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超導現象是指電流可以在材料中以零電阻通過,但嚴格來說,是指在某一溫度以下電阻為零,該溫度被定義為超導體的“
臨界溫度 ”。判斷一個材料是否屬於超導體,不僅僅要看它是否具有零電阻的特性,還必須同時具有完全抗磁性,即抗磁磁化率達到最大值,為-1。超導體的零電阻特性讓傳輸電流幾乎沒有能量耗損,超導材料能承載比常規導體更強的電流,在小範圍空間裡產生更高的磁場;而一般常規導體材料,在導電過程中都會消耗大量能量,產生強磁場會有很強的發熱效應。
通常情況下,只有在特定溫度之下,材料才會進入超導狀態。這個臨界溫度非常低,往往從幾到幾十開爾文(大約零下二百多攝氏度),這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難達到,而需要依賴液氦、液氮等製冷介質,極大地限制了超導材料的大規模套用。 室溫超導指的是臨界溫度大於等於室溫(300K,27℃)的超導體。歷史上曾多次有人聲稱合成了室溫超導體,但均被質疑,未獲科學界廣泛承認。目前尚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室溫超導體,雖然理論上並沒有對超導體的臨界溫度有明確的上限,但理論上也並沒有支持室溫超導體存在的證據。
原理 早在1911年,荷蘭物理學家
卡末林·昂內斯 (Heike Kamerlingh Onnes)就已經發現,當溫度降低至4.2K(約-268.95℃)時,金屬汞的電阻會消失,他將該現象命名為超導。
但直到1957年,才有了第一個能從微觀上成功描述超導現象的理論——
BCS理論 。該理論由美國科學家
約翰·巴丁 (John Bardeen)、里昂·庫珀(Leon Cooper)和約翰·施里弗(John Schrieffer)基於量子力學建立。金屬中的自由電子在有電壓時,會在帶正電的原子晶格點陣中整體產生定向漂移形成電流。通常情況下,帶正電的原子晶格會存在熱振動以及雜質和缺陷,由於原子與電子之間的電和磁性相互作用會干擾電子的集體漂移,從而對電流產生阻礙,即有電阻效應。這三位科學家認為,在超導體中,自旋相反、動量相反的一對電子會被因為間接與原子晶格交換能量,從而形成“庫珀對”(Cooper pair),大量庫珀對因為量子相干效應產生集體凝聚的波,這種波的空間尺度要遠大於原子晶格點陣,可以無阻礙地穿越晶格,實現零電阻狀態。
“庫珀對”就仿佛是電子組合在一起舞蹈,但隨著溫度的升高,熱運動會逐漸破壞庫珀對。而如何讓庫珀對在溫度很高的情況下也能穩定存在呢,尼爾·阿什克羅夫特(Neil Aschcroft)在1968年給出了答案,最輕的元素——氫原子或許能提供更強有力的電子配對“膠水”。氫原子體積和質量都很小,能使得電子在晶格點陣中距離得更近,電子與原子熱振動的耦合也更強,庫珀對結合更為緊密,這樣能使凝聚的巨觀量子波傳播更快更遠,實現室溫超導電性。
但是只單純用氫,需要500-1000萬個大氣壓才有可能實現室溫超導,如果添加另一種元素,讓氫嵌入其中,也許會使條件變得不這么苛刻。2014年12月,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化學研究所的A. P. Drozdov和M. I. Eremets宣布在硫氫化物中發現 190 K 超導零電阻現象,壓力為150 GPa,之後在2015年8月,他們已經獲得了220 GPa下203 K的
超導電性 ,該材料後來被證實為H
3 S。這也促成了之後大家對氫化合物的大量嘗試,包括ThH
10 、CaH
6 、CeH
9 、YH
6 、Lu
4 H
23 等已經被相繼發現能在“高溫”條件(>40K)下實現超導電性,部分材料超導溫度能達到200 K以上,不過大都在100-200萬個大氣壓條件下才能實現。
高壓下氫化物超導體的發現時間、臨界溫度及對應的壓力
2019年,人類距離室溫超導更近一步。德國的M. I. Eremets研究組和美國的馬杜里·索馬亞祖魯(Maddury Somayazulu)研究組各自宣布,十氫化鑭(LaH10 )在170-190萬個大氣壓下,可以在逼近室溫的250-260K以上出現超導性,這是歷史上被業界承認的超導臨界溫度最高紀錄。
高壓下的二元富氫化物是目前距離室溫超導目標最近的材料的體系。理論上,科學家們還預言了更加複雜的高壓三元氫化物具有超導電性。例如吉林大學段德芳、崔田等人預言LaBeH
8 在20萬個大氣壓下T
c ≈185 K,吉林大學
