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橋

宣城橋

唐朝大詩人李白有一首著名的寫景詠橋詩,題為《秋登宣城謝眺北樓》。詩作寫道:“江城如畫裡,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宣城橋
  • 始建於:隋代開皇年間
  • 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
  • 位於:宣城
名人名篇,雙橋,桃源橋,來蘇橋,幕山橋,千里皖南第二橋,

名人名篇

李白於天寶十二年(753)從梁園到宣城,逗留了兩年,遍游名勝古蹟,寫下了不少詩作名篇,這是其中之一。謝眺樓亦名北樓,為南齊時宣城太守謝眺所建。李白於一個晴空的傍晚,登臨北樓,看到宣城景色如畫:繞城而流的宛溪、句溪清澈如鏡,建在宛溪上的鳳凰橋、濟川橋如同彩虹一般橫臥在江面上;在感到秋日寒意時,深深地懷念著在詩歌藝術上茅臭有很高造詣的謝眺。

雙橋

始建於隋代開皇年間,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它因李白的名句“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而名揚四海。頤和園裡“西堤六橋”中的“鏡橋”,就是根據這一詩句取名的。

桃源橋

在宣州還有一座以陶淵明《桃花源記》意境取名的單孔古石拱橋,名叫“桃源橋”。橋旁有古剎天寧寺,寺後為黃金山,山上多植桃樹,每當春日來臨之際,桃紅奪目,芳草獻翠。古剎前小橋流水,宛若步入桃花源里。清代詩人蔣寬寫有一首《桃源橋晚步》詩:“春日江城暮店舟擔,寒泉曲澗嗚;人煙迷欲濕,漁火遞微明。眾鳥低雲竇,初鐘散晚城;年華催底事,長嘯正含情。”

來蘇橋

在宣城市境內的績溪縣城西有一座“來蘇橋”,橫跨於微水河上,因迎接蘇軾而得名。北宋大文學家蘇洵,以及兩個兒子蘇軾、蘇轍並稱為“三蘇”。潤趨芝據傳北宋元豐八年(1085),蘇軾從海南島遠道來此,其弟蘇轍當時為績溪縣令,就在這座橋頭隆重迎接蘇軾,因是大名鼎鼎的兩位人物相會處,後人便稱這座橋為“來蘇橋”。清人趙繼序有一首五言詩,記述了這段軼事佳話。詩云:“年年車馬渡,人只記來蘇;海外欣歸止,中山急友於。聞名相倒履,覽勝幾提壺;千古清風在,長留水一隅。”

幕山橋

在盛產宣紙的涇縣城東,有一座“幕山橋”,古為木橋。這裡環境優美,風景誘人,山翠水碧,漫步其上,早觀彩霞,晚賞明月。而宿居驛白宙備習站的人,在雞聲茅店月、板橋人跡霜的時分,迎著紅日踏上旅途,人在畫中行,前路無限。明代詩人左順有詩寫道:“溪頭殘月曉蒼蒼,玉鑒光寒正渺茫;茅屋雞聲千里客,板橋人跡五更霜。疏鐘欲斷雲林海,野色微分驛路長,回首東峰霞散彩,一輪紅日上扶桑。”

千里皖南第二橋

旌德縣溪鎮的三溪橋,被稱為是“千里皖南第二橋”,始建於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全長149米,寬7米,地處要隘,氣勢恢宏,引人矚目。明朝時有人寫詩道:“尋源百折疑嬸永兆無路,隔水架橋別有天潤巴臘;置驛此間通上國,深春放舟樂天邊。”在水隔、路斷、行阻的情況下,橋的出現自然是別有天地,通往錦繡前程。
這座橋屢有修繕,清代康熙三十六年(1697),經過八年的整修後竣工,時為奉旨改編《二如亭群芳譜》植物譜志而聞名於世的旌德進漏良戀試士汪灝,由河南巡檢任上特地趕來慶賀,並親書一首《飛仙吟》:“七十二又虹,蛟龍不敢侵;泛綠分眾澗,積翠臨孤嶺。春雨漁網靜,秋霜人跡深;何當無凱觴,碎作飛仙吟。”
這首詩同樣是讚頌了橋的功能,記述了因建橋給民眾生產生活帶來的歡樂繁榮,自然是要相觴慶賀,吟詩作歌。《飛仙吟》詩也被雕刻成碑,置於橋頭,永志紀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