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原鄉

客家原鄉

本書是由黃髮有編寫並於2006年10月由青島出版社出版,該書所指的“客家原鄉”,是指包括贛南、閩西、粵東在內的閩粵贛邊區,這一地帶是客家民系孕育成型並發展壯大的大本營。本書尤其重視對閩西和粵東的考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客家原鄉
  • 作者黃髮有
  • 語言種類:中文
  • 出版社:青島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6-10-1
  • 版次:1
  • 頁數:213
  • 字數:100000
  • I S B N:9787543638730
  • 包裝:平裝
編輯推薦,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客家僑鄉,海外,台灣,客家原鄉,客家四州,語言稱謂,

編輯推薦

移民文化是客家文化的精神特質,具有開放性、流動性和創造性,對以定居文化為主導的中國傳統文化具有補充與豐富的意義。而且移民文化與定居文化的互動,不斷為中國文化注入自我更新的活力與動力。客家民俗既保留了中原遺俗,又在移民過程中吸納了當地土著的風俗,它既有很強的文化堅守色彩,又有某種程度的包容性與開放性。在千年漂泊中形成的客家文化,一直持守著濃厚的“尋根意識”和強烈的祖靈崇拜傳統,在陌生的異地堅守著自己的文化同一性,拒絕被同化和消融,保留著濃厚的中原遺風。崇尚正統、正氣與正義的“崇正”意識是其思想性格的主導。

內容簡介

作者以客家兒子的生命體驗,以近十年客家田野調查的文化積累,原汁原味地訴說客家人漂泊千年的族群記憶。全書以圖文並茂的形式,重點介紹了客家故鄉的自然風貌、民居、民藝、民俗,進而以精煉的文字,言簡意賅地探問其背後的歷史源流與文化成因。
本書所指的“客家原鄉”,是指包括贛南、閩西、粵東在內的閩粵贛邊區,這一地帶是客家民系孕育成型並發展壯大的大本營。本書尤其重視對閩西和粵東的考察。這主要出於兩方面的考慮:其一,贛南各縣的客家人在遷入時間、路線、方言、文化認同等方面都存在著較為複雜的內部差異,在南遷漢民直接定居贛南的“老客”與明末清初從閩西、粵東回遷贛南的“新客 ”之間,其族群意識的區別尤其明顯。在某種意義上,明代以前的贛南催生了某些客家因素,客家作為民系是在進入閩西山地以後才逐漸形成的。也就是說,閩西、粵東的原鄉特色更加突出。其二,儘管近年我曾兩次到贛南作田野調查,但相對於閩西和粵東,了解還是比較膚淺,留待以後補課吧! 本書適合廣大旅遊愛好者尤其是自助游愛好者使用,同時也可供對客家文化有特殊情感與了解的各階層讀者使用。

作者簡介

黃髮有,男,1969年底出生於福建上杭,客家人。本科主修經濟學,1999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博士學位。2000年、2002年連續破格晉升為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教授。2005年起擔任山東省客家聯誼會副會長。現為南京大學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近年致力於文學傳媒研究、中國當代文學生態研究和客家移民文化研究。著有學術專著《媒體製造》、《文學季風——中國當代文學觀察》、《準個體時代的寫作——20世紀90年代中國小說研究》、《詩性的燃燒——張承志論》,文化隨筆集《客家漫步》,主編“讀網時代”網路文化叢書。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2005)、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畫(2003),獲得霍英東基金會高校青年教師獎、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山東省優秀社科成果獎、第二屆齊魯文學獎、2005年度青年批評家、《當代作家評論》獎、《南方文壇》獎、《文藝爭鳴》獎等獎項。

目錄

流動的故鄉(自序)
城鎮
宋城月色
古道長亭祖地
流水汀州
絕版的記憶
小城如舟
梅魂悠悠
自古山歌從口出
建築
土樓的背影
血緣圍聚的圍龍屋
心上的城堡
堂前燕子
走走又停停
狂瀾中的嘆息
風雨寒窗
山水兩相依
石筆凌雲
山川
客家母親河
遠去的帆影
行走的神山
壺中天地
林間小徑
水車的清唱
秋霜里的小燈籠
風俗
回頭無岸
緣分隨風
母親是一棵樹
送嫁妝
酒香里的鄉愁
人獸之間
歡樂游龍
山地天籟
後記

