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湖坑作大福

永定湖坑作大福

永定湖坑作大福,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民俗,龍巖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永定區湖坑鎮的李姓民眾,有三年一次在農曆九月十一至十六日舉辦“作大福”的習俗。“作大福”在較早之前的客家地區俗稱為“打醮”,屬民間的迎神賽會活動。在湖坑“作大福”是當地比春節還要熱鬧隆重的鄉間節日。整個過程前後共六天:農曆九月十一日為 “迎神踩街”遊行活動;十二至十四日為齋供,一個村半天輪流上供,祭品是青果米糕等;十五日為祭祀,用全豬全羊等“三牲”恭迎神靈然後祭拜;十六日為“送神”。

2018年7月30日,“永定湖坑作大福”被列入龍巖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序號:159。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永定湖坑作大福
  • 批准時間:2018年7月30日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地區: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
  • 項目序號:159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活動內容,活動流程,傳承保護,社會影響,文化軼事,

歷史淵源

永定湖坑李姓三年一番“作大福”,在重陽節後農曆九月十一至十六舉行的“作大福”是民間的迎神賽會活動,清康熙以前稱為“打醮”。
相傳明朝末年,瘟疫流行,死者枕藉鄉間,村中請道士打醮,無奈瘟魔依舊橫行。一日,湖坑有五個小童下河洗澡,突然都跳起神來,一直跳到馬額宮前,口中念念有詞,說要請保生大帝九月十五出宮降疫,必須先齋戒五日。於是,村民們依此而行,瘟疫得以禳解。為報保生大帝禳災救民的恩德,每年重陽節後,村民們敬神演戲,以謝神靈,甚是隆重,逐漸演變為三年一次的“作大福”。

民俗內容

活動內容

湖坑“作大福”是以敬神、演戲、會客為主要內容,以姓氏或村為單位,至少敬三天神,演三天戲。先在空曠地臨時搭建宮殿模式的神廠。正堂安奉劉漢公王、保生大帝諸神,兩旁設南北廳。南廳供執事人放東西、休息,北廳供古首班人員吹奏、休息。神廠前築一巨型牌樓作為大門,後面以谷笪圍成圍牆,放置神轎、香紙、供品等。牌樓兩邊各豎一根20多米高的木旗桿,分三節按石旗桿一樣建造,頂上插各色旗幟。戲台也是臨時搭建的,與神廠相對,相隔200多米,頂部搭布篷。戲台前面廣場可容納上萬人,叫“大福場”。“大福場”左邊有四、五十排高凳,專供婦女、兒童看戲時坐。

