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火龍(龍南縣)

香火龍(龍南縣),中國江西省贛州市龍南縣民俗,江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香火龍(龍南縣)
  • 主題詞:民俗,香火龍,龍南縣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民俗
  • 起源時間:唐朝
  • 認證時間:2008年
  • 認證批次:第二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江西省贛州市龍南縣
  • 所屬國家:中國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主要價值,

簡介

龍南香火龍最早起源於祀龍止雨、祀龍止水,其形象主要來源於當地寺廟中有關龍的壁畫和雕塑。製作材料以當地所產的稻草、棕葉、楠竹、向日葵桿、特製的龍香為主,所用工藝也是當地傳統的扎制工藝。舞香火龍的招龍儀式在每年正月的元宵節前後夜間進行,有圓龍、扁龍還有特製的磺龍,長度分為7、9、11拱等,最高4米多,最矮也有2.5米。其製作材料簡單、製作工藝精巧、工藝流程複雜、造型威武、氣勢恢宏,展演程式清晰、香火明麗、氣氛熱烈、場景壯觀、民眾參與性強,具有典型的地域標誌性文化。
香火龍的表演程式上有:翻滾、噴水、沉海底、跳躍、吞食、睡眠等動作。“沉海底”和“吞食”表演技巧上難度較高。引路和尾隨的兩頭獅子,除各自作翻滾跳躍的動作外,還作些引龍和隨龍“護駕”動作。

歷史淵源

相傳在唐朝寶應年間,吐蕃朱吡謀反,唐代宗命朝臣退敵議事,眾臣泣奏:“吐番個個驍勇,且善邪法,我朝何人能敵。”奏畢,大廳邁出青年將領,威武雄壯,器宇奪人,唐代宗看曰:“你是何人?”青年將領答曰:“急先鋒李晟是也。”德宗準奏,封為征西大將軍,令其擇吉日征剿(《西平王傳記》第297頁)。
由於西蕃土地荒涼,人煙稀少。一天夜裡,李晟的大隊人馬在江邊停滯不前。李將軍前來問何故停止不前。眾軍士跪而拜曰:“對面狼哭鬼嚎,夜行可能不行,望將軍待以明日再行前行。”李將軍心生一計,命道:“請軍士將隨行香火與火把拿來,用稻草紮成一條長龍,插上香火,十五人組成一組,搖滾向前,鳴鑼開道。”於是,李晟的大隊人馬象千條火龍,滾滾向前,軍心大振。朱吡的軍隊以為千軍萬馬來討伐,急而退回原地,李將軍不戰而捷。當他們凱旋迴到朝庭,訴說路上經過,唐德宗大嘉獎勵,封李晟為“西平王”。不久,李晟生下了第十五個兒子,唐德宗念李氏有功,命李晟的第十個兒子任江西觀察史,舉家遷入江西。後來,李家軍士後裔為紀念功德,逢年過節時便以香火龍慶祝。至明末清初,香火龍的慶祝活動尤為鼎盛,而且都以客家的李氏為主流。為了區別尊卑,李晟對眾軍後裔說:“你們要玩香火龍,必須分其尊卑。我派系長(zhang)龍,5—15人組成,雞冠(龍頭)高聳,七條火花,七星點燈以制邪,口呼吉祥珠,保佑平安、恭喜發財為尊。”時至今日,客家人玩香火龍都以此為準則。

基本內容

一、舞龍
香火龍從正月十二日開始表演,因為都在夜間表演,所以,隊伍的最前面由一人打著馬等引路,鼓隊隨其後,香火龍隨鼓隊之後。來至相約表演地點,鞭炮聲、鑼鼓聲、喝彩聲四起,一到表演地點,首先表演一個“團龍”,接著龍頭高龍身向現場觀眾拜三拜,然後開始表演。表演時的動作雖然不複雜,但隊形靈活多變,頗有難度和特色。
常見的隊形有:
團龍——隊形大跨步躍動自轉,以龍頭為中心逐漸由大圈變小圈,最後,龍頭高高聳起,龍身緊縮成一個小圓圈,似蛇盤狀,此謂團龍。
四柱落井——又叫穿龍,龍頭左下旋體轉,帶動龍身經兩次迴轉,把原來的直線隊形變為相反的方向。
黃龍擺身——又稱揮龍,直線隊形,龍頭左右舞動,整條龍按單、雙數分別同時反方向擺動,反覆多次,速度快慢結合,形成龍體蛇身扭動姿勢,遠遠看去,象游龍騰雲架霧一般。
黃龍纏柱——龍頭左右旋體轉,後面的舞龍者逐一穿插龍身,把原來的直線隊形變為反方向。
二、放龍
正月十二、十三、十四日表演完畢,舞龍者要把香火龍安放在起龍的祠堂。
三、送龍
每年的正月十二、十三、十四日,定為香火龍表演的時間,正月十五日為送龍時間。
正月十五日元宵夜,是個的莊嚴時刻。這天晚上,熱鬧了一陣的圍屋人將拿出早已經準備好的年料,團團圍坐在祠堂里,他們一邊品嘗著美酒佳肴,一邊暢想著來年的打算。晚上9時許,圍屋人在稻草龍身上插滿香,龍身簇擁著龍頭,成“伏龍”狀,在地上插上三柱香,兩根蠟燭,然後依依不捨地將插滿香的稻草龍點燃,稻草龍頃刻間化為灰燼。稱之為“送龍”。送龍意味著放龍歸海,象徵著一河兩岸五穀豐登,風調雨順。
四、呼龍
無論是起龍、舞龍、放龍還是送龍,呼龍貫穿整個表演中,這是栗園《香火龍》的另一大特色。

基本特徵

香火龍最早來源於軍事,後過渡到避邪、紀念先人功德,再發展成為元宵佳節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民間民俗活動,它造型美觀、結構精美、表演靈活、場景壯觀、氣氛熱烈,經過700多年的流傳,形成了扎龍、起龍、出龍、拜廳、舞龍、游村、放龍、送龍等為一體的元宵節期間特有的一項民俗活動。

主要價值

“香火龍”有凝聚人心的作用,家族之間互相幫助,團結一致;鄰里之間互相照顧,和睦相處;兄弟之間互相協作,尊老愛幼;婆媳之間互相理解,同心同德;夫妻之間互相恩愛,同舟共濟。
民間舞香火龍常在蟲災發生時舉行,點燃的香火插在龍身上,點點火光組成了一條光閃閃的龍在夜空邀游,蟲螢追逐龍身的點點火光飛來,“香火龍”穿過街巷,舞至田邊地頭,飛蟲追逐香火,越集越多,突然,舞龍隊伍在水塘邊停下,猛地將草龍連頭帶尾,深深扎入水中,水淹沒了龍,也淹沒了飛撲香火的蟲群。香火龍在除害蟲這一點上,較其他形式的舞龍有更高的實用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