客家僑鄉

海外

可視為客家原鄉的地區包括:
1)第一層次:梅州惠州、龍巖(永定)。
2)第二層次:贛州、韶關、河源、汕尾(陸河)。
3)第三層次:清遠(英德)、揭西。
4)第四層次:寧化、清流、詔安、平和、南靖、遂川、井岡山。
其它受客家文化影響較大,並較好地保存了客家方言的省級直轄市包括(以下城市一般不視為客家原鄉):廣西賀州、廣西玉林、廣西北海、廣西防城港、廣東茂名、福建三明、福建漳州、江西吉安、江西宜春(銅鼓)、四川成都、重慶(榮昌)、海南儋州。

台灣

台灣客家的祖籍地主要為:
1)嘉應籍(四縣腔):程鄉縣(含今梅江區梅縣區)、鎮平縣興寧縣平遠縣長樂縣
2)惠州籍(海陸腔):陸豐縣、海豐縣、惠陽區、博羅縣、龍川縣。
3)潮州籍:大埔縣、豐順縣、饒平縣、惠來縣、揭陽縣、潮陽區。
4)汀漳籍(福建省):永定縣、長汀縣、詔安縣、南靖縣、平和縣。
(· 祖籍贛南地區的客家在海外、在台灣都極少,可忽略不計)

客家原鄉

據清朝嘉慶年間(1815年)惠州府豐湖學院的山長徐旭曾《豐湖雜記》載:“西起大庾,東至閩汀,縱橫蜿蜒,山之南、山之北皆屬之。即今之福建汀州各屬,江西南安贛州寧都各屬,廣東南雄州、連州惠州嘉應各屬,及潮州大埔豐順,廣州之龍門各屬是也。”
梅州〗今梅州市範圍包括舊嘉應直隸州和潮州府大埔、豐順。華僑眾多,大梅地區是中國非沿海的城市之中,旅外華僑人數最多的地級市。梅州市區(含梅江區梅縣區梅城口音的五公里範圍內的方言被認為是最為地道的客家話。
惠州〗今惠州市範圍包括舊惠州府和廣州府的龍門縣。惠陽區為純客家市區,同時是能夠直接連線客家腹地的唯一沿海港口。惠陽口音的客家話是海內外使用人數最多、使用範圍最廣的一種客家方言。
龍崗區〗今龍崗區屬廣東省深圳市,是重要的客家原鄉,中南美洲客家華僑的主要原籍地。
龍巖〗今龍巖市範圍包括舊龍巖州和汀州府的大部分縣域,全境雖分兩類方言,但全境同源自新羅縣。永定縣是福建省客家第一大僑鄉。
贛州〗今贛州市範圍包括舊贛州府、南安府、寧都直隸州全部地域。客家比例很高,市區則非客家話流行區,且贛州的海外影響力有限。
河源〗今河源市原屬惠州府,全境各縣域客家人口都達到80%以上。龍川縣是嶺南客家地區的母縣,客家地區歷史最悠久的一縣,梅州地區全境亦源自古龍川(循州)。
韶關〗今韶關市範圍包括舊韶州府、南雄直隸州。韶關客家比例相當大,但韶關客家話卻面臨流失的趨勢。
從徐旭曾《豐湖雜記》的記載中看出,上述七個地級以上城市,是最重要的客家城市。

