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豐天寶羅酒製作技藝

宜豐天寶羅酒製作技藝

宜豐天寶羅酒製作技藝,流傳於江西省宜春市宜豐縣的傳統技藝,江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宜豐天寶羅酒製作技藝
  • 批准時間:2010年6月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

歷史淵源

天寶羅酒僅產於宜豐縣天寶鄉集鎮,為天寶特有的傳統名酒。天寶為宜豐古縣治所在,文化底蘊深厚。天寶地處天寶盆地,這裡大山環繞,森林茂密,飛泉流瀑,景色優美。天寶羅酒為宜豐水酒第一品牌。它的釀造工藝遵循著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祖上遺訓,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它的傳播與發展,但也使其傳統工藝得到了原汁原味的傳承。
天寶羅酒的來源,有兩種不同說法。一是源於傳說,據《宜豐縣誌》(1985年版)記載,以及天寶鄉辛會村劉自立介紹,400多年前,天寶墨壯“八節祠”內有一位羅氏婆婆,她有一手釀酒好手藝。每年中秋前後,羅氏婆婆就利用天寶塅種植的上等柳條糯,天寶古村北門巷羅家井的井水(相傳羅家井的井水與仙姑潭水源相通,羅家井井水即仙姑潭泉水),再以其祖傳秘方製作的酒餅(即酒藥)摻入,精心釀造,來年清明開封飲用。
某一天,正逢羅氏婆婆古稀壽誕,她將自己精心釀造的水酒拿出來招待賓客,酒一上桌,香氣撲鼻,聞者即醉。眾人追問奧妙,羅氏婆婆並未道出這酒的釀造技藝,直到羅氏婆婆去世時,這一技藝才傳給他的兒孫,因釀酒者是羅氏婆婆,羅酒便因此得名,並延續至今。
二是源於“鑼聲‘哐哐’響,諧音‘響響叫’,故又名‘鑼酒’。”這一說法源於《天寶鄉志》。分析這兩種說法,可以看出一個共同點,就是天寶羅酒產生與民間,是民間文化的一部分。
關於天寶羅酒,《新昌縣誌》也有記載,“天寶乃有羅酒,漓者為水酒。醇者為羅酒,三錢可以取醉。”

工藝特徵

羅酒的釀造工藝與普通米酒的釀造工藝差不多,同樣要經過浸米、蒸飯、下藥、封缸幾道程式。但也有不同,它多出了三道密封工序:一是封天寶甑。二是上缸密封,即一周后要啟封攪動,再第二次封缸。三是半年後,即來年清明前用大座壺煮沸後第三次上缸密封。
除此之外,天寶羅酒還有其它一些特別之處:一是釀造及存留時間長,從釀造到啟封食用可達一年之久,然後還可保留二年以上,故其酒色淺黃,清而見底,味香爽口,富有後勁,被譽為“三碗倒”。二是特別注重器具的衛生及藥水比例,即下藥要輕,摻水要少。三是講究材料的綠色環保。糯米一定要選用天寶塅種植的上等柳條糯,水一定要是沒有任何污染的井水或山泉水,酒藥也為祖傳秘方所制。
天寶羅酒以其獨特的風味和口感深受當地民眾喜愛,蔣堯階就是一位酷愛天寶羅酒的天寶人,曾賦《天寶羅酒》一詩讚美家鄉特產的製作工藝以及品質:
糯產清溪灌塅田,水挑古井歲寒泉。
村翁沿技釀羅酒,深巷飄香酌盛年。
滿碗旋詩抒豪壯,半壺即舞媚翩躚。
瀅猶花露甜如蜜,宴有該醇不慕仙。

工藝流程

天寶羅酒的製作工藝十分獨特:
(1)一般頭年農曆八、九月釀製,用上等柳條糯為原料,清水洗淨,浸泡3-4小時,撈起濾乾,上甑蒸熟。
(2)熟後先祭灶神,後把米飯倒入竹盤內,冷卻到20度左右時,再放入盛有1:1清水的大桶內,邊洗邊下酒藥,後倒入甑內濾乾。
(3)入缸密封保溫,3~4天出酒後,倒入大缸內,並將原先洗米飯有酒藥的水一道倒入缸內,再封缸,一星期後用鍋鏟攪動。
(4)來年清明前用大座壺煮沸後再入缸密封。陳釀半年後食用。其色淺黃,清澈透明,味香爽口,後勁足。
制酒工具要注意洗淨、用熱水浸泡後曬乾。

傳承保護

2010年6月,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宜豐天寶羅酒釀造技藝被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