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打醮

客家人把舉行醮事活動稱為“打醮”。舊時,打醮在客家傳統鄉村中,十分普遍。從縣城到鄉鎮,從鄉鎮到村落,幾乎無處不在。

傳統客家鄉村的醮會有:華堂醮、祝壽醮、眾神醮、大華醮、太平醮、中元醮、上元醮、下元醮、童子醮、會茶醮、謝香醮、求龍謝土醮、求龍醮、求雨醮、雷公醮、接譜醮、社公醮、清明醮、念佛醮、驅邪醮、神像開光醮、清吉醮、謝恩醮、還願醮、普度醮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客家打醮
  • 流行地區:梅州、河源、惠州、深圳、龍巖等客家地區
節日介紹
舊時,打醮在客家傳統鄉村中,十分普遍。從縣城到鄉鎮,從鄉鎮到村落,幾乎無處不在。在傳統社會裡,有的村莊甚至一年要組織或參與幾十次的醮會,一年之中一次醮會都不組織的村莊極為罕見。
打醮的醮壇有的設在寺廟宮觀中,有的設在宗族的祠堂或香火廳中,也有的設在鄉民家的廳堂里。打醮時主壇的大多為道士,醮會的主神既有道教神祇如玉皇大帝、三仙祖師及其他地方神祇等;也有定光古佛、觀音等佛教的菩薩;還有一些姓氏的祖先神,其中有些祖先神後來演變為區域性的神靈,體現了客家人民間信仰的多神性與多種教派混同性。
打醮的經費來源大致有如下幾種:1.利用廟產或族產;2.按人丁攤派;3.村民或商家的自願捐款。醮會的組織者稱為“醮首”、“香首”,俗稱“做頭的”、“頭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