客家四州

綜合華僑影響力、歷史和現實因素,客家四州的排名為:梅州、惠州、贛州、汀州。
1)梅州。在華僑形成的時代梅州並不存在,當時她的名字是嘉應州和潮州府的大埔縣、豐順縣。今梅州轄下的梅州方言,尤其是梅州市區(含梅江區梅縣區)的梅城五公里範圍內的方言,被認為是客家方言的總代表,最道地的客家話。原屬嘉應的程鄉縣(今梅州市梅縣區)和潮州的大埔縣都是重要的僑鄉,梅州市梅縣區和大埔目前在籍人口分別為60餘萬,但兩區縣華僑分別達90餘萬,旅外華僑比在籍人口還要多。
2)惠州。惠州在客家四州中的排位絕不亞於梅州。海外華僑之中,以惠州為其祖籍的人數甚至要遠遠多過梅州,而梅州的華僑人數與整個惠州府的華僑人數相比,惠州反而會是華僑人數最多的客家原鄉。而且惠州與寶安縣(今深圳市)接壤,寶安籍、海豐籍、陸豐籍客家華僑對惠州也有一定的認同感,所以惠州在客家原鄉之中的地位絕不能小覷。
惠州作為海外客家人的重要原鄉與舞台,是由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的,客家問題在惠州的提出,並在各種文化衝突中凸現,具有一定的歷史必然性。近代惠州更是從客家大本營走向海外的通道,惠州不僅見證了客家人向海內外的遷移,而且見證了中國人從封建時代向現代文明嬗變的痛苦歷程。
3)贛州。贛州管轄縣域達十八個之多,囊括了舊贛州府、南安府、寧都直隸州的所有縣域。但贛州地區卻並非是近代客家華僑主要的祖籍地,其華僑影響力甚至應該排在汀州之後。但此處仍將其排於第三位,是因為贛州地區目前的客家人口比例很多,逾九成人口分屬老客(本地)、新客(廣佬)兩個客家分支,而且汀州目前已經不作為地級以上的行政區,故而排名反居贛州之下了。
4)汀州。福建省古汀州府包括長汀、連城、上杭、武平、永定、寧化、清流、歸化(明溪)等八個縣域。其中長汀、連城、上杭、武平、永定等縣今屬龍巖市,寧化、清流、歸化三縣今屬三明市。汀州文化的真正繼承者,應是龍巖地區而非三明地區。今龍巖地區全境的行政歷史沿革都跟客家各縣同源(都源自新羅縣)。龍巖本新羅縣地,寧化本沙縣地。現今的贛、閩、粵連片地區的中心區客家方言,按語言特點可以劃分為南北兩片。南片是廣東和閩西的南部三縣(武平、上杭和永定),以及贛南的個別縣;北片包括江西境內多數客家方言點和閩西的北片(寧化、清流及長汀、連城北部)。南片方言較為一致,作為人們意識中的客家代表性方言的廣東梅縣話實際代表的只是南片客家方言,因其使用的客家人多,而形成梅縣話即等於客家話的觀念。北片方言內部差異較大,客家祖地的寧化話則足可作為北片客家方言的代表方言。就三明市而言,三明市境內通行的方言主要是客贛方言與閩方言。三明地區雖然有寧化這個客家祖地,但是寧化方言只能代表“北區客家話”,跟主流的南區客家話(即雅語粵台片)差異很大。在三明市境內,只有寧化、清流兩縣屬於典型的北片客家方言代表區,其他縣市通行的方言分別只是受了客贛方言不同程度的影響,並不能隨意將其劃屬客家方言。所以我們認為,舊汀州府的主要繼承者是現在的龍巖市,而三明市只能作為次要的周邊地區。

語言稱謂

客家方言有嶺東語、粵東語、贛南話、汀州話、土廣東話、新民話水源音、本地話等別稱。具體來說,在漳州別稱汀州腔、汀州話、平婆話、詔安腔,在閩西別稱汀州話、永定話、粵東音、嶺東話、清寧話,在梅州市梅縣區、興寧、五華、蕉嶺別稱土話、本地話、土廣東話、村話、村語,在饒平豐順揭西普寧大埔別稱俚話、半山話、土話,在惠州別稱惠陽話、博羅話、滸城話,在韶關別稱韶南話、嶺東話,在粵西桂南別稱涯話、艾話,在貴港玉林別稱新民話,在賀州別稱長樂聲、河婆聲、河源聲,在四川別稱土廣東話,在重慶別稱廣東腔,在陝西別稱廣東話,在台灣別稱粵東語、四縣話、海陸話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