活動流程

湖坑李姓民眾在“作大福”的前一天即九月初十要洗浴淨身,要食齋。因為初十要食齋,擔心初九過重陽節若吃葷,葷料洗不乾淨,影響初十食齋效果,所以湖坑李姓一般不過重陽節,而全力備辦“作大福”。
農曆九月十一日那天,湖坑李姓人人吃齋,穿上新衣服,家家戶戶到“大福場”擺香案。案桌上擺滿糖果、糕餅、水果、蔬菜、豆乾、豆腐、糍粑、丸子、米齋團等,造型五花八門,有塔形、方形、圓形、山形、蓮形等,若數百張桌子在“大福場”擺不下,可兩戶人家共一張桌,能疊起的供品就疊起,如果酒壺、茶壺、杯子沒處可放,只好用手拿著,人站在桌旁。農曆九月十一日一大早,各房族的人擎著大旗,敲鑼打鼓,集中到馬額宮迎接保生大帝神轎,一起把保生大帝塑像送到大福場。迎神隊伍足有1.5公里長,看熱鬧的人也數以萬計。迎神隊伍中有神轎11頂,古事八、九台,鑼鼓吹唱班10多個,10多米高的大龍旗200多面,中小旗100多面,還有舞獅、八音及木雕的大刀、長矛、拳頭、獅、象、虎、龍、馬、羊、雞、兔、鳳、麒麟、龜等,還有“兄弟翰林”“狀元及第”“文淵閣大學士”等3塊金牌及許多“肅靜”“迴避”“正堂”牌匾。各個隊伍僅抬轎、放銃、擎旗的就有上千人,連同其他至少在5000人以上。放銃的人穿清一色衣服和鞋子,頭戴禮帽,打綁腿。數以百計的土銃接連不斷地放。
在“大福場”,從農曆九月十一日至十五日,按宗親房族輪流,每天上一供,每天一房,分五大房,看哪一家供品多、花樣多、銃炮多。上供時劇團要“打八仙”。十五日那天,五大房集中供奉,由道士讀“表幛”,即“請神”,把每戶家長名字念一遍,祈神保佑。僅念家長名就要三個小時左右。“表幛”讀畢,開始燒紙放炮,每戶一串鞭炮。接著,在“大福場”舉行宴會,參加者有“福首(出錢較多者)、協理(幫收人丁錢的)、劇團、鼓首班、大福場幫工等一二百人。宴會畢,“福首”每人帶一斤豬肉和一隻燈籠回家,協理則只帶一斤豬肉回家。
十五日晚上演漢劇、木偶戲到天亮。上半夜演正劇,下半夜演喜劇、鬧劇。
十六日為“送神日”,送劉漢公王、保生大帝、民主公王、鬼谷先師、石窟伯公、廣濟祖師、水口公王、宮背公王、本頭公王等十多位回宮。送神與迎神一樣隆重,不同的是神轎向後轉,菩薩面向後,抬的人向前走,好似諸神坐在轎子裡向人們告別。晚上再加演一夜的祖宗戲或鬼戲,“作大福”才告結束。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作大福”民俗活動在與時俱進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和發揚,成為人們慶賀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家家幸福的主要形式,成為增強鄉民間友愛親情的重要途徑。
保護措施
永定區文化館為“永定湖坑作大福”項目保護單位。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16年,永定湖坑“作大福”被評為“閩西十大經典民俗活動”之一。
社會活動
2008年11月1日,永定縣湖坑鎮南江村、奧杳村舉行三年一次的“作大福”活動。
2017年,永定區湖坑鎮舉行“作大福”活動。自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以來,湖坑鎮的李氏宗親每3年舉辦一次“作大福”活動,至2017年是第76屆。

文化軼事

永定湖坑作大福習俗的由來,有個傳說:相傳明朝洪武年間,有一年秋天,湖坑李氏第八世祖積玉公上山砍柴,正當他挑著一擔200餘斤的柴禾,路過馬額崗的時候,微風習習,氣候宜人,他便停步在一棵大松樹下歇息。歇著歇著,竟迷迷糊糊地睡著了。忽然間,一陣香氣撲鼻,只見一位古稀老人拄著龍頭拐杖,來到樹底下四周察看,一直靜靜地看了一個多時辰,眼見太陽快下山了。積玉公醒來抬頭一看,“啊”的一聲,嚇得他不由自主地跪在地上,雙手合十問道:“是哪位神仙駕到?請示大名!”即刻,大樹尾頂飄著“康太保,劉漢王”6個斗大漢字旗(後傳是後漢皇帝劉志遠)。積玉公連忙叩頭。接著只見一位頭戴金冠、身穿龍袍、滿臉鬍鬚的劉漢王,在兩個侍女和左右侍衛的簇擁下氣宇軒昂地大踏步而過。緊接著,大批將士車馬,浩浩蕩蕩向大路走去……積玉老人一驚醒過來,原來是在大樹下做了一個夢。他回家後把夢見的一切一五一十地向大家訴說,無不為之驚愕。村中父老連忙備辦三牲果品和米酒去大樹底下敬天敬地。接著,全村男女老少,有錢出錢,無錢獻工、獻材料,花了三年時間,才在當地馬額山建起一座神廟,取名馬額宮。宮內塑有劉漢王金身,並配上左一娘、右二娘、左判官、右押衙四個伴佛。傳說正當村民歡慶馬額宮落成大典之時,馬額崗頂,馬嘶鈴響,徹夜不息。第二天有人發現崗前崗後,滿山遍野累累蹄印。新廟落成慶典一直鬧了五天五夜。從此,相沿成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