時期,隋文帝楊堅認為《象經》多亂法,故持反對態度,“象戲”一時受到了抑制。但至唐代,象棋活動卻有了較大的發展。唐太宗李世民特別喜愛象棋,女皇帝武則天,簡直可說是個象棋迷。據《梁公九諫》記載,武則天竟做了一個與天神大羅天女下象棋的夢,還被天女戰敗,此夢竟使她深感疑惑:不知吉祥否?夜寐夢下棋,必與她平日嬉戲象棋入迷有關。而丞相牛增孺作《玄怪錄》,其中兩篇文章涉及有關古象棋的故事,描寫某宅鬧鬼,夜半三更有天馬、上將、輜車、兵車等兵馬廝殺不止。後人們在其宅下挖出一座古墓,墓里藏有一副象棋,有銅製的馬、車、兵、卒棋子。這些雖為神話,但它是從實際生活中演繹出來的,從中可窺視當時社會象棋之普及與受重視的程度。
唐玄宗李隆基登皇位後,將“棋待詔”(以圍棋或象棋為正式職業,並領取朝廷薪俸的人)官職正式定下來,此後一直延續至南宋末,歷時達500多年。李隆基既喜歡圍棋也喜愛下象棋。他常與楊貴妃對奕,其下象棋的方法又十分别致,不是在棋盤上落子,而是以人代棋子。命數十名富女為棋手,在胸上綴以棋子之名稱,棋盤則繪圖在宮殿金磚地上,在楊貴妃那“鶯聲燕語”中,宮女隨之走動弈棋,那博弈的情景的確奢華有趣。以人代棋的走法被傳入日本後,蛻製成日本的“將棋”。
宮廷象棋
唐玄宗的長子李亨即後來的唐肅宗,也是一位頗愛下象棋的天子。即使“天寶之亂”他與愛妃張良娣擁兵西逃時,只要暫息片刻,他就要與愛妃下棋。而對於四面八方飛來的戰報、求援急件,即便堆積如山,他也不屑一顧。丞相李泌用“馬嵬坡”事件進言勸說,唐肅宗方有所收斂,但下棋的興趣仍末減。他為了掩人耳目,將“金銅成形”的象棋,換成“乾樹枝”雕成的軟木棋子,以免走棋時發出聲響。從此有了木製的象形立體棋子,被後人稱之為“寶應象棋”,從此,象棋由高貴的金、銅鎏金等形式,轉向普及的木質形式。
在漫長歲月中,象棋的棋法由簡到繁,由粗到精。北宋重臣司馬光是個有名的象棋迷,他曾有“閒敲棋子燈花落”之句。他將2人對局改成7人相鬥,稱作“七國象戲”;後晁補之又把棋局擴大縱橫19路,棋子加到98個,名之“廣象戲”。但終因繁瑣、冗贅,棋藝低下而不得流行。直至北宋末南宋初,象棋發展逐漸定型。即形成棋盤10路、橫9路、有界河、“將”在九官之內的布局。
宋代《?>事林廣記》中就記載著中國當時所能看到的最早象棋譜。據發現的宋代象棋正是32枚,其正面刻有楷體漢字,背面刻有實體象形圖案,從此,銅鑄或木製的陰文塗色棋子取代了以前的立體象形象棋。20世紀70年代在福建泉州後渚港出土的南宋末年木製沉船,在船艙出土了20枚木製象棋子。它們很有可能是船員和乘客的遊戲工具,說明南宋時代象棋已相當普及,這是我國出土文物中最早的象棋實物。
象棋在南宋社會得到普遍推廣,深受社會各階層的喜愛,以至家喻戶曉,男女老幼都能玩“象戲”。南宋著名詩人李清照十分精通博奕,在她的《打馬圖》中甚至附刻了一副象棋盤。《宋人軼事彙編》卷19載:文天祥“平生嗜象弈”,著有《單騎見虜》等40局,相傳即便他與象棋國手周子善游泳時,兩人也在水中憑記憶用語言“盲棋”對弈。南宋丞相洪邁以豐富的實踐經驗,深刻完整地論述了象棋戰術,寫出了《棋經論》l卷13篇,其中的棋法戰術,已具有相當的戰爭藝術性。
明清時期,象棋有了很大的發展,並湧現出了不少象棋名手和論述象棋的專著。明代象棋專著有《金鵬秘訣》、《金滕七著》、《夢人神機》、《百變象棋譜》等,而由徐芝精選的《適清雅趣》是象棋古譜中最系統、完整、實用的一種。象棋之所以如此興盛,恰如藝術家唐伯虎著《譜雙》一書所云:象棋不僅可以娛樂,亦可以論兵。戲曲文學藝術家李開先不僅有高超的棋藝,而且為後世留下兩首象棋歌,其《前象棋歌》97句, 628字;《後象棋歌》 136句, 787字,是我國象棋史上的一份重要史料。
清代是中國象棋發展的全盛時期,名家輩出,名譜眾多。有關象棋著作有《梅花泉》、《韜元機略》、《心武殘篇》、《竹香齋象戲譜》、《百局象棋譜》等。其中王再越著《梅花譜》是中國象棋史上一部帶有劃時代意義的棋譜,它因戰例豐富、變化精微而著稱。
在清代紫禁城是宮內廷,帝王后妃們為打發寂寞冷清的宮中生活,也常常以下棋打牌為賭,來散心、解悶、澆愁。
宮廷象棋

