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體永久性

客體永久性

客體永久性(object permanence)是皮亞傑使用的術語。它是指兒童理解了物體是作為獨立實體而存在的,即使個體不能知覺到物體的存在,它們仍然是存在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客體永久性
  • 外文名:Object Permanence
  • 套用學科:心理學
  • 套用範圍:發展心理學
起源,發展,

起源

根據皮亞傑的說法,嬰兒最初完全是以轉瞬即逝的感覺印象來看這個世界:他們生活在此時此地,對於他們能夠直接知覺到的範圍之外的任何東西,他們沒有任何的意識。給他們一個可愛的玩具,他們會伸手去夠它。但當大人在他們抓住玩具前用一塊布蓋住玩具的時候,他們就會停止抓取,把自己的注意力轉向別處,似乎玩具不再存在一樣。只有到出生9個月之後,嬰兒才會繼續他們的尋找——在皮亞傑看來,這種尋找意味著嬰兒在無法感知到玩具時,玩具仍在他們的頭腦中。這就是獲得客體永久性的開始。但是這種觀點仍有局限,如果在藏玩具和允許嬰兒伸手之間加入一段時間間隔,結果就會有所不同。皮亞傑認為,只有到了大約18個月時,嬰兒才能以基本成熟的形式對消失的玩具進行心理表征。
正文-客體永久性-起源-嬰兒實驗正文-客體永久性-起源-嬰兒實驗

發展

皮亞傑對於客體永久性何時出現的觀點是完全建立在一種實驗任務之上的,那就是“藏找”任務。在皮亞傑之後,很多研究採用了其他類型的實驗任務。這些任務對嬰兒的要求較少,並且所要求的能力與嬰兒的能力相符。研究結果發現,客體永久性出現的時間要比皮亞傑認為的早很多。
巴亞熱昂的研究十分清晰地證明了這一點(Baillargeon,1987;Baillargeon&DeVos,1991)。在研究中,巴亞熱昂設計了一種實驗範式,向嬰兒呈現了一些違反了客體永久性規則的事件,並觀察嬰兒對這些不可能事件的反應。結果發現,三個半月的嬰兒就對違背客體永久性規則的事件表現出了“驚訝”的表情,這說明嬰兒知道被藏的物體依然存在。這樣,通過簡單的注視行為而不是相對複雜的運動行為,我們就可以評價嬰兒的能力。這種實驗任務的結果證明,非常年幼的嬰兒就擁有關於物體性質的很多知識,包括它們在時間上的連續性。斯派爾克(1991)也在研究中得到了相似的結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