劉寒雨 、馬琰銘等人預言Li
2 MgH
16 在250萬個大氣壓下T
c ≈473 K,JAIST的A. Ghaffar等人預言Y
3 EuH
24 在200萬個大氣壓下T
c ≈220 K。但是這些材料結構都遠比二元氫化物複雜的多,目前實驗上如何合成並測量尚屬未知。
除了高壓下氫化物之外,人們更期待能夠找到常壓下的室溫超導材料。儘管常壓室溫超導材料未必具有可滿足大規模套用的性能,但發現常壓室溫超導對於基礎科學研究有著重大的意義。室溫超導的探索,有可能啟發新材料探索的思路,從中發現大量的新物理現象。不過,目前為止,並沒有公認的室溫超導體出現。
質疑 歷史上,曾有多人宣稱過自己成功合成了室溫超導體,但都未能得到證實。一部分宣稱者拒絕公開材料合成方法,其他一些被公開的“室溫超導”合成方法無法被其他研究組獨立重複,部分研究論文在經受廣泛質疑之後被撤稿。下表列出了一些宣稱合成室溫超導體的事件:
套用 超導材料在能源、健康、醫療、通訊、運輸、信息等領域都有非常重要的套用。簡單來說,它分為強電套用和弱電套用兩大塊。
強電套用就是利用超導體零電阻的特點,可以實現很強的電流、很高的磁場。超導材料幾乎可以用在所有電力設備裡面,比如超導輸電、超導儲能、超導選礦、超導接頭和限流器、超導電動機和發電機等。強大的超導磁體,可以在小尺寸下實現30T以上的穩態強磁場,是基礎科研的利器。比如在高能粒子加速器、磁約束可控核聚變、高速動能載入和電磁彈射等方面,超導磁體是必不可少的關鍵部件。基於超導塊材
磁懸浮 和超導磁體的電動懸浮,可以實現高速磁懸浮列車,運行速度可達600公里/小時以上。
弱電套用指的是超導材料作為電磁波探測或電子學器件。比如:利用超導的良好阻抗性能,可以實現超導的濾波、混頻、通訊系統,實現高度的保密性;超導金屬可以作為帶電粒子加速的微波高頻腔,是各種粒子加速器的“心臟”;利用超導納米線的磁通效應對光的靈敏回響,可實現最為精密的單光子探測。此外,超導作為一種量子效應,它可以實現各種量子極限的器件。最常見的一種叫做超導量子干涉儀,具有世界上最靈敏的磁性探測能力,僅受到量子力學基本原理的限制,可以作為電壓的基準。基於它還可以構造出超導量子比特,進而做出複雜的超導量子晶片,實現
超導量子計算 ,對解決特定的數學和物理問題有絕對的優勢。在未來,我們甚至還可以利用拓撲超導體的拓撲電子態,實現不依賴於低溫的拓撲量子計算,讓量子計算的成本大幅度降低,穩定性大大提升。
目前,超導相關的套用還只能在較低溫度下實現,超導體需要使用大量液氮甚至昂貴的液氦來冷卻,成本高昂且有一定的安全隱患。常壓條件下的室溫超導一直是凝聚態物理學有待摘取的“聖杯”,一旦成功合成並實現較好的性能,會對物理學、材料學及工程學的相關領域都有巨大的推動。 室溫超導可能會對人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改變,比如家裡的家具可以沒有腿的磁懸浮狀態,出門可以看到天上有懸浮的城市,地上的汽車沒有輪子,城市之間有高速的磁懸浮列車,甚至還有續航優越的超導太空飛船實現太空移民的夢想。只是,室溫超導何時能夠實現並沒有預期,需要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家堅持不懈地去探索。
具有立體交通和綠色居住環境的“未來超導城市”構想
當然,實現室溫超導也並不意味著馬上就會掀起一場工業革命,因為室溫超導材料未必好用。對於強電套用而言,超導體的載流性能依賴於三個臨界參數:臨界溫度、臨界磁場、臨界電流密度。適合於強電強磁套用的超導材料,不僅僅是臨界溫度,實際上三者都要高。同時批量化的製備和使用,還要求材料的機械性能要好、化學穩定性要好、原料和製備成本要低等。對於弱電套用而言,並不需要大規模生產超導材料本身,但在物理性質方面有更多的參數指標要求,比如電子平均自由程要長,庫珀對相干長度要大,關聯效應要強,超導能隙大小要合適,量子束縛態要易於操縱等等,一個超導薄膜是否合適做高靈敏度的電子元器件,對其平整度、表面阻抗等有更高的要求。如果實現室溫超導,意味著電子集體們要維持高溫配對就要付出更多的代價,其他的參數可能就會特別低,比如臨界電流密度可能極小,稍微通電即變成不超導,抑或臨界磁場特別低,在有磁場情況下磁通線容易進入超導體內部,造成非常複雜的磁通運動,以至於無法實現強電套用。也有可能室溫超導體中庫珀對的相干長度很短,或者壽命極短,無法長時間維持超導的狀態,那么也很難有什麼弱電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