主要結構

北京故宮博物院內珍藏著諸多棋類,其中有一副別致精巧的蒙古象棋,與上述宋代象棋子無甚大差別,棋子為32枚:將2、車4、馬4、象4、炮4,但無“士”,“卒”卻比現今多4枚。清宮藏蒙古象棋形狀為立體象形象棋。其“將”飾清代騎馬武將形,頂戴花翎,身穿黃馬褂,佩弓箭撒袋。一方騎紅馬,黃地花馬搭;另一方騎黃馬,紅地花馬搭。“炮”為端坐獅子形,一方全身黃色,爪下按一圓球;另一方綠色黃尾巴。“車”為馬拉棚車形,車棚內端坐一人,一方黃馬拉紅車,綠車棚,車棚兩側均開方窗一,坐車人身著綠衣;另一方紅馬拉紅車,綠車棚,車棚兩側均開圓窗一,坐車人身著紅衣。“馬”為站立馬形,一方黃色,黑鬃黑尾;另一方駝色,黑鬃黑尾。“象”為站立駱駝形,一方黃色,另一方駝色。“卒”為端坐人形,一方為頭戴清朝官帽,身著黃色衣服;另一方免冠光頭,身著紅色花衣。關於蒙古象棋如何走法,解釋最為詳盡的是清人葉名豐的《橋西雜記》。

遊戲規則

1、士、將或帥多了兩個活動點(十一宮)。
2、雙方各增加兩枚拋:走法同炮,吃法是斜格隔一子緊鄰打吃,即三子緊鄰角。
3、兩或三枚兵卒到對方底線後可隨時升成---兩個底兵或卒可合併升為一馬或一炮;三底兵卒可合併升一車,升成位置為合併的底兵所在位置任選其一,該升變視做走棋。
4、
宮廷炮:
炮可以隔著己方的將(帥)打擊對方將(帥),當己方的[炮]給對方老將架上空頭炮的局面下,己方將(帥)可以主動飛將對方將(帥),形成[炮]隔將?(帥)打擊對方將(帥)的局面,這樣,單炮可以勝單將(帥),注意,將(帥)給己方的[炮]做炮架“飛將”對方將(帥)時為特殊“雙將”,名曰“宮廷炮”,這時對方不可以閃[將(帥)]解將。其他情況下此局面,即使有其他的兵種也只能墊子等等其他方式解將,例如吃對方宮廷炮後,炮方要立刻解除將帥照面,否則為輸。
.
宮廷象棋
宮廷象棋
5、其它同中國象棋.
關於長將或長捉中國象棋比賽規則比較複雜,不易掌握,而且國內與國際規則不大相同,(循環來回將軍或循環來回捉子)中國象棋里通常屬於禁著,長將長捉方須變著,否則可能判負,但是這樣通常需要裁判參與判定,而作為友誼賽事幾個人娛樂賽時,往往需要自覺認知,一旦忽略或不易判斷時可能需要另一方語言提示,這是一種不應出現的小交涉,在規則上如果能改進則可解決上述問題,例如:允許長將或長捉,但是,當一方出現三次循環將軍或長捉後,被動方口頭提示“再循環走棋可以兩步應對了”,對方如繼續重複走棋,另一方則可以一次走兩著棋應對,對方繼續重複則可繼續以兩步應對,這樣把[長將以長捉的顧慮]潛入基本規則比作為禁著判負要好掌握。可減少不必要的顧慮和爭議。本規則命名為“對應循環”
本棋規則正式啟用該規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