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客家人舞火龍的習俗源於一個傳說:在很早很早以前,有條火龍飛過這裡,它噴火燒過的地方,莊稼長得特別茂盛,五穀豐登;它一路飛過的村莊,家家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於是,老百姓就用稻草和竹蔑紮成火龍,用紙、綢糊上,照著火龍的模樣,用彩筆描畫把火龍繪得活靈活現,十分威武雄壯。到了正月十五,家家戶戶張燈結彩,敲鑼打鼓,扛著火龍遊街串鄉,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歡欣鼓舞。
“客家火龍”源於南宋淳熙年間,已有六、七百年的歷史。在茶陵縣桃坑、湖口、舲舫等鄉鎮有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廣泛流傳,形成了以桃坑為中心,並輻射到周邊有客家人居住的鄉鎮。“客家火龍”屬於本土民間文化,經過整合與交融,已成為包容音樂、舞蹈、祭祀、宗教信仰等各種藝術成份的民間文化的集中代表之一。火龍的製作工藝簡潔,舞起來優美而不繁雜。“客家火龍”一般在喜慶節日、喬遷或久旱求雨時進行表演,尤以春節、元宵為盛,意在驅除魔邪瘟疫,祈禱年歲吉祥,寄託希望,融洽感情。
2006年,“客家火龍”申報為湖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