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哭嫁

客家哭嫁

客家哭嫁是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客家人在嫁女兒時因不捨而哭泣,主要是為了表達難捨之情,感謝父母養育之恩,拜別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客家哭嫁
  • 性質:民俗文化
  • 民系:客家
  • 目的:表達難捨之情,感謝父母養育之恩
婚俗禮節,民俗文化,

婚俗禮節

千船迎槳百年來,中國客家人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禮儀習俗。多姿多彩的婚俗,就是其中的一支奇葩。
客家人的婚禮相當複雜,項目繁多。歸納起來,主要有“六禮”。第一是“問名”,即通過媒人介紹,男女雙方互致名帖。第二叫“納彩”,俗話叫“拿彩禮”。第三叫“納吉”,即男方送求婚禮物給女方。如女方同意,即將姑娘出生年月寫成“庚帖”,回給男方。第四叫“納聘”,俗稱“交鞋樣”(此時,男方將郎鞋尺寸式樣交給女方,以利來日做郎鞋)意為寒滲鴉婚約已定。第五為“請期”,是男方告訴女方什麼時候迎娶新娘。第六為剃頸符“迎親”,男方赴女方家迎娶新娘過門,行成婚大禮。
客家人對於婚嫁十分重視,因此客家的婚俗很多,哭嫁就是其中的一種。以前客家人辦婚事,男方家光婚宴就得舉辦3天,女方嫁女也要舉辦兩天。“迎親”時,男方花轎、樂隊等浩浩蕩蕩的迎親隊伍,甚為壯觀,回去時,還外加挑的挑、扛的扛的嫁妝,那高亢的嗩吶聲,響亮的鑼鼓聲引來眾多路人觀看。然而,嫁女一方卻大不一樣,產生了迎親儀式中的一道獨特的哭嫁風景。

民俗文化

女方從迎親前一天晚上便開始哭嫁。當男方迎親隊伍的花轎到達女方家廳堂時,那嗩吶聲聲,鑼鼓陣陣,無形中便催哭了姑娘母女,這時產生第一次哭嫁。第二天拂曉時,姑娘由姑、姐或兄、嫂梳妝打扮,謂之“開容”,準備出嫁,這時產生第二次哭嫁。早宴後,當姑娘蒙上紅頭巾等待上轎時,這時產生第三次哭嫁。哭嫁時,首先是母女對哭,也有姑姐兄嫂和鄰里親戚陪哭。哭者和陪哭者都拿著手絹,坐在床沿或椅子上,母女兩人一仰一俯地對哭,其他夥伴則低聲哭泣。等到上花轎時,哭嫁便到達高潮。這時,不但要高聲哭,而且還要邊哭邊唱。真是哭聲一片,令人感動。
哭嫁的內容也有很多,如有訴說母女難捨難分之情的,有感謝父母養育之恩的,有拜別姑姐兄嫂的,有厚重“痛罵”媒人多事的,等等。但是,哭到最後,大多數還是說些吉利的祝福話語。
客家女子的哭嫁婚俗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女子離別朝悼舉民犁夕相處、養育自己多年的父母,的確影歡立有難捨難分之情,需要掏心掏肺地傾訴一番。但哭嫁內容主要是訴說求民槳詢難捨之情,並無悲痛欲絕的哭嫁情景。青年男女大多外出務工,“千里姻緣一線牽”,只要男女雙方兩情相悅,便定下終身,這樣婚禮更簡單,婚俗也少了許多。很多婚宴是在酒店舉辦,新娘穿著婚紗,新郎戴著紅花,雙雙站在門口,笑盈盈地迎接賓客,有的還邀請女方父母一家共同參加婚禮。這樣一來,哭嫁這一婚俗便慢慢地少了。
莊嚴而有趣、繁雜而有條理的客家婚禮,總能給每對夫婦以終生難忘的記憶。客家人的婚禮,不但蘊含著尊老愛幼、睦鄰友好的美德,而且,更主要的是宣揚了夫妻恩愛、從一而終的婚姻取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